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心得邹茜

(2023-07-28 15:21:52)
分类: 反思、心得、随笔

《教数学,在路上》读书心得

邹 茜

在导师的推荐下,没等放暑假,我就买来了黄伟健老师的专著《教数学,在路上》,读后如沐春风,受益匪浅。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来阐述了黄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会上课、善解题、勤研究、巧命题。其中,第一章会上课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从我们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学习如何上课。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习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不但使学生减负,也使教师减负,是我们每个人孜孜不倦的追求。黄老师在本书中利用大量的教学案例介绍课堂教学的策略、理念和方法,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引了方向。

   上课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如果教师能做个心理分析师,事先预知学生的想法,这必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把控课堂,组织教学必将游刃有余。关注学生听课时的思维、解题时的思维,解题后要求学生想一想:本题有几种解法?是否可以改造?还有什么其他结论?有什么内在规律?与过去的题目有什么联系?解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防止以后再错?能预知学生的想法,教师一定会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的错误与问题能消灭在萌芽之中。否则,教学中会抓不住重点,学生常见的错误得不到纠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处处留心,学生想什么?缘何想?哪里难?为何难?要了如指掌,形成“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理念。对于自己的每一个教学行为,要记住,要积累,要归纳,要整理,要分析,现在,“学生跟着老师走”的时代已经终结,取而代之的是“老师跟着学生走”。

   其次,初中生认知有规律可循。思维由形象向抽象发展,但又不能过于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记忆时间拉长,但依旧会遗忘。想象能力由“感性”向“理性”发展,学生的认知要顺序渐进,由浅入深,螺旋上升。老师不能赶进度,不能随意加难,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可以举例类比,联系生活,减少困难。

   1、讲授概念通俗易懂

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告诉我们,他们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更完善,抽象思维还有待于继续发展,抽象程度还不能太高,所以教师常常需要借助图形、图象、类比、举例、特殊到一般等方法教学,抽象思维借助形象理解。

   2、知识应用是重点

新课往往会有新课引入、概念发生、探索性质、定理证明、应用新知、巩固练习等这些环节,如果其中练习时间不够的话,很容易走过场,应该记住:知识应用永远是重头戏,新课、例题、练习时间之比通常为112111。在课堂上教师应时常关注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时间,练习时间足够了,课后的作用就可以少一点,甚至不需要作用,学生减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重视知识发生过程

课堂教学重要的三个环节:知识发生过程、定理证明、知识应用。虽然知识的应用要有足够的时间,但知识的发生过程绝不能忽略,教师始终用灌输式传授知识,学生没有机会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没有机会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4、跳一跳摘桃子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学生认知的最佳区域是“最近发展区”,既要高于现有水平,又不能盲目拔高,要跳一跳摘桃子,而不是顺手摘桃。

   5、关于记笔记

不是每节课都要记笔记,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记笔记,记笔记必须一心两用,这个很多学生做不到,就算记了笔记,有多少人能发挥笔记的作用?所以我们不必要也不应该要求所有的学生记笔记,大多数学生在数学课中不需要记笔记。让学生记住定理的最好方法是在解题中反复叙述理由或依据。

   6、螺旋上升反复记忆

学生的理解、记忆符合一定的规律,教师要给足学生理解、记忆的时间,要反复,要螺旋上升,时常帮助学生回忆知识,结合代数知识学几何,结合几何知识学代数,结合一次函数学反比例函数等,让记忆的轨迹形成一条螺旋线,而不是直线。

我们千万不能说:“这么简单的问题,我讲了好几遍了还忘记”,忘记是正常的,是规律,就看我们用什么手段拉长记忆的时间,老师反复讲不如学生自己讲一遍,学生反复听不如自己写一遍......

   7、懂与会是两码事

我们常常纳闷:为什么老师讲得如此生动,学生听得如此认真,作业也会做了,可是考试就是不行,究其原因还是概念没有真正理解,方法没有熟练掌握。其实老师给学生的是知识的精华----"高营养“的知识,然而,很多学生没有吸收这些营养的”根“----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就必须在促使学生”根“的发育与生长上做文章,即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作研究,并给到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第三,新课引入原则是教学的准则,违反原则的引入是累赘的,是无效的。遵循原则的引入,能使一节课变得生动、自然,一般新课引入要遵循以下原则:必要性、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实际性、新颖性。

   第四,课堂设问的艺术。为了揭示知识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提问要有艺术,有策略,不能随意。一节课问题泛滥,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提问,提问的质量自然就会很差,甚至让人厌烦。还要注意抛出问题要适时,即恰到好处;适人,即针对某人;适度,即难度适中。在课堂中,对数学“问题”的设计与“试题”的设计是有所区别的,此时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内容的载体,也是驱动课堂活动、完善学习方法的着力点。由于学生思维随着问题的深入发生变化,因此“问题”也要随之变化,由此来满足学习的需求。

   第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小学不会自学,初中不会自学,到了高中就难以适应学习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初中数学老师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初中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最佳时期,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自学,教师可以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思考的习惯,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也就会慢慢提高。

   本书是黄老师37年教学生涯积累的体会、想法和经验,读了此书,不仅对我,对广大一线初中数学老师都有所帮助、启迪和思考。每位老师都希望成为优秀的老师,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获得别人的尊重,赢得社会的认可。黄伟健老师通过自己的教育经验和奋斗史,让我明白,只要踏踏实实地沉下去,只要经得起教育探索的艰辛,只要每天都优于昨天的自己,只要一路坚持不懈,任何平凡的教师都能一点点地走向优秀,成为最好的老师。正如黄老师所言,教数学,在路上,在渐行渐远的路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