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滇南诗略》、《滇诗嗣音集》寻甸籍诗人诗作及咏寻甸风物诗歌选录

(2018-08-24 11:01:11)
标签:

转载

《滇南诗略》、《滇诗嗣音集》寻甸籍诗人诗作及咏寻甸风物诗歌选录

 

                                    滇人/搜集整理

  《滇南诗略》及《滇诗嗣音集》是清代云南地区两部杰出的诗歌总集,均收录有寻甸诗人诗作,并录有云南籍诗人咏寻甸风物诗数首。其中《滇南诗略》收录寻甸籍诗人杨中选诗作十首、僧人广见诗作五首,另收录云南籍7位诗人有关寻甸的诗歌七首;《滇诗嗣音集》收录寻甸籍诗人杨铭柱诗一首、僧人元位诗九首。兹分别抄录如下,包括原著中的笺注、后人的注释一并列录,以供今人研究和继承、宏扬我寻阳文化。

   释义:

    1、笺注:为原著中的注释,有的未标明笺注者。

    2、简注、注释:为引自其他著作中的注解。

    3、笔者注:为本文笔者自注。

                       

第一部分 《滇南诗略》诗人诗作选录

《滇南诗略》为乾隆年间,保山人袁文揆、袁文典兄弟本着收集保存滇云诗歌文献的目的,于是邀集同人,旁搜博采,花十年之心血编成,收辑自古迄清乾隆时云南文人的诗作。是云南两千年来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正如《滇南诗略》所言:集名诗略者,以吾滇作者多不刊稿,厥子孙虑祖父钞本为人抄袭,珍秘存之,故向无萃集梓行之诗文,兹集既成,或遗稿渐出……”《诗略》以时代为序,卷一收录汉至元古诗,卷二至十四,为明诗;卷十五至四十七为清诗。所选诗歌,作者凡清百余年来滇之工于诗者,上自台阁名贤、下至山林隐逸,甚至流寓闺秀都采撷靡遗,无所不包;不同风格兼收并采,展现了云南诗歌发展的脉络。诗前有简要的作者小传;诗末间有评点,个别偏僻典故有注释,书成后藏于五华书院,后毁于同治二年回乱。光绪二十六年重刻,由江浚源(岷雨)、翁元圻(凤西)鉴定。

值得一提的是,有三位寻甸籍人士参与了《滇南诗略》的刊订工作。他们分别是:陈景堂(字笏山,寻甸拨贡,杨中选门生),刘僎(字巽人 寻甸廪生),杨昺(字延绥 寻甸监生 杨中选之子)。

《滇南诗略》收录寻甸籍诗人二人,其中翰林杨中选诗十首(目录十二首,实录十首)、僧人广见诗五首。

杨中选诗10 选自卷十四 目录十二首,实收10

杨中选 字宣霖,号睛轩,寻甸人。乾隆辛巳年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改知怀柔县,被议讲学栾城,执经者甚众,即援霸州营田例补官无极县,旋艰归教援生徒以终。

1.《由昌平还署雪夜途次感怀》

重裘坐肩,透帷风雪骋。

瑟缩强言辞,戒仆慎度岭。

崇冈白无际,下上凄风紧。

蹬危雪俞深,步滑泥渐泞。

顾瞻众仆夫,单衣少完整。

万有一失足,众命毕俄顷。

服役诚彼分,一官亦萍梗。

行行闻哀鸿,我心益悲哽.

持此念民艰,居安发深省。

笺注:仁者之言,不忍卒读。

凤西云此即立人达人见端处,诗格亦一望苍深老气无敌。

2.《怀古》

金柅堪闲輹,劳薪不作炊。

悠悠长安道,缁尘染素丝。

丝染不可白,况欲返少时,

鼎钟有分定,覆良可悲。

量才以报称,玩日空尔为。

笺注:量才以报称,千古名言。

3.《玩菊》

靡草当夏萎,荣朝而瘁暮。

篱菊凌秋发,凝霜而 露。

草自甘炎热,菊自安清素。

先荣与晚秀,物各视所赋。

凛此岁寒心,坚贞以自固。

穷达第任运,何必伤迟暮。

寄语郭景纯,添作南华注。

笺注:此中解人,正自难索。

 

4.《古意》

早春寒料峭,晴日相照曜。

深苑静无风,徐看春花笑。

笺注:余司牧寻甸適先生归田非公不至,知其学养深邃,今读各诗有品有识如见其人郑维祉识。

5.《拟秋闺怨宫词》

流萤飞殿角,疏柳淡平桥。

十二栏杆下,月明何处箫。

辇路萦秋草,舞衣叠旧痕。

铅华不敢弃,或恐宴新思。

笺注:风人忠爱之遗。

 

6.《少年行》

雕弓绣辔猎平津,一剑横秋气自真。

转到小桥沽酒肆,齐声醉唱月如银。

笺注:豪情如画。

  凤西云晴轩七绝曲丽深秀,可追明之王李。

7.《咏史》二首

治安策对着天人,第一江都学最醇。

独惜庙灾参识术,别无粹语答枫宸。

笺注:奇创语不可多得。

 

奏记司曹着训词,轻刑用德作良规。

而今始识张京兆,不是深闺但画眉。

笺注:亦平充。

 

8.《明妃怨》

马上沉吟曲调难,伤心岂独一红颜。

昭阳今夜笙歌月,多少如花倚玉栏。

笺注:与蒙化彭楼霞同一机柚而气韵偏佳。

 

9.《渔景》

轻舠浅濑兴无涯,湘竹飞烟古岸斜。

醉后短挠横作枕,卧看明月照花。

 

广见诗五首  选自卷十八  附方外 

广见,字多闻,别号瞎空,康熙年间剃染于寻甸州之音吼庵,好游览善绘事尝剌血书椤严、法华各一部,供奉本庵,有墨光楼诗集。

笔者注:广见为钟灵山音吼庵僧人,原籍待考。

1.《与朗彻夜话》

岁华不暂留,双轮岂停辙。

君颜异昔时,我鬓添新雪。

有兴亦须歌,寡言体笑拙。

遥遥天地宽,安肯受羁绁。

 

2.《波罗岩和韵四首》

为爱苍岩绝世尘,曾于石窟寄闲身。

悠悠涧水烟林外,一曲樵歌不见人。

 

石室从来不用封,渴烹古雪饿餐松。

空潭有月明如镜,龙抱珠眠休撞钟。

 

身居空洞最高层,不许松枝挂葛藤。

日落野禽啼过去,白云不动对山僧。

    笺注:通体一气,语有身分。

 

伊谁坐破几蒲团,顾我遍身汗未干。

雪霁春来无个事,山花开到旧栽兰。

  笺注:凤西云瞎空诸七绝能以韵胜,不止无香火气也,其诗品当在超然之上,祝大嗔兰谷少逊耳。

 

咏寻甸风物诗七首:   

1.《登九龙山绝顶》,选自卷一   作者  涂大轴。 

涂大轴  字玉笥,石屏人,大辂胞弟。子会畿,孙踔。又会甸暐未详谁子,皆明太仆时相裔。

《登九龙山绝顶》

九隆绝顶上,四望总无涯。

飞雨连鸡足,乱山排犬牙。

出门惟采药,无地不看花。

莫怪空诸有,闲云未有家。

笔者注:云南有多座九龙山, 此诗作者未注写那一座九龙山,从飞雨连鸡足句推断,寻甸亦郎(鸡街)九龙山西去数百里,正是鸡足山,故推测此诗写的应当是亦郎九龙山。此诗通体一气,气韵甚佳,襌味十足。

2.《七星桥》,选自卷三,作者  朱昴。

朱昴,字子眉,昆明人,布衣。工诗善山水,著有借庵诗草三卷,按孙髥翁海光寺记昴本名源字禹源,担公外甥,阖门三百余口俱遭流寇,担公因携至鸡山从学诗尽释名把茅,后还俗改名昴。

《七星桥》

绝巘盘空草树长,中横一水界蛮缰。

高悬栈阁通星路,险踏江涛架石梁。

瀑布晴飞山雨白,断崖秋老□□黄。

武候旧迹今存否,驻马残碑问夕阳。

 

笺注:岷雨云子眉诗足追老杜诸将,有目者所共睹矣,性情神韵皆得杜之宗旨,非徒肖孟贲之目摹西施之貌者也,自然清新又兼王孟之胜,子眉真是大家。

笔者注:□□空缺二字,笔者所见版本无法辫别清楚,疑为“落叶”二字,有待学者寻到更好的版本以校对补正。补全后,此二句可传颂千古。

3.《易隆别友人》,选自卷七,作者  王思钏

王思钏,字畴五,号永齐。昆明人,康熙丙戊进士,历官翰林院侍读,着有滇乘廿五卷见山楼集四书文稿,先生督学江西最得士心,高安相国极重之。亲制文为寿。其制义有初集二集至今江西奉为瓣香,其诗古文词尤为擅长,骈体亦臻。徐庚他日当力求其见山楼集与同志者镂之。

《易隆别友人》

别泪多于酒,尊前莫易弹。

恐伤游子意,不尽故人欢。

塞雁呼秋旅,江枫倚暮寒。

来朝远凝望,云树雨漫漫。

笺注:通体一气,格律最高。

笔者注:易隆为明清之要道,诗人与朋友在此送别,感人至深。

4.《青龙山次国荔亭先生原韵》,选自卷十一,作者  罗元琦

罗元琦,字用璞,号昆圃,石屏人,宗丞公凤彩子乾隆戊午举人,历官陇西县知县,著有兰陔堂诗文二集。

《青龙山次国荔亭先生原韵》

盛夏聊辔南城南,尘埃扑面飞征骖。

沙碛日午炎歊逼,渴饮窑水浊如泔。

几回梦想林壑趣,羁靾曷由释负担。

金城名胜屡登陟,景物萧索难疗贪。

路次榆中开异境,缨滴翠流泉甘。

寻源逦迤入林麓,翠微深处藏花龛。

彳亍抖萝石磴窄,飞甍鳞次开精蓝。

阴森萧爽轻飔袭,千章古木天相参。

云构何年避龙象,轻翻贝叶堆瑶函。

便欲凌风跨绝顶,我马虺聩怯

俯视平畴纷错,诸峰环抱拖晴岚。

秦李二仙此习静,解脱世纲真奇男。

凭高仿佛闻长啸,楼云对峙编茅庵

往躅历历皆可识,石床茶灶穷幽探。

此游携手多胜侣,衔杯不止顾影三。

披襟凉风生两腋,嘤嘤鸣鸟清耳谈。

峥潺激响铃铎应,落阴覆院遮瞿昙。

夜灯悬树珠错落,恍如佳节逢傅柑。

共对长明钟梵寂,妙香鼻观闻馦馣。

长白太史文章伯,主盟山水逸兴酣。

击钵吟成落墨渖,漫空花雨飞毵毵。

尽揽烟云入毫楮,好携山色贮箯篮。

倾尽鹤觞不知醉,汪汪雅量渊涵。

顾我虽得陪清燕,兹山真赏仍未谙。

饱读诗篇云锦,拈髭欲和愁鬖鬖

笺注:层次写来令读者犹如身在山中莫名其妙押险亦稳。

 

5.《关岭古松行》,选自卷十二,作者  李因培

李因培  字其材,号鹤峰。晋宁人,乾隆已丑进士,历官福建巡抚,公为诸生肄业五华书院,深受知于承恩公庆徐粮使南冈孙濳村山长释褐,后选庶常授编修,未几廷试翰詹,钦取一等晋学士,旋跻卿班膺,恩命屡典试视学山东、浙江、江苏等省,所拨皆知名士,士林悦服,与论翕然,今读赓和御制诸诗洵滇南儒臣未有之,荣遇也。

《关岭古松行》

劫灰烧不到汉松,五云霄半护髯龙。

天风吹下三千丈,万古苍然森碧峰。

南阳布衣神仙客,扬旌挥扇今无迹。

朱楼儏阁倚空山,土霜侵犯秋霜碧。

猿猱夜啸歃血坛,魑魅亦识汉衣寇。

老鳞忽幻苍冥雨,飒飒千崖树影寒。

君不见:

锦官城外柏萧萧,蜀人爱惜不忍樵。

神物往往凭直上,珍重诗人赋后凋。

矧此古松临长道,勿剪勿伐独夭矫。

花浴关前苔藓斑,脂融地下琥珀老。

南中底定古益州,草木犹思蜀武候。

古松莫化龙飞去,常使苗猺说汉刘。

笺注:前路奇警中幅排奡,结语隽爽。非太白昌谷莫辩杜钧识。

6.《伍义士》,选自卷十四,作者   孙髥

孙髥,字髥翁,号赜庵。昆明人,布衣。髥翁乐府虽不逮汉魏之高古,亦几入香山崆峒之室,五七律规摹唐明时有杰作宜呼,徐南罔诸公折节下交声称啧啧也。

《伍义士》

顺治丁亥,土酋沙定洲叛,沐天波出奔,寻甸人伍杰年十四起兵讨贼,不克死之。天波出奔时昆明武举陈大经牵衣泣谏曰:贼骤起耳,坐省城号召义兵易扑灭,幸勿出,天波怒,拨刄斩之去。

昆明城头击大鼓,白昼无人翻硕鼠
土酋撞入将军府,开府摇头不敢迕

寻阳伍杰烈丈夫,年方十四称雄图

气如乳虎唇如朱,提戈跃马沙场呼

愿为社稷诛狂奴,宁为战死羞臣仆

何暇孜孜惜此躯,天未厌乱将何如

力尽囊空金仆姑,五百义师鸦啄肤

陈君大经雄且都,牵衣北门剑下殂

义气千秋宜并书,可怜野史今模糊

君不见:
甲申三月金瓯碎,玉帛纷纷迎闯跪

笺注:起由天波及义士,是史家援引法;次叙战死羞臣仆是史家定案法,中并纪陈是史家连类法;结言迎闯是史家对待法。知此者可与作诗史,此与吊赵忠憨作,皆写得生气凛凛,较之渔洋南将军庙行尤有光焰李辑玉识。

由李友仁主编,李孝友校注的《孙髯翁存世遗作选注》(云南美术出版社20091月出版)对此诗有详细的注释,现全录如下:

[简注]

 伍义士,清顺治丁亥年(公元1647年),土酋沙定洲叛,沐天波出奔。寻甸人伍杰年十四,起兵讨贼,不克,死亡。人称义士。

⑵ 击大鼓,敲响大鼓,发生兵变,此指土酋沙定洲攻陷占领昆明。翻,翻腾。砚鼠,大鼠,喻横征暴敛贪婪官史。此指沙定洲。

⑶ 土酋,地方上的头领。将军府,指黔国公沐天波的王府。开府,本指有权开府的官员。唐李白诗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此指镇守西南一方的黔国公沐天波。迕,违背。

⑷ 寻阳,指寻甸。雄图,雄伟的志向。

⑸ 乳虎,老虎育子期间,凶猛胜过平日,也有诠释为幼虎者。提戈跃马沙场呼,横戈策马驰骋缰场。

⑹ 狂奴,嚣张无比的沙定洲。羞臣仆,通过捐躯沙场来羞辱那些屈膝投降的人。

⑺ 何睱孜孜,无时不勤勉从事。

⑻ 金仆姑,箭名。《左传·庄公十一年》: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杜预注:“金仆姑,矢名。此指伍杰气力已尽,箭囊中的箭也射完了。五百义师,本指官舆前引导的役卒。此指伍杰部队的前锋。

⑼ 此两句,指沐天波出奔时,昆明武举陈大经牵衣泣谏曰:贼骤起耳,坐省城,号召义兵,易扑灭,幸勿出。天波怒之,拨剑斩之去。

⑽ 可怜野史今模糊,指官书及野史均缺载,俱至湮没。

⑾ 金瓯碎,比喻缰土遭至破坏,指国家灭亡。玉帛,圭璋和束帛,古代祭祀、朝聘、会盟时皆用之。此指执献之玉帛,跪迎闯王李自成。

李辑玉认为:此诗起由天波及义士,是史家援引法,次叙战死羞臣仆,是史家定案法,中并纪陈,是史家连类法;结言迎闯,是史家对待法。知此者可与作史诗。此诗与书赵忠憨作,皆写得生气凛凛。较之渔洋《南将军(霁云)庙行》尤有光焰。

  笔者注:《伍义士》因作者孙髯翁为云南名士,故其诗作后人多有注解。诗中所歌颂的义士伍杰年方十四,为平叛而身死,实为我寻阳少见的少年英杰也。

 

7.《寻阳寄诸弟》,选自卷十八,作者 张凌云

  张凌云 字大章,号筠崖。昆明人,诸生。

《寻阳寄诸弟》

岁岁离乡只傍人,舌耕无计更医贫。

二三兄弟饥驱别,迢遁云山老惯亲。

霜雪渐增秋鬓,莺花又度客中春。

几回被冷空惆怅,午梦新诗欲黯神。

   笺注:真挚。

凤西云情致楚楚。

滇诗嗣音集》诗人诗作选录

滇诗嗣音集是继保山袁氏滇南诗略后的云南诗歌总集,对保存滇中诗人诗作贡献巨大。仅以保存清著名诗人师范的诗作来看,可窥一斑袁嘉谷重刻滇诗略又云: 黄氏琮主讲五华,尝集滇诗嗣音集续袁氏书后诗较诗略稍逊,而存古人以传至今,功则一例枣梨久灭,欲窥嘉道间滇人之性情,舍嗣音集而无从。”卧雪诗话卷六第三十二条又引萧善选称黄琮云: “《嗣音集发吉光幽,心契苏亭识更优近体唐人奉韩杜,古风邺下溯曹刘精心隶事锤炉化,拥鼻微吟格调遒取殿六家独凭吊,高文大节炳千秋。”(引自茶志高:滇诗嗣音集目录订误内容)

滇诗嗣音集成书于咸丰元年,五华书院藏板,后同样毁于同治二年回乱。编者黄琮也同时罹难。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重刻。 

 

杨铭柱诗一首 选自卷二十。

杨铭柱 号昆峰,寻甸人,道光丙申恩科进士,改庶吉士,官至御史。

《除夕祭诗作》

一年除夜一杯酒,往岁愁仍今岁有。今年诗诉今年愁,明年诗似今年否。检诗生百感,诗中语语出肝胆,陈诗百拜对九霄。

如此良夜惭无肴,只有杯中物,添我诗中骨。诗骨奇横不随俗,神能呵护鬼能哭。人间不传天上读,不如焚稿当灯前,使我愁肠变化随云烟。

 

    另由陈葆仁编、张维翰鉴定的《明清两代滇籍谏官录》(见新云南丛书社,民国三十六年十一月卅日出版)记载杨铭柱的内容如下:

杨铭柱 寻甸  道光  进士  检讨 御史

性凝重,学以宋五子为宗,幕钱沣之为人,正色立朝著风采疏数上言多戆上轧留中。铭柱匿稿不示人外鲜知者颇有古风。

注释:

杨铭柱 (18071847)  清寻甸州亦郎里小沧浪村人(今鸡街镇极乐村委会小沧浪村),原名杨天柱,子石臣,号昆峰,生于嘉庆十二年(1807)。杨铭柱六岁课书(研习书文),十三补弟子员(县学生员),早年父母亡故,由其伯父母抚养。1834年以优贡成均(入国子监),同年乡试中举。清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恩科殿试三甲二十八名进士,馆选为庶吉士。1838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从七品文官),是年请假回乡省墓,1840年返京。1841年充国史馆纂修官,十二月充文渊阁校理。1845年京察一等,任湖广道监察御史(从五品)。18461847年充乡会内监试官,差竣(即内监试官任职结束交差后)掌管五城察院,封中宪大夫(正四品)。1847711日巳时因中虚作痢病逝,时年40岁。史载杨铭柱有气节,正色立朝,慕仰钱南园之为人,以刚正律已,直声震当世。其任职期间积极逞其匡扶之策,“两疏言永昌(今云南保山)边务,一疏言直省文风,凿凿可行”。

杨铭柱工于诗文,着有《史筌》五卷、卷首一卷,卷端载其《自序》。《史筌》为杨铭柱服官后,鉴于“余家万山之中,地僻而荒,上下数十里间少藏书家,士之贫无力至不能购书者十居八九”。于是乃为“乡之幼学而辑也”, “以惠乡之贫无力者矣”。书成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其师昆明进士戴炯孙订其伪数十处。杜紫纶“见而嘉之”,与二三同人出俸为之付梓。现存的镌本有清道光丙午年寄云书屋藏板,(以上杨铭柱简介来自网络,出处不详)。

 

笔者注:

⑴《滇诗嗣音集》所载杨铭柱原诗未分段,本文两段为笔者所分,不妥之处,敬请诗家指正。

宋五子是指北宋时期的五位哲学家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

⑶综上所述,杨铭柱“性凝重”,为官清廉,刚正律已,声震当世。在他所处的清代后期,官场黑暗、民不聊生。他作为一名正直的御史,在官场更是举步艰难,一个人陪感孤独和无助。杨铭柱善诗并存有诗集,匿稿不示人。自称“诗骨奇横不随俗”,“神能呵护鬼能哭”、“人间不传天上读”。

《除夕祭诗作》当写于诗人病逝前一年的除夕之夜。除夕之夜,没有美味佳肴,没有亲人陪伴,诗人孤独的饮着酒,翻阅毕生诗稿。回想起官场及人生的种种际遇,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借着酒意,吟出最后之祭诗之作,遂将毕生心血付之灯火。此诗写的愁肠百转,催人泪下,今天读来依旧令人唏嘘不已。也成为杨铭柱的最后一首诗,也是讫今为止发现的杨铭柱唯一存世的一首诗。

二、元位诗9首  选自卷二十

元位 号以端,寻甸人。 滇诗嗣音集收录其诗永丰寺同雨庵夜话》《宿法云山玉龙庵用杜奉先寺韵》《钟灵道中口占》《宿灵凤山圆通寺》《宿云岩山海印寺》《同人游九峰山西华寺》《客云岩山静乐庵》《对镜》《雨宿朗目山天峰庵9

1、《永丰寺同雨庵夜话》

乘兴入山游,鹤归松径晚,

柴门应有待,月明犹未掩。

云堂遇故人,如见庐山远。

坐谈至天明,此缘殊不浅。

2、《宿法云山玉龙庵用杜奉先寺韵》

信宿法云山,所乐非尘境。

听残岩瀑声,踏碎庭花影。

松风透枕寒,竹月穿窗冷。

功过无人知,夜深独自省。

3、《钟灵道中口占》

我本钟灵山里人,曾识钟灵山里路。

遥见云中青芙蓉,知是阁峥嵘处

一声虎啸晚风寒,日钵盂山顶树

笔记注:⑴知是□阁峥嵘处。□内字迹不清,疑为“厦字;⑵日□钵盂山顶树,□内字迹不清,疑为“字。

4、《宿灵凤山圆通寺》

一径入圆通,林深景不同。

树归朝去鸟,花落晚来风。

月朗疏籁外,灯明小阁中。

无妨搘短榻,睡到日轮红。

5、《宿云岩山海印寺》

遥望层岩险莫过,岂知有路人烟落。

桉头珍果凭猿摘,山下清泉凭马驮。

静展蓬经披月殿,高搘竹榻睡云窝。

鲸钟叫破痴愚梦,功比酪奴更觉多。

6、《同人游九峰山西华寺》

有约寻芳到九峰,西华精舍寄行踪

流莺并坐池边柳,老鹤双栖岭外松

满院溪声经雨壮,半山云气带烟浓

吾侪有志师灵药,得旨无分南北宗

——灵药:诗中自注本寺开山和尚,为西华寺的开创者

 

7、《客云岩山静乐庵》

米川四面有精炉,不似云岩耐客居。

花落地时方许扫,草经霜后始容锄。

静聆枝上呼风鸟,细数池心掉尾鱼。

更喜老僧同我说,壁观日久会真如。

8、《对镜》

对影频频问,如何有此身。

识吾真面目,除尔更无人。

9、《雨宿朗目山天峰庵》

偶宿天峰古化城,恨无月到竹窑明。

林间何物惊人梦,半是溪声半雨声。

——诗中自注:天峰庵,南宁。

 

注释:据近人云南学者茶志高先生考证,元位有净檀诗萃六卷续一卷元位之诗多写寄宿山寺的见闻,表现内容虽有些狭小,但诗境清幽俊逸,佳句不断,如听残岩瀑声,踏碎庭花影”“静展蓬经披月殿,高竹榻睡云窝” “满院溪声经雨壮,半山云气带烟浓” “静聆枝上呼风鸟,细数池心掉尾鱼”“林间何物惊人梦,半是溪声半雨声等,思妙入微(引自茶志高滇诗嗣音集目录订误)

笔者注:元位原籍待考。

  

       2016525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