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2025-01-02 15:56:12)
标签:
留赏插花 |
分类: 留赏插花 |
NO.8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讲八圣道,八圣道是获得二地之后,修道当中的功德,也是非常重要的。
《华严经》里面讲,“如来教众生,修习八圣道,除灭一切障,究竟成菩提”,如来教化众生,着重修八种圣道,因为修八圣道,能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能成就一切菩提。
这里八圣道的功德,应该是在二地以后安立的。我们现在有没有呢?肯定是没有的。我十多年前写《藏密问答录》[注1]的时候答过,八圣道里面的正见,与一般世间的正见,是有差别的。修道当中的八圣道,境界比较高了,凡夫人根本没有的,怎么没有呢?我在这里也跟大家简单讲一下。
麦彭仁波切的讲义中,大概介绍了八圣道,正见、正分别、正语、正业际、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圣道。
1、正见是指见道以抉择法的智慧现量证悟人无我、法无我的法界等性,缘于真如修行。
正见是,通过智慧抉择人无我和法无我,完全通达并且如理如实地修行。
跟前面的择法有点不同,择法是完全通达,没有说修行;而这里的正见,不仅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还不断修行。也就是二地菩萨的时候,完全通达、不断修行叫做正见。
这里正见的境界是很高的,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正见呢?只有相似的正见。通过中观观察的正见,我们是可以有的;而八圣道里面的正见,凡夫人肯定是没有的。如果你有的话,那你已经获得第二地了。这方面,要注意一下,这是第一个。
2、以正见作为因,对于出离三界之因——增上戒学、定学、慧学进行思量并欲求它,无有贪欲、害心等烦恼即是正分别。
在正见的基础上,不断闻思修戒定慧三学。在生活当中和修行当中,远离了贪心、嗔心、痴心的烦恼,这叫做正分别。因为有分别,所以想的全是戒定慧方面的,不会想贪嗔痴的方面。
凡夫人经常想到贪嗔痴的方面,而戒定慧的方面,上课的时候可能会想一点;下课以后,戒定慧都没有了,贪嗔痴都出来了。有些人甚至在上课的时候,贪嗔痴也一直不断涌现。我们没有获得二地菩萨,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大家也不要觉得,“我太惭愧了,我太坏了,我学了这么多年,已经皈依三年,相续当中还有贪心的种子,还有嗔心的种子。我很想把我的头碰到石头上,当场死了多好,我不想活了,我想跳楼自杀,我修行不好”,其实也没有什么的。凡夫人有烦恼是非常正常的,没有什么害怕的、奇怪的。修行要漫长的时间,有些人修了十年、二十年,也不一定有成效。大家不要放下、不要放弃,这很重要。对相续当中的烦恼,不要怕。
这叫什么?正分别,第二个。
3、按照自己所通达的正见与正分别为利其他众生而宣说,语言断除妄语、粗语、离间语及绮语罪过,即是正语。
在刚才见解的基础上,还有正分别的基础上,给他人宣说正法。宣说正法的时候,远离了语言当中的过失。
我们现在还做不到正语。今天我遇到一个人,他问:“我的心是纯的,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以善意说谎话,在你们佛教里面,是不是可以?”我说:“善意说谎话,也可以吧。如果真的是行善,说一点小妄语也是可以的吧。”
正语是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在三学的基础上,给别人说远离四种过患的语言。这是我们现在很难做到的,因为相续当中没有正见和正分别的话,完全不说妄语,可能有点困难。
4、身体断除杀生等三种罪,趋入解脱道,即是正业际。
从身体上面断除所谓的杀盗淫,行持不杀不盗不淫,这么一种清净的业,叫做正业。
5、断除谄曲奉承、诈现威仪等所有邪命,即是正命。
身体和语言结合起来的行为,比如说身体的话,远离诈现威仪;语言的话,远离阿谀奉承。要断除邪命的行为,有合理如法的生活方式,这叫做正命。
6、依靠正见、正分别、正业际、正命四者修行,为了断除所断二障持续修行圣道,即是正勤。
这里只有四种修行,没有讲正语,为什么不讲正语呢?因为正语是语言,而四种修行主要是心上安立的。当然作为一个修行人,正语也可以在心上安立。
不断修行,在修行过程当中,断除障碍的一种勤奋,叫正勤。
7、不忘失所通达的法义而了然在心,即是正念。
所通达的道理、法义,一直了然在自己的心里,念念不忘,这叫正念。
8、一缘入定于法界真如中,即是正定。
这八种,在一切威仪时应当安住正语、正业际、正命中,向内安住等持时,修止观。也就是说,正见、正分别、正勤三种属于胜观方面,正见是真正的胜观,正分别与正勤是胜观的从属。正定与正念属于寂止方面,正定是真正的寂止,正念是寂止的从属。
总的来讲,前面的正见、正分别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行持正语和正业,还有正命,这三者主要是从身和语言,还有生活上面讲的;正勤是整个修行过程都需要的;后面的正念和正定,是安住的修行状态。
在座的各位,虽然没有八圣道的所有功德,但是在相续当中,也有比较相似的功德。比如在生活当中,我们也有正见,也有正语,也有正勤,也有正念等等。虽然不是修道者,但是与修道相似的这些功德,在因地的时候、在凡夫位的时候,也可以有的。我们是佛的随学者,是菩萨的随学者,应该有的。
这是麦彭仁波切讲的道理,跟安慧论师的讲义内容,基本上相同。麦彭仁波切以特别浅显易懂的方式,给我们讲了八圣道。大家对佛教的基本道理,应该要懂。不然,以后给别人讲八圣道的时候,神神叨叨的,随口讲的全是错的。比如讲正见是怎么样的?正语是怎么样的?如果随便乱讲,解释错了,是很不合理的。
讲经说法,一定要非常严格、严谨,一定要用精密智慧来讲。对自己要求很严,如果精通世间法的人、精通佛法的人,在旁边找你的过失,就不容易找到。否则,没有一点佛法基础,凭自己的想象随意讲,那么稍微懂一点佛法的人,就能看得出来、听得出来。
现在网络时代,所谓的现场直播、同步、在线,一方面是很好的,很方便的;另一方面,也是特别不好的。
以前没有网络直播,我讲错了的话,最多是经堂里面的几百个人知道;现在网络直播,如果我讲错一句话,全世界的人马上都知道了,“他讲错了,不应该这样讲”。错误就是错误,别人指出来,也是对的,确实错了,没有什么回避的,大家也能看出来。虽然不能十全十美、完美无缺,但是尽量还是不要漏洞百出、全是错的,这样特别不好。
颂词当中,弥勒菩萨是这样解释八圣道的。
辛七、八圣道:
其后则随行,如实所证悟,
如实证安立,趋入所安立。
“其后则”,二地以上修行八圣道。
“随行,如实所证悟”,随行以择法觉支如实所证悟二无我而了悟并修行法界真如,即是正见。
第一地菩萨获得证悟之后,随着一地的智慧,继续按照择法觉支所证悟的人无我和法无我修行,这叫做正见。为什么叫正见?因为如理如实地通达了法界真如。
“如实证安立”,因为以正见如实通达真如,能安立为如此这般,即是正分别。以它如何能安立呢?以名、句、字宣说真如义如此这般的典籍经等称为安立法,因为宣说安立真如义的缘故。
在正见的基础上,如实通达真如,能用名称、用词句、用文字来安立真如义、自己所证悟的戒定慧三学。比如说用各种语言安立佛的《般若经》。
“趋入所安立”,按照它所安立的意义,自己证悟并为他众如是传讲,以无误辨别密义趋入所安立的圣教,就是正分别。
在生活当中,再继续趋入自己已经证悟的真如,并为他众如理如实地宣说,无误辨别所有圣教的意义,这叫做正分别。
对自己证悟的真如,不断修行,这是正见;在生活当中,无误趋入真如,并且给有缘的众生宣讲、传讲真如义,这叫做正分别。
正见和正分别之间的差别,在颂词里面,一个是如实证悟,还有一个是趋入所安立的真如意义。把所证悟的境界,如实在生活当中实现,并如实地传达。
这是八正道当中的前面两个,后面还有六个。
前面一个是随行的正见,一个是安立的正分别,下面是从清净层面讲的正语和正业和正命。
三业皆清净,修行诸所知,
正道胜功德,障碍之对治。
“三业皆清净”,正语、正业际、正命三业清净。正语是语言的清净,不说妄语等四种不好的语言;正业是业的清净,断除杀生等三种恶业;正命是语言和身体两个方面的行为清净,断除了谄曲奉承、诈现威仪的邪命。
下面讲三种对治,正勤是所知障的对治,正念是正道障碍的对治,正定是胜功德障碍的对治,修行有三种。
“修行诸所知”,第一个,于二阿僧祇劫依靠正勤修行所知障的对治。
修行所知障的对治,是正勤。从二地菩萨到佛地之间,需要经过两个阿僧祇劫的时间。在两个阿僧祇劫当中,要断除所知障。
烦恼障部分,是二地之前断的;所知障部分,是从二地开始断的。当然这方面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这里不讨论。
为了断除所知障,需要精勤,所以正勤是断除所知障的对治,这是第一个。
“正道”,第二个,正念是修行道障的对治。因为在修止观道的过程当中,有时候出现昏沉,有时候出现掉举,有时候出现不掉不沉的茫然状态,这些都需要正念对治,一会儿高昂相,一会儿寂止相,一会儿等舍相。比如说心昏沉的时候,要观想佛的功德,用高昂相安住;心外散的时候,要观想轮回的过患,用寂止相安住等等,前面讲过这样的修行。所以正念是断除道障的一种方法。
“胜功德,障碍之对治”,第三个,正定是修行如威力品中所说的六通等殊胜功德之障碍的对治。
正定是获得殊胜功德之障碍的对治。要得到殊胜功德,就一定要入定。
我们现在得不到殊胜功德的主要原因是,心定不下来。如果经常闭关、好好修行的话,别人得不到的超胜神通境界,是会得到的。有些法师爱观修,爱禅定,得到了很多超出世间的功德,一般人是得不到的。
所以说,获得一切超胜、殊胜功德的障碍,要依靠修行正定来对治。
这里八正道的安立方式是,前面的两个,正见是证悟的层面;正分别是安立的层面;紧接着讲到了,正语、正业际、正命是身语意三种业清净的层面;然后讲到了三种对治,正勤是所知障的对治,正念是正道障碍的对治,正定是胜功德障碍的对治。
大乘佛教里面经常讲的“功德”,是指世间得不到的、超胜的,比如说五眼、六通,这些叫做功德。功德是通过禅定而得到的,因此修行禅定是很重要的。
我昨前天在课堂上讲禅修的时候,也给大家讲了。很多佛教徒非常肤浅,信心不稳定。今天是很好的佛教徒,但是过了两年以后,就退了。原因是什么?因为没有品尝到禅定的味道。如果品尝到禅定,或心的光明智慧,就绝对不会退的。从学佛团体当中退下来的人,是没有尝到出世间智慧和慈悲的禅味;如果尝到的话,根本不愿意退的。比如有一个待遇特别好的地方,如果没有去过,就会不在乎;如果到了那里享受了妙欲,就会不愿意离开,因为这种妙欲在哪里都是得不到的。
有些佛教徒,好像对上师的信心也不足,对三宝的信心也不足,原因是什么?就是自己没有进入。如果进入了,我相信,是不会退的。有些人经常说,“很惭愧,我的定力不够”,这说的确实是对的,定力不够,容易退失,容易生邪见;如果定力够的话,是不会生邪见的,也不会退失的。
为什么很多人出家修行,能坚持下来,非常成功?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功德,断除了功德障;有些人在闻思修行当中,一直不会退,即使得了非常严重的疾病,还是不断努力,原因是什么?他们真正品尝到了禅定的味道。
“这个人从学会当中退了”,“这个人从这个班里退了”,我每次听到“退”的时候就想,“这个人以前是比较不错的,原来是我看错了”。历史上、现实当中真正的修行人是不容易退转的,大家都应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