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年高考复习诗歌专练之一——陈与义诗歌

(2020-10-26 11:54:07)
标签:

高考

语文

练习

分类: 模拟试题

2021年高考复习诗歌专练之一——陈与义诗歌

一、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次韵尹潜感怀

陈与义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尹潜:即周莘,是陈与义的诗友。陈与义:宋朝诗人,少即有才名。建炎元年(1127)冬至二年(1128)春,金兵南犯,将宋高宗赶至扬州。此诗写于建炎三年(1129),诗人避乱襄汉,转徙湘湖之际。为国有人:语出贾谊《治安策》犹为国有人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感到幸运的感情。

B.颔联使用了借代的手法。翠华是用翠羽做的旗饰,为古代天子出行时所用,这里代指皇帝。

C.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自己行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因果照应,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D.尾联中共说一语照应诗题,表明诗人与尹潜都主张定都金陵。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感事

陈与义

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

公卿危左衽,江汉故东流。

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

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

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注】诗题感事,总指靖康、建炎以来的丧乱事变,诸如汴京被占,徽、钦二帝被俘,高宗南迁,以及公卿士大夫逃亡等。陈与义: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杰出爱国诗人。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一开头就指明所感之事是丧乱”“干戈,金人入侵,致使社会动乱,使人痛心至极,不忍诉说。

B.二、三两联紧扣题目,从字展开,用”“”“”“等字眼,写出了诗人对故国倾覆的感慨。

C.四、五两联则从诗人自身来写,表达了诗人虽然飘浮不定,但要想尽办法来解救国家危难,为君主分忧的坚定决心。

D.诗的最后两句以景语作结,经历战乱,故园残破,而菊花不解人意,依旧在漫山遍野开放,抚今追昔,不禁悲从中来。

4.有人认为此诗逼近杜甫,纪昀也谓这首诗真有杜意,乃气味似,非面貌似也。请你结合全诗,说说陈与义的这首诗与杜甫诗有哪些相似之处。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巴丘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注】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三国志·鲁肃传》写周瑜至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荐鲁肃以自代。

5.下列选项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一两字,一耳闻,写声;一眼见,写色。拟人生动形象,意境雄阔。

B.颈联运用风露江湖两个意象,写出了诗人避乱时的漂泊之苦和对国家动乱局势的忧虑。

C.尾联诗人借用三国典故,以鲁肃自比,反用未必”“空白之意,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之情。

D.陈与义这首诗含蓄蕴藉,感时伤事。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融合在一起,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风格情怀极为相似,深得后人赞赏。

6.首联中用三分书代《三国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再赋海山楼

陈与义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

【注】作者曾登过海山楼,写过《登海山楼》一诗。陈与义:南宋爱国诗人,后期诗风雄浑沉郁。单父台,指宓子贱琴台。孔丘的学生宓子贱,曾作单父宰,鸣琴而治,政绩斐然,后人思之,因名其弹琴之高台日琴台。杜甫《昔游》诗说昔者与高李,晚登……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描写唐玄宗时的盛世景象。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海山楼之雄峻。

B.颈联中”“的运用使诗句富于起伏顿挫,抒写了诗人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悲愤之情。

C.尾联化用杜甫诗句,同是登高望远,今昔情势迥异,诗人怀古伤今,将感情推向高潮。

D.诗人遥望海山楼,抒发家国之感、时局之忧,全诗章法谨严,气象雄浑,格调豪迈雄放。

8.有人认为本诗颔联颇为精妙,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

陈与义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注】建炎三年腊月,陈与义与友人席益(字大光)在衡山相遇。当时,陈与义因躲避金兵而抵达湖南,席益则卸掉官职流寓衡山一带。次年元旦后数日,陈与义离开衡山赴邵阳,在席益为他举办的饯别宴上作此词。歌声:席间歌女劝酒的演唱。雪:指雪儿。雪儿为隋末李密歌伎,善歌舞,能够根据音律填词而歌。雪儿后来泛指歌伎。衡州:今湖南衡阳。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既描写了客观情景,点明作者即将启程远行的事实,又侧面表现了作者的主观心境。

B更醉君家酒一句将作者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复杂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含蓄而深切。

C吟诗两句写作者与友人相聚时一起赋诗,天天盼望春天,可桃花刚开却要分别,无限惋惜溢于言表。

D.本词层次分明,上片叙事,描写了饯别宴上的情景,下片抒情,抒发了作者不忍离别的情感。

10.请简要赏析词的末尾两句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的妙处。

 

 

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A项,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感到幸运的感情错误。为国有人系用典,此处是诗人为治国无人而发出的感叹,表明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2首联诗人用”“叹息等词,表达了面对金兵的多次入侵,自己却无能为力、才不得展的愤懑。颔联诗人用问句的方式表达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匡扶社稷英豪的期盼之情。颈联与尾联通过对自己漂泊的状态及国无定都的现状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此诗表达了诗人深挚的忧国之思、沉痛的流亡之苦和报国无门的愤懑。胡儿又看绕淮春,用虚实相济的手法,高度概括地叙述了三年来(1127—1129)金兵两次大规模的进攻。次句用叹息二字表达出忧国之意,接以犹为国有人,则语带激愤。

三、四两句,诗人大声疾呼:岂可使皇帝到处流亡?谁能指挥三军澄清宇内呢?颔联诗人用问句的方式表达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匡扶社稷英豪的期盼之情。

颈联,万里句则叙述个人奔走江湖,饱经忧患,幸而保全性命。尾联是说自己在烟津迷路之上,感到金陵有帝王气,应定都于此。表达了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

3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C项,四、五两联表达了诗人要想尽办法来解救国家危难,为君主分忧的坚定决心错误,应该是第二联公卿危左衽,江汉故东流,是说宋朝臣僚差一点沦入敌手,为国土将被外族占领而担忧。但他们始终忠于宋朝,好比长江、汉水不改方向东流入海一样。

4在思想感情方面,本诗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杜甫诗的忧国忧民相似。在语言风格方面,本诗用语苍凉沉郁,与杜甫诗的气韵非常相似。在遣词炼字方面,本诗多使用沉实的字眼,与杜甫诗的用词风格相似。如那堪”“竟未”“”“”“”“等。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在表达的感情上,本诗表达的金人入侵,致使神州陆沉,社会动乱,使人痛心之极,不忍诉说之情,和杜诗的忧国忧民相似;在语言风格上本诗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等都是苍凉的,和杜诗相似;在写作背景上,遣词造句,章法上也有相似之处。

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D项,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风格情怀极为相似错误。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颂。从本诗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等语句,可知陈与义的诗歌善于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融合在一起,这正和忧国忧民的杜甫的风格相近。

6三分书而不用《三国志》,暗示当时河山分裂,中原沦陷的局面,并引出后文避乱的现实②“三分书与尾联的九分头相呼应,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而忧愁老去的情景③“三分书表意更加含蓄丰富,耐人寻味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从思想内容上考虑,总结诗句的含义,揭示作者什么情感;也可以从篇章结构方面思考,看诗句在全诗的位置,得出相应的作用。题干要求回答:首联中用三分书代《三国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三分书代《三国志》,侧重于这个字眼,意味着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诗人读的是三分书,联想到的却是宋朝当下的偏安一隅,与金、辽的对峙,这个情景十分类似东汉末年的三分天下的状况,令他忧心忡忡、惆怅无比。同时,三分书又与尾联的腐儒空白九分头相呼应。诗人自称腐儒,已经垂垂老矣,然而国家依然山河破碎,这表达了他无路请缨、报国无门的酸楚和无奈,令读者叹惋。总之,从词句的含义,情感的表达、读者层面等角度来看,用三分书代《三国志》更好。

7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D项,遥望错。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楼之雄峻。颔联写登楼所见之景。从前两联中可以看出诗人由登楼览景而触景生情,所以作者是站在海山楼观赏而非遥望。

8动静结合,“天影”“春容是静态,“”“两个动词则写天光云影与春日气象,使整个境界为之飞动。远近结合,“天影是远景,“海潮”“楼台”“春雨是近景,写景富有层次。此联不仅雄浑壮阔,而且以这种潮水奔涌、风雨齐来的危楼景象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不安,为后两联抒情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鉴赏能力。本诗是诗人由登楼览景而触景生情。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楼之雄峻。此处诗人的胸襟怀抱也借助山海的壮阔而获得展现。此句字面上写实包涵海天在内,为后面抒情做铺垫。颔联写岸边与天上云彩倒映在水里,楼上的春色随着春雨而到来。天影指天光云影;春容指春天的景象,二者均为静态,随潮入带雨来为动态。动静结合,写出了天光云影与春日气象,使整个境界为之飞动。天影是远景,“海潮”“楼台”“春雨是近景。远近结合,写出了潮水奔涌、风雨齐来的危楼景象。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表达出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不安,为下文颔联抒写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悲愤以及尾联怀古伤今,抒发悲愤之情做了铺垫。全诗留下无穷的感喟。此诗风格雄浑悲壮,音节宏亮顿挫。

9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D项,上片叙事,描写了饯别宴上的情景,下片抒情,抒发了作者不忍离别的情感错,上片张帆欲去仍搔首,描写了饯别宴上的情景,更醉君家酒一句将作者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复杂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中的匆匆包含了无限的惜别之意;下片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写宴席上的情景,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表达作者不忍离别的情意;由此可知,词的上、下片都描写了饯别宴上的情景,也都抒发了作者不忍离别之情。

10照应起首两句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语意上紧密关联,使全词结构严谨。②“离恨用船来载,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不忍离别之情。虚写,此时作者还处于沉醉之中,却开始想象明朝酒醒之事,这种对未来的设想从时空角度增强了作者的恨别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句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结构上,是否与标题、上下文形成照应;手法上,运用了哪些手法,并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意境与情感上,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结构上,词的上片由饯别宴写起,进而追忆过去相聚的时日。开篇写船已经挂起帆准备离去,而作者又搔首踟蹰,久久不愿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矛盾心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与之意义相关,形成照应;手法与情感上,最后两句,化用苏轼《虞美人》中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明朝酒醒大江流,作者尚与友人饯别宴饮酒,却想象明朝酒醒之后,自己已随舟行至湘江,表现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情,离恨用船满载,将抽象无形的情感化为具体有形,满载突出离恨之多,表达了作者不忍离别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