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学年第二学期综合教研组第二次组内活动

标签:
教研活动 |
分类: 中小学综合组 |
2025.2.27日,综合教研组召开了第二次组内教研会议
1.反馈周三常规检查的情况
听课本,宋丽丽最好,孙涛其次,陈婉敏最次。宋丽丽有核心,有目标有措施。孙涛有目标,有措施。其中陈婉敏发展计划和行事历简单。
备课本:孙涛电子版。累计四篇了上传也及时。宋丽丽和陈婉敏手写详案,宋丽丽,备课过程详细,设计思路清晰,有反思,有板书。本次陈婉敏较去年有进步,字体端正,整个页面也整洁了。
校本课程:大家都不错,个别内容有漏填。
2.讨论关于学科整合课程的问题。首先定学科和定人员。其次初步讨论开课主题。
3.讨论下如何在创客教室进行幼小衔接展示?
一、跨学科融合逻辑框架
核心学科 书法 心理学 信息科技
融合点 艺术表达、文化传承 情绪分析、认知行为 数据可视化、AI技术
二、课程设计方向(分层案例)
方向1:书法练习与情绪反馈系统(初级)
技术工具:压力感应笔、脑电波头环(EEG)、编程平台(Scratch/Python)
实施步骤:
学生用数字毛笔(如iPad+触控笔)书写,传感器同步采集:
笔压数据(运笔力度)
心率/皮电反应(情绪波动)
脑电波专注度(α波/β波)
信息科技课:用Python分析数据,生成「情绪-笔迹」关联图表
心理学课:解读压力曲线与情绪的关系,设计正念书写干预方案
方向2:AI书法风格与人格测试(高阶)
技术工具:StyleGAN生成对抗网络、MBTI量表
实施步骤:
心理学课:学生完成心理测评(如大五人格)
信息科技课:训练AI模型将人格特征映射到书法风格(如外向者字间距扩大15%)
书法课:AI生成个性化字帖,学生临摹后对比心理预期
方向3:VR书法疗愈空间(沉浸式)
技术工具:Unity3D开发、生物反馈传感器
场景设计:
虚拟场景:动态水墨山水(笔触触发粒子特效)
实时交互:呼吸节奏控制虚拟墨汁流动速度
数据看板:焦虑指数随书法练习下降曲线
三、公开课展示模板
主题:《智能时代的情感化书写》
环节设计(45分钟):
情境导入(5min)
播放AI复原王羲之《兰亭序》创作过程的动态模拟
提问:科技能否量化「书为心画」?
实验展示(15min)
学生现场书写,大屏同步呈现:
热力图显示运笔力度分布
情绪雷达图(愤怒/愉悦/焦虑值)
心理学教师解读:笔锋转折点对应皮电突增的心理学意义
跨学科任务(20min)
分组完成「情绪编码书法」挑战:
第1组:用Processing编程将语音情绪(愤怒/平静)转化为字体重心变化
第2组:基于脑机接口,用专注度控制AR毛笔的墨色饱和度
反思升华(5min)
展示清代《习字诀》与AI笔迹分析的对比
引发讨论:当书法成为可量化的数据,艺术的人文价值如何保留?
四、教研支持系统
教师协作平台
使用Notion建立跨学科知识库:
书法术语库(如「飞白」「屋漏痕」的物理建模参数)
心理量表数字化模板(SCL-90与笔迹速度关联模型)
评估工具
三维度评价量表:
维度 书法(40%) 科技(30%) 心理(30%)
指标 结构美感 代码效率 情绪调节有效性
五、创新延展方向
神经美学研究:通过fMRI监测观赏不同书法作品时大脑奖赏回路激活程度
区块链应用:将学生数字书法作品与心理状态数据打包生成NFT学习档案
元宇宙展览:在Decentraland举办「心灵笔迹」交互展览,观众情绪影响展品形态
这种融合模式既保留了传统书法的文化内核,又通过量化分析赋予新的认知维度。关键要避免技术喧宾夺主,始终以「人」的情感体验为锚点,建议初期从「书法+编程+情绪认知」小单元切入,逐步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
前一篇:2025年0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