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国庆节那天,我和我的夫人、儿子,曾去过老门东这个地方,并将当时的见闻和感受记录在了我的新浪博客中。在防疫抗疫的今天,再去老门东转一转,看看它有无很大的变化,顺便将上次没细看的地方仔细观察一番。
“老门东”这三个字,你别以为它很土,其实它可是个大有来头的地方。它位于南京城的南城门,即古时的聚宝门,今天的中华门以东,所以叫“门东”。而中华门在古金陵的诸门中是带有“藏兵洞的”、规模最大、最重要且至今保存完好的一个古迹游览点。说它“老”,是因为它在我国历史上的西汉魏蜀吴三国时期就巳有了居民聚落。在历史进程中,一些名人曾与这老门东有关。例如“除三害”中斩蛟的周处就曾生活和被供奉在这里。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在这里的酒肆中饮酒赋诗。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傅善祥的家也在这里。这里还有大明朝富可敌国的沈万三,拥有99间半房的蒋百万的故居;明朝抗倭名将张大可的府衙就在此街的南段;清代的吴敬梓、袁枚也都曾在此地游览赋诗。这里还是南京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的连锁景点之一。

要去老门东,可由南京南站乘地铁3号线,经5站地,在武定门站下车。出站后,沿马道街向西 约800米即到了老门东所在的“箍桶巷大街”。
这次来老门东与第一次来这里不同,入街口处设置了手机扫码装置,扬声喇叭循环播放着:“游客请出示身份证和苏康码,手机扫码进入景点,一证最多可带5个人共同进入”!因此入街口处由于人们现查现找健康码,人员有些拥挤堵滞。待我儿子从手机里调出了他的苏康码,领着我们凭各自的身份证进入了街区景点。经过街东边门前有喷水池的“红公馆,”及它对面的“南京行走”店铺,远远看到巍峨的三门石牌坊依然矗立在那里,令我难忘的石青色的对联依然扑向我的眼帘:
“市井坊间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同书千载大文章”。


踏上古朴的青石条路,抚摸着牌楼的白石柱座,看着络绎不绝的都戴着口罩的游客,心绪顿时与此景融为一体了。此地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变故,风土依然。自大汉朝至大清末年,此处由民居演变到繁华的商品集散地,成为了江南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且由于此地毗邻南京夫子庙人文风景区和大报恩寺遗址景区,周围景点较多,所以它成为了今天来南京的游客所追捧的地方。抬头上望,大街两侧的门脸、商铺依然是那样的红火,街两边的二层楼上,精雕细刻的格子窗扇,一扇连着一扇整齐地排列着,虽经千百年来风霜雨雪地打磨,却更显出它厚重的历史文物价值及其珍贵和典雅。街两侧一个挨着一个的商铺大都正常营业着。这里有外酥里嫩的蒋友记锅贴;嫩到入口即化的司徒记的豆腐脑;蓝老大的糖粥;黄勤记的凉皮;还有百年沈记臭豆腐。时尔还隐隐约约听到远处传来的吆喝声:“来呦!汤汁多的快要溢出来的鸡鸣汤包!吃了还想来哟!”。在这些游客不想错过的中华美食店前,都能看到食客排队等候。街東侧的“德云社”相声演艺场大门紧锁着,有一位游客撅着屁股对着门缝正向里巴望着,肯定是因为抗疫的需要,不聚集人群而临时歇业了。临街的那处水榭舞台上空无艺人,上次来时曾有一男旦在此献热烈的绿绸舞,引得众多游人围观叫好,今已人去榭空,可能也是因为抗疫的缘故吧!

往南漫步到“江南考棚”的木牌坊处,披红挂彩的牌坊鲜艳依然,这里曾是明清两朝进行乡试的地方。我驻足凝望着它,仿佛看到了梓梓学子静默答卷的场景,又好象看到了乡试的考生们出考场时不同的表情,又仿佛看到中试的考生成功的踏进了国子监大门,最后参加了殿试,最终站在了高高的庙堂上,指点江山,辅佐君主,实现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在行人的欢笑声中,我清醒了过来。抬头上望,身前便是雄伟的明城墙,虽巳经过六百多年的风刀霜剑,连天炮火,它仍威武雄壮地驻足在原地,向游客展示着它那沉郁顿挫的面容!在离它脚下不远处,有一座很大的凉亭,亭台清净,亭顶翘角飞檐。因为今天天气仍然很热,约有三十四、五度,热得一些游客在此处纳凉小息。
从江南考棚处再往东,顺着人流拐进一条小街。游人在这里边已隐逸于繁华,淡尽喧嚣。小街窄窄的象北方城镇中的一条宽胡同一般。小街两侧多是民居建筑,沒有了雕栏画栋,多处是砖墙便门。脚下是古朴的青石板路,抬头便是横长的天空,小街两边多是寂静的三进院落,原本是旧时匠人们的住宅。这些房屋在斜射阳光的渲染下,变得更加古韵古香。在小街中间路北,有“六朝松”一处,此处招牌上印着:“四进六重美学空间,品茗·订餐·会务·茶礼”。并且用简约的短句归纳道:“南京看老城南,城南看老门东。中华门下,门东初遇六朝松”。读完这简介词便懂得,这里一定是文人或喜好宁静的人最喜欢的来处。因为南京人会趁着闲暇时光,迈着慢悠悠的步子,走在被时光洗礼过的青白小石板路上,享受着悠闲和自在,过着可意的慢生活。

大约在这条小街的中部,当街的中央生长着两棵“悬铃木”老树。这两棵百年老树的树围都有一搂多粗,其中一棵向南歪斜的树干只能使行人通过,过房顶的树冠绿叶复盖着南北两家的屋顶和院落。树下面有石板牌上錾刻着介绍:“南京市古树名木,二球悬铃木,编号459,树龄95年,等级:名木,悬铃木科,悬铃木属。南京市绿化园林局,二0一五年十二月”。我面对这两棵大树,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在这样窄小阴暗的小街中,它俩是怎样避开一次次人为的祸害,拼命的长出了房顶,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复盖附近多家院落为民遮荫。我心中也暗暗感谢树前树后的几户人家,在两树幼苗时如何顶住世俗要除掉它们的压力而将它们呵护成材的。那肯定是几家善良的好人哪!
在这条小街两边,还有多处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的历史建筑。例如某处建筑的门左边墙上订有门牌上印着:“南京历史建筑 , 中营40号建筑 ,建于清末民初,2015年揭顶修缮。原为民居建筑,单层木结构,小青瓦坡屋面,外立面为青砖空斗墙,体现了门东传统民居的特点。南京市人民政府 2019年11月”。象这种建筑,这条小街上还有两处,有“中营31号”和“中营60号”,其门左边的说明牌上的文字与40号建筑相同。门左牌子上所说的空斗墙,即是我国北方农村中所说的“打斗砖”墙或是“钉扒斗”墙。这条小街上的民居大门都矮小,我看了后担心大胖子出入时会有些困难。这街上还有楼角爬满绿叶老藤的民居楼房,对面是“拓园书道馆”。在小街最东头向南拐弯处,有“南京越剧博物馆”,1910年才创生的越剧,仅经过了一百年的打磨,就成为了国人喜闻乐见的全国仅次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
走出小街,返回老门东的风景大街,在漫步行走中,我又在街西看见了那个令我难忘的店铺——“芥子园”。如同其它铺面一样,一楼轩敞,二楼是木轴雕花木格立窗,其与众不同的是一楼立柱上的两副对联:
“人仰笠翁如瞻北斗;园名芥子可纳须弥”。
另一副对联是:“孙楚楼边觞月地;孝侯台畔读书人”。
篆书体,黑底金字,格外醒目。笫一副对联是向世人表白他这个店对顾客是童叟无欺,对来本店的老翁象瞻仰北斗星一样怀着祟敬之心;这芥菜籽般小的店铺内可容纳须弥山那样大的东西。即本店虽小,可成交大买卖。第二联是指本店距大诗人李白饮酒题诗的孙楚楼不远。还紧靠着斩蛟的周处年青时读书的地方。总之是说本店位置可是名人曾驻足过的地方啊。我很欣赏芥子园的对联,它含蓄简约,其内含善良高雅。经过街东侧的“香凯”,“老字号博物馆”,“始建于1866年的老字号韩復兴”,中华老字号百年老店“绿杨春”,又来到高大的石牌坊朝南的一面,又一次瞻仰了石牌坊南面的对联:
“半壁门东回照诗书礼仪;一湾淮水摇来灯影桨声”。
我对石牌坊的对联,无论是繁体字的书法,还是其字意内含,都极其欣赏,认为它们很有诗意,是中华之宝。


因为避免人群扎堆聚集,我们没在景点用餐。回到了刷卡扫码入街口处。那里的“红公馆”门前水池向空中喷着好几个两米来高的水柱,人工制造的水雾在池边随微风流淌着。尚未走出街口的游客在水池边的太湖石丛处象腾云驾雾般的徜徉着,有的举起手机,想拍下在老门东最后的留恋。老门东,这位南京古城历史的见证者和守望者,它用自身的沧桑经历讲述了两千多年的演变史,给当今游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证物。
别了,老门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