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军产散文阅读策略5:怎样辨析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类散文?

(2018-10-28 10:17:43)
标签:

散文阅读

教学策略

分类: 教学论坛

怎样辨析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类散文?

渭南高级中学张军产省级名师工作室http://blog.sina.com.cn/u/6489091438

散文的结构类型和表现形态往往是多种多样且变化交错着的。好的散文一般以一种结构模式为主,同时包含其他结构模式。散文结构的形成,往往有许多技巧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安排结构就是其中之一。

一、考情回顾

1.(2016·北京卷)陈忠实《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2.(2013•江西卷)黄永玉《平常的沈从文》:文章从“平常”落笔,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作者对沈从文“不平常”的崇敬之情。试结合全文,概括分析“平常”与“不平常”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考情分析

散文结构,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文线索以及段落之间的关系和安排,解决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问题;思路是指作者写作时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考虑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问题;结构只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

梳理文的思路与分析散文的线索有既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在于,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情感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即材料如何安排的问题;而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联系在于线索可以作为梳理作者思路的一个参考。

阅读散文,首先要借助标题,把握文意;其次要分析结构,理清思路;然后才能谈到对文章内容、主旨、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

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类散文有什么特征?

有些写人记事类散文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安排结构。

如,巴金的《小狗包弟》的材料安排: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是的,我也养过狗,那是1959年的事情——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1962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形势越来越紧——包弟送走后——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

又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是按“认识—交往—离别—怀念”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再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则按“种—吃—议”的时间顺序依次展开。

四、解题指导

怎样辨析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类散文?

写人记事类散文,大多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事件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时间顺序,作者往往会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阅读这类散文,分析文章如何展开叙述的,即“分析文章结构,清理基本思路”非常重要。(以高考题为例)

.(2016·北京卷)陈忠实《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解析:按时间顺序从文本中找到作者对老腔认识的关键词,结合文本加以解释。

文中体现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顺序的语句: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轮到老腔登台了——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

从全文来看,作者从没有听过老腔,认为老腔影响小,认为老腔演出者不过是民间演出班社。到后来听过一次老腔,深深地被老腔震撼。为自己的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加入老腔的表演而遗憾,到最后在中山音乐堂再次领悟了老腔的震撼力,对老腔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考生只需从原文中筛选出相应信息即可。

组织答案作者认识的变化:

1)从未了解,反应平淡:从未听过老腔这个剧种,老腔影响小。

2)刮目相看,产生神秘感:从赵季平对老腔演员的反应及再看白眉老汉的感觉,顿生神秘。

3)初听老腔,感到惊讶震撼。

4)沉迷且陷入遐想,生出相见恨晚的懊丧自责:认识到老腔的艺术魅力。

5)保持距离,冷静欣赏:脱离“乡党”身份,感慨老腔的历史艺术传承。

6)放弃距离,融入其中:凸显老腔的感染力。

又如.(2013•江西卷)黄永玉《平常的沈从文》:文章从“平常”落笔,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作者对沈从文“不平常”的崇敬之情。试结合全文,概括分析“平常”与“不平常”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文中体现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顺序的语句:(首段)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现在九十年代了。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第一段总领全文,下文讲述沈从文先生的故事。

他的一生,是不停的“完成”的一生——好些年前,日本政府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在他的客厅里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文革”高潮时,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日子松点的时候,我们见了面——时间过得很快,他到湖北咸宁干校去了,我也到河北磁县在解放军监管下劳动了三年,我们有通信。

末尾两段通过钱钟书先生的评价,突出沈从文的形象,表达赞美之情,且照应前文有关沈从文“不平常”的叙写,推断沈从文品格形成的原因。

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再回答问题就容易多了。

组织答案:

平常:(1)用平常心对待自己所取得的成就;(2)用平常心对待自己所遭受的苦难。

不平常:(1)才能智慧不平常;(2)人格品质不平常;(3)成就影响不平常。

五、解题感悟

写人记事类散文大多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有先后之分,也暗含了时间顺序。试题中出现“结合全文”类要求,都与文章结构安排有很大关系。做高考散文阅读题,要弄清记叙的基本要素,梳理文章写了哪些人、物、事,弄清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最后再做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