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莒籍教授】陈为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8-03-18 12:27:49)
标签:

莒县当代人物

分类: 莒籍专家教授

                       http://s12/mw690/0074TYXpzy7iXubFsF5cb&690

陈为胜,莒县人,1977年11月生,先后考入临沂师专(专科)、曲阜师范大学(本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曾执教于临沂市罗庄一中。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山学者,力学控制与先进控制研究所所长。2010年被破格评为博士生导师,2011年破格晋升教授。

正在上课的就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为胜,他所教的这些学生并不是普通的大学生,他们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的优秀学生,这个班教授的是空间信息科学和航天技术工科基础课程,自2015年开始,每年从全国招收30名学生,高考时零批次录取,本硕博贯通教育,培养的是基础知识厚实、创新实践能力突出、具有爱国奉献精神的空间信息技术精英人才。

陈为胜:他们配备的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要求所有的代课老师都必须是教授职称,而且我们对学生要求也非常严格,要求他们比其他学生要多上很多的课,知识面要广。

课堂上,陈为胜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们听得入神,虽然是第一次上陈老师的课,但他讲课的风格让学生们很快就喜欢上了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王建强:第一节课,感觉陈老师挺负责的,因为现在大学老师都是只用PPT在讲,陈老师一直在用板书在讲,如果写板书的话那说明他课前的备课是非常认真的,在某些问题上也讲的非常认真,非常细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王冉冉:我觉得陈老师讲课非常抑扬顿挫的那种,非常吸引人,听课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觉得老师一听经验非常丰富,这样我们上课成绩也会肯定不错。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既承担着本科生的基础性教学,也承担着研究生、博士生的科研性教学,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大学教授,谁曾想到小时候的他竟是班里的一名落后生。

陈为胜:小学的时候贪玩,在班里属于中等的,到了初中的时候就是下滑,特别厉害,我记得最差的时候是考了多少呢,八分,最好的是考了40分,我初二那一年,那时候成绩就一塌糊涂。

然而,到了初三的那一年,父母的操劳,家人的期盼,让他突然觉得,只有好好学习,跳出农门,才能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在老师的帮助鼓励下,复读了一年之后,他考上了莒县一中。

陈为胜:当时也很自豪,因为我们村里没有人去,在我之前的都没有人上过莒县一中的,我是我们村里第一的,到莒县一中去的,县里最高的学府。

进入高中以后,在克服了初到县城上学不适应的困难以后,经过刻苦的学习,到了高一下学期的时候,他的成绩就已经在学校名列前茅了。

陈为胜:我记得在高一的时候,下学期的时候第七名还是第九名,我记不清楚了,反正前十名了就是,那是很自豪的一件事,莒县一中前十名就相当于全县前十名似的。

整个高中时期,由于陈为胜的努力,学习成绩一直比较稳定,稳居全校前几名,然而,让人感到意外是,高考的时候,陈为胜却因为一分之差没有达到本科录取分数线,这对于那个年代一名农村高考生来说,打击是致命的!

陈为胜:当时很失落的,就感觉高考是考的最差的一回,老师都觉得是很有期望的事,但后来考得很糟糕,本来想复读的,心情是很低落,很低落,当时首先想到的是我要复读,但是有两个原因,第一,复读的话又要花钱,家里的条件不允许,当时我弟弟还要上学,第二个原因,刚才我也说过了,到师专的时候还可以专升本,并不是后边不能上本科了。所以当时就这两个原因,我就做出了决定,我不复读了,然后继续去上就走了,专升本这条路。

就这样,陈为胜就到了当年的临沂师专读了专科,学的是数学教育专业,经过刻苦学习,两年以后他顺利地考入了曲阜师范大学,开始了本科专业的学习。曲阜师范大学历来考研氛围浓厚,这让勤奋好学的陈为胜也动起了考研的念头。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命运再一次捉弄了他,在考研时,他又一次失利了。

陈为胜:有一门专业课考的很糟糕,然后没有考上,没有考上,后来在2000年的时候就毕业了,我们班里没有几个,好像只有三四个人没有考上,所以关键时刻,又一次失败了。

考研失利后,陈为胜应聘到了罗庄一中做了一名数学教师,凭着应聘时的出色表现,他得到了学校的重用。

陈为胜:我那时去的以后担任一个普通班的班主任,而且进入尖子班,带一个班的数学,当时年轻老师里边可能只有我吧,教数学的只有我,像老教师一样教尖子班,当时对我来讲是一个很荣幸的事情。

虽然做教师是陈为胜非常喜欢的工作,但考研的梦想却没有止步,在工作了一年以后,他终于考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为了理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学起了在外人看来最枯燥的应用数学专业。然而,离开家乡,离开谋生的职业,到遥远的西安求学需要一笔不少的费用,可是由于家庭困难,家里实在无力支付他的学费,他向亲戚朋友借了一千元来到了西安。

陈为胜:来了之后又买了点儿东西,交了这交了那,后来没有了,我记得到9月份到101日的时候,手里就200块钱,200块钱,2001年的时候,至少要撑到年底,年底也没有希望,最后家里人也给你提供不了。

然而,生活的困难并没有难倒陈为胜,在刻苦完成日常学习的同时,他选择了做家教来解决自己的生活经济问题。

陈为胜:一有时间就去打工挣钱,当时找到工作很幸福,很幸福是什么意思?你没有钱吃饱饭没饭吃的时候,你突然,能接到一些单子,能接到一些带课的单子,任务,我记得第一个月他们发给我代课费是一千多块钱,当时就很高兴,一下子能拿这么多钱,我很高兴的。

陈为胜研究生毕业以后,又继续攻读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

陈为胜:读博士以后,博士一般有些人最快是3年,大部分人都是四年、五年毕业,我只用两年半提前毕业的,提前毕业需要成果,要达到毕业的条件要翻一倍,你本来是要两篇的高端的论文,要变成四篇,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够提前毕业,所以我当时是05年到07年两年半的时间,我就别人四年要走的事儿,就做完了。

2007年博士毕业以后,陈为胜留校做了一名讲师,有了安定的工作,又能从事他喜欢的科研实验,这让他干劲十足,工作当年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并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工作仅仅两年的时间,他就从讲师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到了2010年,因为连续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4篇优秀论文及十多项科研成果,他入选了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计划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陈为胜:当时第一批只有十几个人,我记得,所以当时学校规定做得好,可以破格,当时我副教授才有两年,一般都是当上教授以后才能带博士生,我当时副教授只当了两年,然后破格了博士生导师,副教授就破格了博士生导师,(全校)当年是7个(人)。

到了2011年,他又被学校破格晋升为教授,别人要用十年才能走完的路,他仅仅用了五年就完成了。晋升为教授以后,他有了更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可以潜心进行研究工作了,用他的话来说自己对科研工作“上了瘾”。

陈为胜:当时我爱人就觉得你天天不在家,每天晚上到十点多才回来,但是我一直不觉得苦,每天就是一埋头就扎在那儿,中午就在食堂里吃完饭,晚上到十点十一点才回家,当时就是进入那个状态。

当然,科研工作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实验结果与实验设计不相符合,这就需要反复不断地改进,不断地重新验证,在陈为胜的一些研发活动中,许多课题都要经过几十次的反复试验和改进才能达到试验设计要求,让他最难忘的是2011年他主持研究的一个课题,研究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

陈为胜:那个过程当时非常的痛苦,刚开始你说觉得推出来了这个结果是对的,一看解决了也很高兴,就跟别人汇报一下这个结果,分享一下这个结果,后来别人一质疑,又觉得,错了,就这样来回,我当时的那两年,其中有一年的时间,后期的时候来来回回很多次,但是每一次发现错了以后,很失落,很失落,又经过半年或几个月的时间,解决以后,成果又更高了一个档次,最后我们把本质的东西搞清楚以后,是非常漂亮的。

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的这项目研究成果终于获得了成功,并获得了陕西省的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陈为胜:这一个是我们陕西省的科学技术奖,这个是陕西省的最高奖了,每个省都有他们的最高奖。叫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分析控制与应用研究。当时只有三个,全省基础类的只有三个,这是我,我是第一完成人。

这些在外人看来非常枯燥的科研工作,陈为胜却乐在其中。

陈为胜:很多事你没有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外面的人只看形式是很枯燥,对我来说,进入那个领域以后,这个枯燥就是另外一种解释了,他就是快乐,因为对我们来讲,我一直也跟我的学生这样讲,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越累,别人觉得越枯燥,其实是你最幸福的时候。

经过多年的努力,陈为胜已经组建起了自己的科研团队,承担着网络及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不少优秀的研究人员也都是慕名而来参加了他的研究团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讲师戴浩:我来了也有两三年了,当时也是别人给我推荐的陈老师,我看过陈老师的简历,我就感觉陈老师特别牛,当时也非常吸引了我,所以我从交大一毕业就过来和陈老师一起组建了我们这个团队。

目前,陈为胜的研究团队,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纵向课题7项,并与华为、新奥、中电13所等单位开展合作研究,总经费共计500多万。作为一名莒县人,他也非常乐意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的家乡贡献出一份力量。

陈为胜:我们的技术如果回到老家服务的话,我想主要集中在数据处理,很多企业里边的数据处理,就是说比如我们企业里边,要提高产品的质量,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生产线上的数据采集,通过我们对数据的处理,然后识别这条生产线,他将来潜在的问题,起到预警的作用,还有提高产品的成品率的作用,如果有这方面的一些需求的话,我们可以提供技术,为老家能做点贡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陈为胜教授的经历,很好地诠释了这句古诗赋予成功者的涵义,同时也为正在艰难困苦中拼搏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如何走向成功的解决方案。我们相信,凭着陈为胜教授这样一股不服输、不放弃、孜孜不倦、自强不息的拼搏干劲,在以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还会创造出更高的成就,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我们为他是莒县人而骄傲!(莒县电视台记者 刘延妍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