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云台军产
云台军产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92
  • 关注人气: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军产散文阅读策略14:散文中间句段作用

(2019-03-03 22:56:26)
标签:

散文阅读

教学策略

分类: 教学论坛

散文中间句段作用

渭南高级中学张军产省级名师工作室http://blog.sina.com.cn/u/6489091438

 散文作品中总会有一些特殊段落,即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如中间句段或叙述中的插入高考命题常会就中间段落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设题。

    一、考情回顾

 1.2018年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第19C选项:第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2.2014·安徽卷 []西格德·F.奥尔森《独木舟之道》:有人认为第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

 3.(2016·天津在母语的屋檐下》: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考情分析

 1.中间句段的作用

1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只有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的作用;或呼应结尾的作用;或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点;或总结上文的作用;或引领或引起下文的作用。(近几年高考题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属此类。)

2中间句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或论述的与情感有关的事情,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结构上一般是承上启下。

3)如果是插入段,它的作用就是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2.考查方式:

1)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如2018年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第19题C选项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2)以简答题或探究题的方式考查,2016·天津在母语的屋檐下》: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三、学情回顾

 散文中间句段的作用,在高中语文课本上都学过,例如:《荷塘月色》第七自然段第一句“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就是过渡句,由写景过渡到叙事抒情;《故都的秋》第三自然段第一、二句话“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潭柘寺的钟声。”也是过渡句,由对对北国之秋的赞美自然地过渡到对北平之秋的描写。又如,第十一自然段“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到底”,就是过渡段,由写景转向抒情,与题旨暗合,也显示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解题指导

 例如:(2018年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第19C选项:第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解析:前六段是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第七、八段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并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所以,C选项正确。

 又如2014·安徽卷 []西格德·F.奥尔森《独木舟之道》:有人认为第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

 印第安人说,只有傻子才在急流中荡舟。然而,我却知道只要有眼里闪烁着探险的目光,……可是我赞成年轻人敢想敢做的精神。我赞许他们所知道的那种荣耀。

 有人认为第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

 解析:本题从句段作用的角度设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句段作用时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展开。从内容上看,第段强调敢想敢做的探险精神;从结构上看,该段居于文章中间,因此它的作用应为承上启下。无论是主张删还是不删,都必须扣住这两个方面阐述理由。

 组织答案:(示例)(1)不可删。结构上,段承接上文对急流中荡舟之乐的描述,并由此转入下文对独木舟之道的阐发,衔接顺畅自然;内容上,段所强调的敢想敢做的探险精神,是独木舟之道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上文内容的深化。

 (2)可删。结构上,段首句可直接上承段,删去段,上下文联系更为紧密;内容上,段意在强调荡舟体现的探险精神,而此意已蕴含在上文关于荡舟之乐的描写之中,删去不影响文章内涵,且使文章意味蕴藉。

 再如:(2016·天津在母语的屋檐下》: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解析: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是插入段,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答案: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五、总结感悟

 散文中间句段作用题可以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和读者角度考虑,重点是内容和结构。

 散文中间句段作用总结如下:1.承上启下;2.由叙述转入议论;3.由写景转向抒情;4.由正面转到反面;5.由某某到某某;6.层次深入;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这类题目一般的答题规范是:

 先指出结构作用,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或全文内容具体分析。

 一般的答题格式为:结构作用+解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