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2024-12-13 10:02:12)
标签:
留赏插花 |
分类: 留赏插花 |
NO.8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讲到什么?讲到四无碍解的定数,为什么只说四无碍解,不说三无碍解,或者是五无碍解、六无碍解,为什么这样?
极其精进说,说何以何说,
所说法与义,唯以词智说。
法即略广说,诸时得二者,
答复辩方故,无碍解为四。
“极其精进说”,菩萨极其精进为他众说法时。
菩萨是非常精进的,不会因为做一点点事情就,“我累了,我厌了,我现在不行了,我这次心烦了,能不能把我换了”,或者遇到一点点事情的时候,马上就退失了,不是这样的。作为精进者的菩萨,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为了利益众生而求正法的话,一切都愿意做的。
“说何以何说”,“说何”指所说,所说的内容、说什么的意思;“以何说”指能说,以什么词句和语言来说。
这个在四无碍解当中都包括了,法无碍解和义无碍解是所说,词无碍解和辩无碍解是能说。
“所说法与义”,法与义二者是所说,所说的内容是法和意义。刚才讲了,法有非法和正法等等很多的,意义是以自相共相的方式表达的内容,所说全部可以包括在法和意义里面。
“唯以词智说”,能说唯以词无碍解与智慧自性的辩无碍解两者宣说。
以什么来说呢?用词无碍解和辩无碍解,这两个当中可以包括了。以各种语言把所讲的道理表达出来。你看《大藏经》,有南传佛教的语言,藏传佛教的语言,汉传佛教的语言,以词无碍解的方式给别人讲解,让别人完全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一些需要回答的、需要辩论的,就用辩才无碍让别人理解。
对于一个法师,或者一个普通的居士,这四个无碍解还是很重要的。要懂得法的意义,以什么来懂呢?用文字语言来懂,而且不光是词句上稍微懂一点。
有些堪布堪姆,讲的时候是很好的,但是答疑的时候,就不行了,“我取消问答流程,可不可以?我可以讲三十分钟,也能讲二十分钟,反正所有的时间全部由我来讲,问答这个流程比较麻烦,我不回答问题”。(众笑)
回答问题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讲什么的话,至少自己有些准备,并且讲的过程当中,听者也不会举手。而回答问题的话,听者提什么问题,自己确实没办法控制。
西方人经常在讲的过程当中举手,“你讲错了”。以前在加州一个学校演讲的时候,下面有些学生举手,说那个翻译翻得不是很清楚,“你下来”,他们还是比较直率的。(众笑)
我如果有时候讲得不清楚、讲得有点不太好的话,你们也可以举手。刚开始应该是欢迎的,如果举得太多了,我也许不知道会怎么样。
“法即略广说,诸时得二者”,法也是以名称略说,广说其义是如此这般。
法无碍解是什么样呢?有略说和广说。无垢光尊者的论当中,很多科判就是这样的,略说和广说、摄义,这叫做法无碍解。
按照安慧论师的《大疏》中所说,对于某某法,略说是义无碍解,其后详细分说称为法无碍解。
词无碍解是指一切时处能获得了知法与义的缘故,以各自地方的语言表达,通过那种语言能通达名义。
“答复辩方故”,以辨才质问辩方并对辩论合不合理之义予以答复。
辨无碍解是指对方以各种方式提出一些问题,以非常合理的方式给他进行解答,遣除他的怀疑,这样的话,对方对法的根本意义就完全了解了。
“无碍解为四”,为此无碍解定数为四,没有三与五之类的情况。所以说,四无碍解也不用多,也不用少。
明白法的道理,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人说,“修行是很容易的,不闻思也可以,只要修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就可以了”。但是要修出离心的话,如果没有彻底了解法,出离心是不稳固的。
《父子合集经》是关于释迦牟尼佛出家以后,跟净饭王对话的一部经典,这里面说,“若于法明了,则厌无欲乐”,如果明了法的道理,对整个五欲六尘就会自然而然生起强烈的厌离心。
我们都知道这个法,实际上是不可靠的,一切万法如幻、如梦、如泡影,没有什么的。如果对这个法不了解的话,也许暂时说,“我要修出离心,我要从一切轮回当中出来,不出来不行”,但是心里面一直贪恋着世间妙乐。这样的话,出离心是没办法产生的,没办法从根本上断除对世间妙乐的贪恋。所以懂得法的真正道理,还是很重要的。
四无碍解的定数已经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