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金华先生【读与评】——读茅盾散文《风景谈》2

(2023-05-02 11:23:54)

精到的议论,激情的抒发——读茅盾散文《风景谈》2

 转金华先生【读与评】——读茅盾散文《风景谈》2  (2023-05-02 05:11:02)

风景谈/茅盾2(《风景谈》原文见茅盾1,此处省略)

【读与评】

茅盾先生的《风景谈》设题新颖,寄托深远,在结构的安排、画面的组接以及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等方面颇费匠心,不愧为先生的一篇散文佳作。

《风景谈》一开头便不同凡响。先生从一部抗日进步影片《塞外风云》写起,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抗日战争的氛围,然后运用对比手法,先是勾勒和渲染了猩猩峡外沙漠的苍茫、寂静、纯然一色,接着用富于动态的笔墨由远而近地推出了一幅驼队行进图,图中的色彩由淡而浓,形象由小而大,声音由弱而强,直到最后亮出了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不禁令人刮目相看。当然,先生的目的不光是使读者夺目,还得惊心,于是先生顺流而下地抒发了自己的感叹:

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这番感叹既照应了题目,又为以后的文字作好了铺垫,定下了基调,发挥了巧妙的提示效果。

先生在延安时间不短,活动很多,有足够的风景素材可供自己采撷和运用。当然,有无丰富的素材是一回事,能否创造性地挑选和运用这些素材又是一回事,先生正是在这上头显出了自己的高超功力,他运用类似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不断转换角度,接连推出了以下这些蕴含着诗情画意,充满色彩、光影、动作的镜头与画面:先是黄土高原的月夜下山与生产归来两幅晚归图,接着是延安石洞避雨和桃园小憩两幅风情画,最后是照片中号兵吹号和亲眼所见的哨兵放哨两个镜头的交替和叠加。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先生还由景而情,从实到虚,用一系列富于哲理的抒情句发掘了这些不为国统区读者所知的风景的内涵,就像电影镜头的画外音一样响彻读者耳畔。不妨把全文作如下简略的表述:

第一组风景(大漠风光):沙漠、沙漠中的骆驼队、领头驼。

议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第二组风景(劳动生产):黄土高原月夜下山、沿河的山坳里人们生产归来。

议论: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第三组风景(学习休息):石洞里学习的一对青年、桃园茶社的一群茶客。

议论: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第四组风景(守卫战斗):北国晨光中的号兵、哨兵。

议论: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正是这些精到的议论和抒发,犹如画龙点睛一般,加深了读者对这些镜头和画面的理解,同时又使文中所有的风景断而相续,互相映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和谐的整体,奏响了贯穿全文的主旋律。

谈到《风景谈》的语言风格,既不能归入浓丽细腻一派,又有别于一般的质朴简练,而是平实而又新奇,明快亦复遒劲,不论是绘景还是写人,常常稍作点染和勾勒,便立刻神完意足,启人遐想。让我们紧随先生,一起远望黄土高原山顶时的情景: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引用时对某些词语加了着重号),近看延河边劳动者唱歌时的神态: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再请听晚归的种地人从山顶上飘下来的民歌,太阳下山后,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其中加上着重号的词语虽然极为普通,毫无奇异之处,但一经先生拈来用在这里,不是有力地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生动地突出了黄土高原的广漠和陡峭吗?

不管怎么含蓄深沉,一篇全面反映延安生活的作品,不去表现人民战士,终究是一大遗憾。有鉴于此,先生精心设计,把这方面的内容放在最后,并以格外明快遒劲的笔墨给了读者无限遐想。先生选择的是一个五月的清晨,窗纸泛白,万籁俱寂,这是人们头脑最为清醒,最易凝神观照和谛听的时刻,果不其然,一阵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正当读者精神为之一振,亟欲窥个究竟之际,先生偏又宕开一笔,深情地补叙了白天在贴照簿上看到的一个号兵吹号的英姿。经过这么一番视听转换,文章蓄足了势,感情积累到一个新的高度,于是先生披衣出去,终于看到了一位迎着霞光、额角异常发亮的小号兵,一位荷枪实弹的雕像一般的哨兵。号兵手中喇叭的红绸子随风飘动,显得活泼而轻柔,而那柄致敌于死命的刺刀却闪着寒光,格外富于刚性,两相对照,色调和动态的差异极大,因此给读者的感官刺激也极深。有人也许会问:延安那么多的部队和战士,为什么单单挑出号兵和哨兵来写?这是因为号兵象征着军令和指挥,哨兵是边区军民的眼睛,是保卫边区的第一道屏障。先生写了他们,能收以少胜多之效,也正因为这样,先生在作了充满诗意的描述之后,先是直抒胸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接着便直接向读者发出了急切的呼唤: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两个风景,两个伟大,这并非故弄玄虚,呆板重复,而是先生满怀激情的自然流露,是对延安军民生活的深刻概括,不用说,作品也因此定格,达到了高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