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鞭打芦花说闵子骞的人性之美


故事叙说:闵子骞,名损,春秋时期鲁国人。幼年丧母,父亲续娶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子骞驾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缰绳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子骞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子骞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同己出。
闵子骞以纯真至孝处理与继母、父亲、兄弟之间的关系,是中华传统伦理和孔子孝道文化的生动体现,对于后人敬老孝亲,具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孝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闵子骞对继母都能做到以孝为先,实在难能可贵。面对继母的虐待,闵子骞没有抱怨,更没有报复。鞭打芦花的故事被后世传为美谈,宋代就将之编入《孝行录》,成为中国历史上对少儿进行德育和孝道的重要教材。
闵子骞的事迹留给我们的不多,但在只言片语中有限记载中,我们仍然能感受到闵子骞的高尚的人格魅力,他至纯至孝,崇尚节俭,治学严谨,嫉恶如仇等,满满的正能量,以至于圣人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赞扬他。单就鞭打芦花之事来说,彼时的闵子骞也可以有多种选择,譬如向父亲告状、与继母争斗、离家出走等等,但其结果必然会使家庭陷入争斗,不得安宁,让父亲为难,会让仇恨越来越深,会让家庭和自己陷入更危险的境地,还会引起同父异母兄弟的嫉恨,造成手足相残的恶果,这也是闵子骞骨子里的善念和孝心所不允许的。所以,在面临家庭风暴即将到来之时,他没有过多考虑,他所想到的只是家庭完整,只是两个弟弟不要重复自己的苦难,至诚的孝心让他的父亲倍感欣慰,息灭怒火,也让他的继母生起惭愧之心,断了心中恶念。古语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闵子骞在继母的不端行为之下,战胜肉体上的创伤痛苦,跪求留母发自肺腑,显然不是一般孩提蒙童所能做到的。孔子用“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来称赞闵子骞的孝,也充分说明闵子骞顺从父亲和继母而无怨言,必定是出自本性,一贯为之,绝非是临场作秀或虚情假意,所以外人挑拨之言自然无从开口。
闵子骞成就一个和谐的家庭所做的除了孝道还有悌道,因为家庭和谐必定孝悌两全,这正是孔子所大力倡导的。孔子非常重视孝悌,主张处理一切人伦关系,都要从孝悌做起。悌道的基本原则是“兄友弟恭”,即作为兄长要关心爱护弟妹,为弟妹者要尊敬顺从兄长。“友”的含义有友好、友善、友爱,是就兄对弟的道德要求。就弟对兄的道德要求则是“恭”,是恭敬、顺从的意思,要敬爱兄长。兄弟关系在传统家庭中最容易发生矛盾,兄弟之间共患难易,共富贵难,往往会为了争权夺利而同室相争,乃至干戈相见。孔子如此倡导一切从孝悌出发,要求兄弟之间珍视亲情,互敬互爱,兄弟的和睦相处同样也可使老人心宽,也是孝行之一。闵子骞在自己衣不御寒,食难果腹的境地,以友爱之心,忍受艰难,苦劝父亲留住继母,避免弟弟再遭风霜饥寒之厄,用善良的力量转化了家庭的恶缘,使家庭从此幸福和乐,其行为堪称悌道楷模。与生俱来的大爱胸怀使他孝悌兼具,成就了其在孝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具有这种天性的孩子,当然就是孔子所喜爱的“可教之孺子”,这也为闵子骞顺利进入孔门受教,进而成为圣贤打下了基础。
相比闵子骞,今人又做的怎样呢?君不见,街头巷尾边的家庭争斗,媒体镜头下的亲人陌路,让人不寒而栗。所有亲情都在一笔遗产,一套房产,一沓钱币面前土崩瓦解。一个家庭好比大树,父母犹如树根,根深才能叶茂,兄弟好比枝叶,怎能自相践踏?可悲!鸦反哺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这个字已经烙刻在我们生命里,指导着我们的言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传承中华孝道文化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必有其固有的根本,孝道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精髓。让我们学习闵子骞,弘扬孝道文化,人人争当孝子,珍重亲情,善待亲人,进而善待世人,共享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