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词群文阅读研究报告

(2020-04-15 19:38:10)
分类: 小学高年级古诗词群文阅读初探

小学语文高年级古诗词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初探

研究报告

邯郸市邯山区2019年教师个人课题 北张庄学区郑陈岗学校 杨晴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在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下,我校学生按照过级的方式,对《小学生必备古诗词75首》进行了背诵,此项学习的目标是为了积累古诗词,并不做深入的理解和鉴赏。因此,要想将此项工作的成果巩固,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内外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要想逐篇讲解,细腻讲解古诗词,是不现实的,我结合小语界主流研究趋势,将群文阅读引入古诗词教学课堂,学生在群文阅读的课堂中,可以就同主题阅读多篇,也可以纵向深入某一主题,形成“知识串连”,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这正是群文阅读作为高效阅读方法的价值所在,因此,我就高年级古诗词阅读提出群文教学的课堂实践研究,探索其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二、课题的设计

1、概念界定

1)小学高年级:指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

2)古诗词:古诗与词这两种诗歌形式

3)群文阅读:围绕同一个议题,进行相关多篇文章的阅读,包含但不局限于主题阅读。

2、研究目标:

1)通过群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积累大量丰富的优秀古诗词,掌握古诗词相关知识。

2)通过群文阅读教学使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多种学习方法和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信息的提炼、归纳、整合能力,适应大阅读时代的要求。

3)通过古诗词的大量研习积累,培养学生优良的文化底蕴,高品质的古诗词鉴赏力,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品质。

3、研究内容:

1)结合高年级课内古诗词教材,开发与之相辅相成的课外古诗词群文阅读资源,为教学提供有利帮助。

3)依据开发的古诗词群文阅读资源,对相关议题生成进行研究,通过多重组合和创新,为教学提供丰富议题资源。

4)针对课堂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实践探索,找到解决路径,开发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有效课堂模式和相应的教学策略,探索古诗词群文阅读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组织形式多样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活动,在个人、小组、班级间形成学习古诗词热情高涨的局面,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活动支持。

4、研究对象:

郑陈岗学校四(1)班、四(2)班共70

5、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古诗词文献,教育教学文献,不断提升研究能力,为课题研究找到学术支撑。

2)实验法。在高年级进行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实验,研究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3)经验总结法。搜集整理相关的课堂实践,如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总结经验,积累素材,为结题做充分准备。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依据结构化阅读理念和“1+X”思想,教材内选文以单元整合、单元内一篇带多篇构成群文;教材内外选文以教材内一篇带教材外多篇构成群文;教材外选文以课外阅读文本构建群文。

主体教育理论: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些特征是学生主体的最本质的、主要的特征。在群文阅读中,从阅读、理解、思辨等方面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主动学习的能力。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9.4-2019.8

进行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文献搜集整理工作,积累学习相关文献资料,课例和经验,开拓研究视野,寻找课题研究的启发。

第二阶段:课堂探索(2019.9-2019.12

从古诗词的组文、议题生成、教学策略、课堂组织模式、学生高效活动等方面进行课堂实践探索,在课堂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寻找解决的办法。做好相关记录,如教学设计,课堂反思,教研记录等。

第三阶段:整理结题(2020.1-2020.4

对课堂探索阶段的问题解决和经验积累进行分类总结,形成课堂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教学论文,课件,生成结题报告。申请结题,完成课题工作。

五、研究成果

1.总结出小学高年级古诗词群文阅读的基本原则。

1)以课内带课外的文本组织原则。这个原则对于课堂内群文阅读教学非常实用。它能够有效的引领教师在选择群文阅读的文本时,避免大海捞针,避免盖“歪楼”。以课内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来组织课外文本,既可以拓展课堂的阅读面,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深刻理解。例如,在我战争诗群诗阅读中,就是以课内的三篇古诗王昌龄的《出塞(其二)》(秦时明月汉时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为中心,在唐代的边塞诗中精选出七首,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许浑《塞下曲》(夜战桑干北)、王建《渡辽水》(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挽弓当挽强),利用这七首诗,形成课内与课外的战争诗的广度与深度的布局,带领学生在宏大的诗群中形成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2)以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组织原则。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活动有着很高的热情,他们已能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协商,制定出一定的活动规则,并能够主动遵守,他们不喜欢呆板的灌输型教学方式,愿意在活动中参与,获得新的知识,应用新的知识。在古诗词的群文教学中,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充分运用各种活动方式开展教学,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例如,在长达五课时的战争诗群文教学中,基本每堂课都有活动,在初识战争诗的战争背景环节,我安排了学生和家长一起寻找秦朝到清朝的边战地图,并识别地图的各种标记,找出交战方,是哪些民族,这些民族活动属地的方位等。同学们再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组汇报,将自己的发现与大家交流分享,查漏补缺,增加了很多古代历史和地理知识。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的主动性,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间走近了古代战争诗,不再拒之于千里之外。

3)适度引入思辨提升思维层次的原则。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可以总结归纳自己的观点,并且有着强烈地表达欲望,这为思辨提供了基础。古诗词课堂中引入思辨,在对诗词感性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辨析,结合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生活阅历等组织辩题,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思考,生成自己的见解并表达。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组织班级辩论赛,在战争群诗的最后阶段,是主题升华的辩论环节,两个班的同学各自以小组为单位,抽取辩题,再通过三轮抗辩,完整阐述观点,达到对战争诗深层的理解。四年级的学生通过辩论,也能够深刻认识到战争带来的灾难,和平的来之不易,甚至更深层次的人性在战争中的表现,这些小学生也是能够想象的到的。

2.总结出小学高年级古诗词课堂的有效方法与策略

1)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提取古诗词中的重要信息。在古诗词群文阅读中,若要对所选古诗词进行充分的比较,需要对古诗词的内容进行与议题相关的重点信息的提取。运用思维导图方法,学生可以很快抓住重点信息,在诗与诗之间建立关联。例如,在学习王昌龄的《出塞(其二)》(秦时明月汉时关)这首诗时,学生绘制出诗中主要描写的事物,并发现其中的关联,“秦-汉”是时间维度,“明月-关口”是上下的方位维度,“万里长征”则是空间远近维度,在思维导图中可以非常清晰的呈现这些维度关系,进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便可以相对容易理解诗人思接千里汹涌澎湃的豪迈情怀。

2)运用接力赛小组合作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组员的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补充自己的认知。接力赛小组合作,即在合作中有比赛的成分,小组成员之间通力合作接力,组与组之间则是竞争关系。在学习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和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这两首诗时,议题的关键是“场景”。在课堂上,学生四人为一组,先商议出诗中的场景画面,再分工合作,通过四格漫画将全诗的场景描绘出来,再组间进行评比。通过四格漫画接力,学生团结合作,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在诗中发现的“场景”,说服其他成员,最后从诸多场景中选定四个重要场景来表达全诗。可以按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例如有的同学负责上色,有的同学负责文字等,也可以四个人各负责一格漫画,但要风格统一。通过接力赛小组合作,学生不知不觉间领悟了何为场景,如何寻找诗中的场景,并体会到了合作与竞争的乐趣。

3)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诵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意。古诗词的教学,绝不是只有通过理解重点字词句的释义,来理解全诗这一条路径。对于小学阶段而言,朗诵是更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一种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诵,例如师生互读、生生对读、个人朗诵、集体朗诵、男女生分组朗诵等形式,感受古诗词情感的变化,进而理解与鉴赏。例如在学习王昌龄的《塞下曲(其二)》(秦时明月汉时关)时,学生第一次朗读来突出重点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通过第二次朗读来找出重点词(但使、不教、度),通过第三次朗读适时加入动作,来表达诗人的情感,最终很好的理解了这首诗。因此,小学古诗词的课堂,应该鼓励多种形式的朗读、诵读,遵循这一语文特性,创造具有语文味的古诗词课。

3.构建了古诗词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1)在比较中激趣:将所选的古诗词进行比较,发现可比之处。例如在比较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这两首诗时,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发现了两首诗的共同之处,都是侧重于对战争环境艰苦恶劣的描写。

2)在疑问中探究:古诗词的群文阅读,由于篇幅较长,而课堂时间有限,必须避免教师长篇大论灌输,而应挑出重点疑难,重点探究。疑难应该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发现,只有属于自己的疑问才是真正的值得思考的疑问。例如在学习许浑《塞下曲》(夜战桑干北)这首诗时,学生们发现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要在夜里开战?乡信和寒衣为什么在夜战后才寄到?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些发现的疑问都是很好的解读诗的路径,由学生提出,也要由学生思考给出答案。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汇报,班级总结,教师适时引导,便可以师生共同找到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

3)在思辨中升华:语文味的古诗词课,不仅要有对诗词内容的情感的理解与鉴赏,还要有更深层次的认知与思考。小学高年级阶段学习古诗词,虽然不必学得过于精深,但必要的思辨训练不可或缺。只有经过思辨,诗词才能通过思考走进学生的生命。例如在学习战争群诗时,引入对战争的思考,通过准备辩论赛,使学生明辨战争的利弊,理解学习这些战争群诗的意义。

4.古诗词群文阅读的两种有效的激励方法

1)充分发动家长的伴读作用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家长的伴读,对于学生来说是压力,也是学习的支持。如果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会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在学习战争群诗时,有很多家长参与了古代地图的寻找任务,并且认真的与孩子一起研读了地图,有的家长还发现了地图中的错误之处,在班级群内发表后,这位家长的孩子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学习动力十足。其他同学也得到了带动。

2)学生之间的认可比教师的单方面认可更有效。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与思考的闪光之处,引导其他同学对其肯定,这是比教师的鼓励更见效的认可。例如在学习王维《陇西行》中的场景时,有一位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创造性的通过四格漫画表现出了诗中走马川行的声音,经过教师的发掘,其他同学表示非常认可,对这位同学给与了极大的赞许和肯定,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六、问题讨论

小学高年级的古诗词群文阅读,通过课堂实践,存在着如下待解决的问题:

1.如何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解决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拖延问题。

2.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思考输出,改变课堂中回答问题很热闹,却写不出来的局面。

3.如何避免教师的过度引导与启发,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七、参考文献:

[1]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于泽元. 王雁玲. 石箫.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 [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倪文锦.小学群文阅读古诗词读本 [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4]黄厚江. 谈小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 [J].中学语文教学.2019

[5]黄虎元. 小学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