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复习诗歌专练之一——陈与义诗歌
(2020-10-26 11:54:07)
标签:
高考语文练习 |
分类: 模拟试题 |
2021年高考复习诗歌专练之一——陈与义诗歌
一、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次韵尹潜①感怀
陈与义②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③。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尹潜:即周莘,是陈与义的诗友。②陈与义:宋朝诗人,少即有才名。建炎元年(1127)冬至二年(1128)春,金兵南犯,将宋高宗赶至扬州。此诗写于建炎三年(1129),诗人避乱襄汉,转徙湘湖之际。③为国有人:语出贾谊《治安策》“犹为国有人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感到幸运的感情。
B.颔联使用了借代的手法。“翠华”是用翠羽做的旗饰,为古代天子出行时所用,这里代指皇帝。
C.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自己行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因果照应,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D.尾联中“共说”一语照应诗题,表明诗人与尹潜都主张定都金陵。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感事①
陈与义②
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
公卿危左衽,江汉故东流。
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
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
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注】①诗题“感事”,总指靖康、建炎以来的丧乱事变,诸如汴京被占,徽、钦二帝被俘,高宗南迁,以及公卿士大夫逃亡等。②陈与义: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杰出爱国诗人。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一开头就指明所感之事是“丧乱”“干戈”,金人入侵,致使社会动乱,使人痛心至极,不忍诉说。
B.二、三两联紧扣题目,从“感”字展开,用“危”“故”“断”“移”等字眼,写出了诗人对故国倾覆的感慨。
C.四、五两联则从诗人自身来写,表达了诗人虽然飘浮不定,但要想尽办法来解救国家危难,为君主分忧的坚定决心。
D.诗的最后两句以景语作结,经历战乱,故园残破,而菊花不解人意,依旧在漫山遍野开放,抚今追昔,不禁悲从中来。
4.有人认为此诗“逼近杜甫”,纪昀也谓这首诗“真有杜意,乃气味似,非面貌似也”。请你结合全诗,说说陈与义的这首诗与杜甫诗有哪些相似之处。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巴丘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①,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②,腐儒空白九分头。
【注】①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②《三国志·鲁肃传》写周瑜至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荐鲁肃以自代。
5.下列选项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一“酣”一“抱”两字,一耳闻,写声;一眼见,写色。拟人生动形象,意境雄阔。
B.颈联运用“风露”和“江湖”两个意象,写出了诗人避乱时的漂泊之苦和对国家动乱局势的忧虑。
C.尾联诗人借用三国典故,以鲁肃自比,反用“未必”“空白”之意,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之情。
D.陈与义这首诗含蓄蕴藉,感时伤事。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融合在一起,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风格情怀极为相似,深得后人赞赏。
6.首联中用“三分书”代《三国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再赋海山楼①
陈与义②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③。
【注】①作者曾登过海山楼,写过《登海山楼》一诗。②陈与义:南宋爱国诗人,后期诗风雄浑沉郁。③单父台,指宓子贱琴台。孔丘的学生宓子贱,曾作单父宰,鸣琴而治,政绩斐然,后人思之,因名其弹琴之高台日琴台。杜甫《昔游》诗说“昔者与高李,晚登……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描写唐玄宗时的盛世景象。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海山楼之雄峻。
B.颈联中“还”“却”的运用使诗句富于起伏顿挫,抒写了诗人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悲愤之情。
C.尾联化用杜甫诗句,同是登高望远,今昔情势迥异,诗人怀古伤今,将感情推向高潮。
D.诗人遥望海山楼,抒发家国之感、时局之忧,全诗章法谨严,气象雄浑,格调豪迈雄放。
8.有人认为本诗颔联颇为精妙,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
陈与义①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②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③。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④。
【注】①建炎三年腊月,陈与义与友人席益(字大光)在衡山相遇。当时,陈与义因躲避金兵而抵达湖南,席益则卸掉官职流寓衡山一带。次年元旦后数日,陈与义离开衡山赴邵阳,在席益为他举办的饯别宴上作此词。②歌声:席间歌女劝酒的演唱。③雪:指“雪儿”。雪儿为隋末李密歌伎,善歌舞,能够根据音律填词而歌。“雪儿”后来泛指歌伎。④衡州:今湖南衡阳。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既描写了客观情景,点明作者即将启程远行的事实,又侧面表现了作者的主观心境。
B.“更醉君家酒”一句将作者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复杂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含蓄而深切。
C.“吟诗”两句写作者与友人相聚时一起赋诗,天天盼望春天,可桃花刚开却要分别,无限惋惜溢于言表。
D.本词层次分明,上片叙事,描写了饯别宴上的情景,下片抒情,抒发了作者不忍离别的情感。
10.请简要赏析词的末尾两句“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的妙处。
1.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A项,“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感到幸运的感情”错误。“为国有人”系用典,此处是诗人为治国无人而发出的感叹,表明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2.①首联诗人用“又”“叹息”等词,表达了面对金兵的多次入侵,自己却无能为力、才不得展的愤懑。②颔联诗人用问句的方式表达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匡扶社稷”英豪的期盼之情。③颈联与尾联通过对自己漂泊的状态及国无定都的现状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此诗表达了诗人深挚的忧国之思、沉痛的流亡之苦和报国无门的愤懑。“胡儿又看绕淮春”,用虚实相济的手法,高度概括地叙述了三年来(1127—1129)金兵两次大规模的进攻。次句用“叹息”二字表达出忧国之意,接以“犹为国有人”,则语带激愤。
三、四两句,诗人大声疾呼:岂可使皇帝到处流亡?谁能指挥三军澄清宇内呢?颔联诗人用问句的方式表达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匡扶社稷”英豪的期盼之情。
颈联,“万里”句则叙述个人奔走江湖,饱经忧患,幸而保全性命。尾联是说自己在烟津迷路之上,感到金陵有帝王气,应定都于此。表达了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
3.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C项,四、五两联表达了诗人“要想尽办法来解救国家危难,为君主分忧的坚定决心”错误,应该是第二联“公卿危左衽,江汉故东流”,是说宋朝臣僚差一点沦入敌手,为国土将被外族占领而担忧。但他们始终忠于宋朝,好比长江、汉水不改方向东流入海一样。
4.①在思想感情方面,本诗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杜甫诗的“忧国忧民”相似。②在语言风格方面,本诗用语苍凉沉郁,与杜甫诗的气韵非常相似。③在遣词炼字方面,本诗多使用沉实的字眼,与杜甫诗的用词风格相似。如“那堪”“竟未”“危”“故”“断”“移”等。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在表达的感情上,本诗表达的金人入侵,致使神州陆沉,社会动乱,使人痛心之极,不忍诉说之情,和杜诗的“忧国忧民”相似;在语言风格上本诗“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等都是苍凉的,和杜诗相似;在写作背景上,遣词造句,章法上也有相似之处。
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D项,“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风格情怀极为相似”错误。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颂。从本诗“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等语句,可知陈与义的诗歌善于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融合在一起,这正和忧国忧民的杜甫的风格相近。
6.①用“三分书”而不用《三国志》,暗示当时河山分裂,中原沦陷的局面,并引出后文“避乱”的现实②“三分书”与尾联的“九分头”相呼应,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而忧愁老去的情景③“三分书”表意更加含蓄丰富,耐人寻味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从思想内容上考虑,总结诗句的含义,揭示作者什么情感;也可以从篇章结构方面思考,看诗句在全诗的位置,得出相应的作用。题干要求回答:首联中用“三分书”代《三国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三分书”代《三国志》,侧重于“分”这个字眼,“分”意味着“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诗人读的是“三分书”,联想到的却是宋朝当下的偏安一隅,与金、辽的对峙,这个情景十分类似东汉末年的三分天下的状况,令他忧心忡忡、惆怅无比。同时,“三分书”又与尾联的“腐儒空白九分头”相呼应。诗人自称腐儒,已经垂垂老矣,然而国家依然山河破碎,这表达了他无路请缨、报国无门的酸楚和无奈,令读者叹惋。总之,从词句的含义,情感的表达、读者层面等角度来看,用“三分书”代《三国志》更好。
7.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D项,“遥望”错。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楼之雄峻。颔联写登楼所见之景。从前两联中可以看出诗人由登楼览景而触景生情,所以作者是站在海山楼观赏而非遥望。
8.①动静结合,“天影”“春容”是静态,“人”“来”两个动词则写天光云影与春日气象,使整个境界为之飞动。②远近结合,“天影”是远景,“海潮”“楼台”“春雨”是近景,写景富有层次。③此联不仅雄浑壮阔,而且以这种潮水奔涌、风雨齐来的危楼景象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不安,为后两联抒情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鉴赏能力。本诗是诗人由登楼览景而触景生情。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楼之雄峻。此处诗人的胸襟怀抱也借助山海的壮阔而获得展现。此句字面上写“山”实包涵海天在内,为后面抒情做铺垫。颔联写“岸边与天上云彩倒映在水里,楼上的春色随着春雨而到来”。天影指天光云影;春容指春天的景象,二者均为静态,“随潮入”和“带雨来”为动态。动静结合,写出了天光云影与春日气象,使整个境界为之飞动。“天影”是远景,“海潮”“楼台”“春雨”是近景。远近结合,写出了潮水奔涌、风雨齐来的危楼景象。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表达出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不安,为下文颔联抒写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悲愤以及尾联怀古伤今,抒发悲愤之情做了铺垫。全诗留下无穷的感喟。此诗风格雄浑悲壮,音节宏亮顿挫。
9.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D项,“上片叙事,描写了饯别宴上的情景,下片抒情,抒发了作者不忍离别的情感”错,上片“张帆欲去仍搔首”,描写了饯别宴上的情景,“更醉君家酒”一句将作者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复杂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中的“匆匆”包含了无限的惜别之意;下片“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写宴席上的情景,“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表达作者不忍离别的情意;由此可知,词的上、下片都描写了饯别宴上的情景,也都抒发了作者不忍离别之情。
10.①照应起首两句“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语意上紧密关联,使全词结构严谨。②“离恨”用船来载,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不忍离别之情。③虚写,此时作者还处于沉醉之中,却开始想象“明朝酒醒”之事,这种对未来的设想从时空角度增强了作者的恨别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句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结构上,是否与标题、上下文形成照应;手法上,运用了哪些手法,并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意境与情感上,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结构上,词的上片由饯别宴写起,进而追忆过去相聚的时日。开篇写船已经挂起帆准备离去,而作者又搔首踟蹰,久久不愿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矛盾心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与之意义相关,形成照应;手法与情感上,最后两句,化用苏轼《虞美人》中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明朝酒醒大江流”,作者尚与友人饯别宴饮酒,却想象明朝酒醒之后,自己已随舟行至湘江,表现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情,“离恨”用船“满载”,将抽象无形的情感化为具体有形,“满载”突出离恨之多,表达了作者不忍离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