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里“起了社”,谁劝宝玉苦读书

标签:
教育文化育儿 |
分类: 教学研究 |
关于此问题,我先就书中两回中提到的四位劝说人(我所找到的)的顺序发表我的看法。
33回中“宝玉挨打”,他母亲王夫人是第一个赶到场的,她护住了宝玉,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她首先要保护宝玉不再继续挨打,在这段画面中,对王夫人的语言描写有许多处,例如“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以及后面均有提到贾珠的两处“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你替珠儿早死了,我也不白操着个心了’……数落一场,又哭‘不争气的儿’”。可以看出王夫人不仅是哭宝玉,也是哭自己,哭自己已经死去的一个儿子。而对于已经惨遭毒打的宝玉来说,此时此刻任何话语他都已充耳不闻了,且王夫人劝说他的话的方式,是数落、是委屈责备,且一笔带过,宝玉自然不会放在心上;其次,宝玉极细心、亦可说是有颗复杂、纠结之心,母亲嘴里念叨出自己逝去的哥哥,他心里更是多了分不可言喻的自责、悔恨,哪还顾得上母亲短短几字的劝说?。
34回中袭人、宝钗、黛玉都对宝玉进行了形式不一、目的不同的劝说。
首先是袭人。袭人是在检查宝玉的伤势时对宝玉的关切、直接劝说。作为宝玉最亲近、最依赖的丫鬟,发生此事时她不在宝玉的身边,且事后经自己询问焙茗才模糊的有所了解,她既后悔又委屈。“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这是她对宝玉所说。宝玉与袭人的关系,可以说再也密切不过,早在第六回中就说过二人云雨之事。而我们知道,这时宝玉被打刚过半日,纵使他平时再万种情思,也不会缓过神来认真听袭人的这番话语;文章描写这段情节时,只是零散几句,且在袭人刚说完这句话后,宝钗便来了,宝玉并没有如何回答袭人。
再说宝钗。众人拥护宝玉回房间,移到了怡红院内,众人当时散去,而宝钗是探宝玉的第一人。她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致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而令人有所追寻、好奇之精彩,便是这后一句话,当然,这也是使宝玉的思想被紧紧拉住的一句话。平日里,薛宝钗是最端庄大方、行为谨慎的,而这可是她第一次在自己面前表现得娇羞怯怯,委婉言出此般儿女情感。宝玉当然心中大畅,自然而然将宝钗的话记于心底,心思细腻的他,在事后也会自己反复品尝这番话。
来看黛玉。眼泪空垂,暗自伤悲。宝玉见自己最疼的林妹妹伏在床前无声哭泣,心疼、自责,怨自己、悔当初。“你从此可都改了吧。”这是黛玉对宝玉所说,心中千言万语,最后只是浅浅几字。两人是兄妹,亦是知音,更是朝思暮想的心上人,我不说,你便解。对比于前三位劝说宝玉者,宝玉的反应截然不同——黛玉还没开口,他却担心起黛玉来,先开了口,一旁又慌忙让黛玉不要为自己伤心,可见在宝玉心中,黛玉的地位无人能比,她的话又怎会不听?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宝玉虽算不上英雄,此时,连自己的林妹妹都开口了,即使他再反抗那些仕途经济文章,再不屑于考取功名利禄,再厌恶与贾政以上治下、麻痹无感的父子情,他也会多少去斟酌、适应好好读书的日子。
(高一10班
三、课堂阅读推进。
1、阅读下面节选文段,赏析宝钗、黛玉和宝玉的对话,体察情感互动的复杂微妙,品读小说对人物之间关系的精妙描写。
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他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句,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摘自第33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课堂预设:
宝钗与宝玉的对话中,宝钗罕有流露真情。她没有说出口的,就是“心疼”二字。宝钗非常理智,马上也就“自悔”了,因为她意识到这种话语与自己所秉持的“藏愚”“守拙”相悖,不适合自己的身份。从“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可知宝钗对宝玉有过劝谏,如果是宝钗不重视的人,以宝钗清冷之性,又如何会开这个口呢?无论宝玉是否接纳,宝钗之劝谏都是出于善意。她是通过自我对社会的认知,来对宝玉进行劝导,想让宝玉成为她希望的人。
黛玉“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可见哭了很长时间,对于宝玉的受笞,黛玉只有心疼,也只剩了哭泣。黛玉也在劝宝玉,让宝玉改,但这种劝谏的出发点并不是想让宝玉真的去埋身于世俗经济之道,为的是让宝玉不要再受笞打。她没想过去改变宝玉,改变了的宝玉,也不会是她的知己。
曹雪芹惯用对比。宝钗是人情练达之人,托着药丸来看望宝玉,黛玉是执于情之人,看望宝玉只是因为她想来;宝钗来时,有丫鬟在宝玉身边,而黛玉来时,宝玉身边是没有人的;与宝钗的长篇大论相比,黛玉的话语非常简短;与宝钗的强装出来的平静相比,黛玉是非常的不平静;再与宝钗的笑着说话相比,黛玉只剩下哭了。
面对黛玉的眼泪,宝玉是慌张的。他安慰黛玉,忘却了痛楚的。在同黛玉的对话中,宝玉提到了死:“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份心意,在面对着宝钗的时候,他是未说出的。“这些人”都是宝玉的知己,当然也包含了黛玉。宝玉对宝钗、黛玉的话也就完全不同了。对宝钗的话是需要思考的,而对黛玉的话则是脱口而出的,这足以体现二者在宝玉心中的位置,也体现了宝玉的认知与坚持。在骨子里,他更倾向于黛玉的率真,虽然他并不反感宝钗的练达,毕竟宝钗也是善意的、关切的。
2、以分享交流、研讨辩论的方式,完成情境阅读任务3“借用综艺节目中广受欢迎的‘选拔赛’形式进行发起人初选”。
每位同学推荐一人来发起“劝学社”,并简要列举一两个证据(此为正票)。
每位同学反对一人来发起“劝学社”,并简要列举一两个证据(此为负票)。
组建评委团评判投票是否有效。评判依据:列举的证据从《红楼梦》中能找到,概括准确,且证据与观点是否有因果逻辑关系,即事实、情理与逻辑是否具有一致性。
有效正负票累加后为得票数,票数居前三位者入选。
四、课后阅读指导。
1、反思、总结本节课阅读情况,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学习成果。
根据自己的标准,从劝学效果的角度对大观园人物劝学举措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
三名入选者你认为谁最合适做“劝学社”发起人?请从她与宝玉的关系等角度阐述理由,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2、爱好《红楼梦》,且对本节课学习深有感悟的同学,请完成情境阅读任务4。
“劝学社”要给贾政和贾宝玉分别写一封信,谈谈读书的问题。你认为谁来写信更合适?请你以这个人物的身份完成给贾政(或贾宝玉)的这封信。
要求:注意写信人与贾政(或贾宝玉)的关系,行文要接近《红楼梦》语言风格,要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体现你的思考和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