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碥在回龙场西北方向,与越溪河相依相伴,古时归回龙场管辖,现今属于仁寿县汪洋镇五爱村管辖。从回龙出发,只有几里路程。
今天闲着没事,就去廖家碥访谱,到擦耳岩(小地名)时,突然想起箩筐坝有廖氏人家,决定先去箩筐坝。箩筐坝廖氏是本村的,都很熟。几经打听,几户廖氏都是从廖家碥迁来的,这里没有家谱。
廖家碥和箩筐坝相隔一座山,距离不是很远,翻过赶场坳就是廖家碥。以前从廖家碥路过几次,心里一直认为廖家碥就在河这边,今天同当地人闲聊才得知,河两边都称为廖家碥。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几百年来,沿河两岸的肥田沃土,就是当地人们辈辈代代的依靠,川流不息的越溪河水滋养着他们,两岸绵延不断的青山见证了他们生生不息。
据廖家碥廖氏后裔讲,他们先祖廖朝座是入川第十代,在明未由井研县盐井湾携家带口迁入廖家碥居住,初来之时,此地林深草密,荆刺茂盛,荒无人烟,基本是原始状态。为了家中生计,只得开垦种地谋生。某一日,时近黄昏,家人见廖朝座劳作还没归家,就结伴上山去寻找,在垦荒处只见一人脚板,地上留有血迹,明白是被老虎吃了,家人痛声大哭,将脚板就地掩埋,并垒坟为记,取名脚板坟(此坟现存)。尔后,廖家人为驱走老虎,保护家人,放火将那座山烧光了,称此山为“火山”,“火山”山名沿用至今。
听完故事,我心里不由一怔。
既然入川较早,廖氏家族应该还有故事。廖家碥廖氏也算是回龙场周边的一个大族,要想弄清楚廖氏家族的来龙去脉,必须要看到其族谱才行。
通过廖氏后裔带路,找到了廖氏族谱持有人廖光伟。向廖光伟说明看谱意图,不料他欣然同意。我不认识他,他说认识我,我在回龙场街上做生意几十年,我想,他认识我也很正常。
廖光伟打开他的堂屋,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神桌,在神桌上面立有一个木盒,木盒上刻有《廖氏宗谱》四个鎏金大字,我顿时惊呆了。我请他拿下来看看,哪知道他却说,你自己拿吧。我说,您家的神桌上我可不敢乱动(农村人忌在神桌上乱动,这一点我是知道的)。他望着我笑了笑,上前把木盒拿了下来放在板凳上,我迫不及待地将木盒打开,哟,又是一惊,厚厚的族谱快将木盒填满了,我问他这么多呀,他说,多年前本族的还借了三册至今未还。我小心翼翼一册一册地全拿了出来,若算上借走的,廖氏族谱全套共有十册。
访谱多日,虽然也看了不少的族谱,但是还没有见过如此气派的,所见册数最多族谱。当然,访谱的目的不在于册数的多少,而在于族谱内容,有无历史文献价值才是最重要的。从访谱经验判断,就族谱数量而言,我还是觉得廖氏族谱应该有点“名堂”。
经过慢慢翻阅,字字细读,悉知大概内容。廖氏宗谱虽算不上尊容华贵,但也是“出身”不凡,此谱是由著名经学大师廖进士(廖平)主修。
从谱上得知,廖氏先祖系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河北村七里桥李子坝人,于明初洪武二年(1369),廖氏先祖兄弟五人携带家人,随带术士同行,访求基产入川,五兄弟沿途卜筑舍,大兄万广择住马湖府,三弟万章、四弟万贵、五弟万忠俱住峨眉县。廖万仕排行占二,落业薄亭井邑来凤乡治北观音堂坝周寺沟。
廖万仕后裔分五房,盐井湾的廖平是第五房。廖家碥属于第三房。
从此谱多篇序文来看,廖氏先祖乃书香门第。自明朝洪武初年入川以来,几经修撰,代代相承,实属不易。
廖氏族谱的修撰历时十二年(1882-1894),费资壹仟贰佰余金。廖氏家族目录清晰,宗族历史文献较为详细,是古代存世中不可多得的宗谱。虽然族谱中没有载录廖平所著其他的文献,但他的撰谱理念却别与众不同,其中所录的当朝四川宪法条例和族规、家法尤显时代特点。族谱中的地理考,也是廖氏族谱的一大特点。所见其他的族谱,一般只记载某人,某某的就完了。此谱详细地记载了相关地理情况,为现今地理考证提供了重要依据。
仅录两条与回龙地理有关的于后。
一、头弓灞。回龙场南一里半前,两河交水斜渡拱桥,邻龚家坝直渡筒车堰,邻珂珩坝后,绵延上白坡李家庙,左连龙兴桥,右沿河,上近邑炭市坝松木桥。
二、擦耳岩。乃一大石蹲踞路旁,高八尺,围四丈,形似龟,头尾具备,头前有一石脊,似蝦形,俗呼为金龟,逐虾尾后有一泉,流年不涸。
注:1、(1)头弓灞,现称涂功坝或头功坝。
(2)头弓灞、龚家坝、筒车堰、珂珩坝、 白坡、李家庙、龙兴桥、炭市坝均为地名。
(3)松木桥,在古时用松木搭建的简易桥,故名。位置在现今炭市坝两桥上游一百米处。
2、擦耳岩。在小河镇牌坊村二组与牌坊村一组交界处(与小地名菜子湾为邻)。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户取石做磨,金龟被毁。
——林培安写于回龙场
2022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