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8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2024-12-12 10:39:31)
标签:

留赏插花

分类: 留赏插花

NO.8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为寂为获得,具慧修真谛,

具慧知谛故,定称知世间。

为寂为获得”,四谛中,为了寂灭苦谛、集谛,为获得灭谛、道谛

具慧修真谛”,具慧菩萨令自他修行四谛就是知世间的作用。菩萨知道四谛,之后,在生活当中真正去修持。

具慧知谛故”,以什么原因呢?具慧菩萨了知世间名言的真谛与了知胜义四谛的真谛

如果不知四,过失确实很大如果知道四,功德也是非常大的,所以说,作为慧菩萨,他既要知道四谛,又要修行四谛

定称知世间”,这样一来,决定可以称之为了世间。了知这二谛的缘故真实称为知世间,了知具有三苦的世间界的趣、寿量、苦乐、兴衰等如何,顺应世间以此处所说身语的名言为例世间的种种规律,那些世间形成的因集谛,就是世间世俗谛。了知道谛、灭谛即是胜义谛,以这二谛无余了知世间。

世间四谛的真理,我们以前也讲过,这是佛法的核心无论是声闻乘也好,还是菩萨也好,因果轮回获得涅,一定要懂得谛。

我看佛教的很多大德对四谛,特别多,反反复复他们是不是对四谛特别精通?他们不是像藏传佛教那样,对每一个法相、类、作用等等方面去分析

在世青会的时候,迎请了很多传佛教的大德,对各个主题,他们好像都会讲一讲四谛有时候好像很牵强比如有一次讲保,有一个南传佛教很有名的大德,一直把环保跟四结合起来,刚开始有些方对应,后来他自己也发现,对应有点困难,干脆不提环保四谛讲完了以后,后环保一句话一笔带过,环保很重要”。者想的道理,跟主办单位要求的主,不合的时候,下面听众有时候看比较清楚

四谛方面,光是稍微了解一下也是特别大你们应该记得,贤愚[注1]当中有一个公佛陀在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个叫须达的施主,迎请僧人到家里来应供。他家有两只鹦鹉,经常与应供的僧众,打招呼学一些法有一次阿难尊者应供的时候,给它们灭谛道谛这四谛两只鹦鹉一直念四谛的名称,当天晚上它们在树上的时候,被野狸

阿难尊知道之后,很伤心,觉得昨天好好地学了四谛,结果晚上由于没有得阿罗汉果位,就去问佛陀两只鹦鹉投生到何处了。佛陀说因为昨天听四名称的功德它们已经转到四大天的国土去了

一般人应该鹦鹉聪明,有些人说我笨要命如果太笨的话,也不能太了,因为绷得很紧的话,就没办法放松放开,越来越有碍

四谛法门,应该有信心,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在修法上,一定要明白世界和有世界的本性是苦谛。要解决人生的痛苦应该按照者的教去修行如果随顺自己凡夫的分别念,永远都可能

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的很多行为,跟圣者、智者不一定是相我们觉得特别快乐的事情,圣不一定觉得快乐我们觉得特别痛苦的事情,圣者不一定觉得痛苦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当中圣者说是乐,非圣说为苦,圣者说为苦,非圣说是乐”,圣者们认为是快乐的话,非圣者夫人认为是痛苦的圣者们认为是痛苦的话,非圣者夫人认为是很快乐的

比如说一般夫人喝从事各种各样的世间娱乐,觉得特别快乐者觉得些是很痛苦的事情,造很多的

出家人跟在家人的价值观也不同,有些在家人觉得,你们出家人好痛苦”;有些家人觉得你们在家人好痛苦”。就像米拉日尊者[注2]位美女的对话一样,位美女觉得拉日巴特别可怜,吃的穿的都没有好可怜”;拉日尊者你们连轮回基本道理都不懂,更可怜”。

到底谁可怜?到底谁快乐?到底谁痛苦?圣者说的是对的还是非的凡夫的是对的?谁说的是对的?谁说算?

师背诵藏语)“如有眼翳所缘事,不能害于无翳识,如是诸离净智识,非能害于无垢慧”,入中论里面讲,有眼翳的人,跟没有眼翳的人比较起来眼翳人的眼,不会对无眼翳的人有害,同样的有障碍的人的智慧不会对无障碍的人的智慧有损害

四谛很重要,其他经论讲,比如说四谛,还有四谛经》,有很多这方面的道理

下面三个颂词,这三个颂词讲完,就完成今天的任务你们要还可以,没有人打瞌睡,有人打哈欠,这是正常因为夏天比较热

师念藏语传承。

庚六、知四依:

依于经典法,彼义具密意,

了义具正量,获得彼无诠。

为了断除依人及对经典词句依文解义等过失而宣说了四依了知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词、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慧不依心识,总共四依这里每一个句子,一个

依于经典法”,第一依,依法不依人

一定要依止大慈大悲佛陀亲口说的经典,而不能依止世间人的分别念这是依法不依人,这一点很重要

为什么经说法的经常引用经?这是为了说明我的道理,没有离开佛教的教义一定要知道佛陀涅这么多年,他的究竟思想是什么样的不能凭自己的分别念讲。

辅导员有时候为了让大家明白,可以稍微发挥一下,但是发挥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懂得论典原来的教义如果完全离开教义,那就是个人的分别,跟佛的经有很大差别,所以一定要依法不依人。

“这个人很出名,这个人很权威,现在很难说的,为某个目的,搞各种各样的事情,看到特别想笑

一定要依靠经典的教证,这是很重要,这是第一个

彼义具密意”,第二依,依义不依句。

法义,也有别义意趣,如所说“父母为所杀”等,具有密意,并不能依文解义,即是依义不依句。

经典是由词句和意义成的,一定要经典的意义为主,不能依靠词句比如说有些经典里面父亲和母亲该杀不要说佛陀,连世间善良的人都不会这样行持的。这个表达的意义,要断除业烦恼贪心等等了知的意义,可能真的父母了。佛经当中,经常讲无性,如果只是依文解义不合理的

一定要依靠词句表达的真正意义,不能依靠表面的词句,这个很重要,这是第二个

了义具正量”,第三依,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意义也有不了义与了义两种,要依止具有究竟观察的正量。

比如说,佛陀为了达某个目的在一些不了义经典当中讲,补特伽罗自我存在的,万法是有的而在了义经典当中讲无我和法无不仅是佛陀,还有代表佛陀的,像弥勒菩萨菩萨菩萨,他们也讲跟佛陀无二无别的了论典。

了义的经论,是为了调类众生比如的经典里面,暂时可以吃肉了义的经论里面,根本不会这么讲的

依靠了义的,而不能依靠不了义的,因为了义具有正量的教义这个很重要

获得彼无诠”,第四依,依智不依识。

对了义经藏的意义,也是不依成为有分别的对境、八识对境具所取能取相的笼统意义,而依止获得远离所取能取不可言诠各别自证之义无分别智慧的行境,即是不依识而依智。

了义的经论当中,也有两种差别,一个是智慧的对境,一个是心的对依止了义深的不可言说的智慧对境,不能依止凡夫能取所取对境,就像无尽意菩萨经[注3]里面所讲的一样

宣说的必要是什么

是为遮舍法,依文倒执真,

获得有言诠,于此说四依。

是为遮舍法”,为了不舍或诋毁佛陀所说,宣说了第一依依法不依人

有些人舍弃不重视佛陀的法,这不是佛经,不是正法这不是佛说的,是魔说的,是后人说”等为了不舍弃佛陀亲口说的这些法让其一直在人间流传,就了第一个依法不依人是不能舍如果的话,就离开了真理,特别可惜。

有些人,这样的话依止上师是不对的,因为上师也是人;有些人上师是不能依止不能上师的,一定要

[注4]当中专门有“是人善解如来微密深奥藏故”,善解如来微妙深奥的人,是可以依止通达如来义的善知识,一定要依止,如果没有依止,就没办法通达如来的

依靠自己的能力,达佛经的内容,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佛经有了和不了义,也有智慧的对境和的对,也有意义和词句这么多的东西,依靠善知识的引导,怎么能通达?

依止善知识,会不会变成法呢?不会变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可以依止不能通达如来密义的人,我们不能依止,不能他说了算,一定要依佛经真正完全通达真理,也就是万法法性的善知识,我们可以依止因为法性如来宝性论》等很多论当中讲,法跟如来无二无别通达法他就是真正的善知识、就是真正的如来,这样的人如来没有什么差别如来的法也没有什么差别,我们可以依止

当然为什么讲依法不依人?因为一般世间的人,不是权威的,自己认为我是佛代表,这是不可因此一定要依法不依人这个道理,要说清楚

为了法,宣说了第一个依法不依人的道理

依文”,为遮止执著所说“父母为所杀”等依文解义,宣说了第二依依义不依句

不懂意义的话,怎么通达佛经的意义?为了断除依解义所以说依义不依句

倒执真”,为了遮止颠倒的执著,所以讲了第三依,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有些佛经当中讲,凡夫阿罗汉、缘觉,要是利益众生的话就是如来”;很厉害凡夫人给予就是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你跟佛没有什么差别这些说法是不是真实的?是不了义佛陀为了表达对佛法贡献比较大而已实际上不是如来

依止了义的,不能依止了义本来不是佛,认为是佛从世俗侧面宣说而颠倒将所谓“人实有”之类不了义执为真实义这样的颠倒执著,要断除。

获得有言诠”,为遮止将无二甚深义各别自证不可言说智慧的行境执为获得以种种所取能取习气染污有言诠识的行境,宣说了第四依依智不依识。

四依为了断除什么断除把别念行境认为是智慧的行境别念行境完全可以言说,而智慧的行境是不可言说

有些人证悟的境界,本来是单,可以可以说,我已经证悟了,全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了我这样安住的时候,好舒服,我开悟了实际上这是别念行境,不是智慧的行境因为智慧的行境是,远离四边八完全离开了一切语言和文字戏论的境界

为了断除诠识的境界,说了第依智依识的道理

于此说四依”,这般在分别讲解四依的此时,是说明遮破四种颠倒依。

以上了宣说依的必要

下面最后一个偈颂,懂得,有什么作用、功德?简单讲一下

于信解分析,他前如实闻,

无诠智慧中,坚稳不退失。

于信解”,如果懂得一依,依法不依人对佛的信不会退转看到佛经的道理,觉得这些金刚特别珍贵特别好,就不管不理世间当中各种各样人的说法了。

对佛的心和对佛的了解不会退转,这是第一个功德信解佛法

分析”,用自己的智慧分析佛教的深奥意义不是仅仅依靠词句了达意义,不会退转了这是二依,依义不依句功德

当中各种各样的词句,但是深奥的意义是没有的词句面,小说家文学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人问莫言:你有什么特色?莫言回答:我从小会讲故事你为什么写小?”莫言回答:我们那边的人喜欢吃饺子,那个时候生活条件每年只有到了春节大年夜里,才能吃一顿饺子听说,写故事能一天吃三顿饺子所以为了吃饺子,我就开始写故事了。这是了还是不了,我也不是特别清楚

不管怎么样,用智慧来分析的时候,有些词句意义很简单,有些词句的意义不那么

他前如实闻”,在其他面前听闻佛法,是第义不依不了功德

如果要懂得义和不了,需要做呢?需要善知识面前听闻如果没有善知识面前听闻的话仅仅依靠自己的智慧来分析了义和不了义,是很难的

佛在大般[注5]当中有一个教世有三人一者无目二者一目三者二目”,世间当中有三种人,没有眼睛的有一只眼睛的有两只眼睛的没有眼睛的,一般不爱闻法永远得不到解脱有一只眼睛的,只爱,但是记不住,也不好好修行两只眼睛的善知识面前听闻去修行,这叫做世间当中具有双目的人

大般里面是这样讲的,你们方便的时候可以看一下当时舍利子生病了,佛陀亲自让阿难去看讲法。讲着讲着,舍利子产生了闻法的兴趣由于他病比较严重,只能躺在床榻上,所以要求弟子们把他一起起来。他说我想去佛陀那里闻法,可能阿对他讲的法,不是很精彩。(众笑)

昨天有个觉姆生病,大家让她躺在毛然后着毛四边,带她

当时舍利子也是这样的,比丘抬起床榻的四边,一直到佛陀那里佛陀面前了法以后,他的病慢慢就好了通过闻法,病好了

八九年上师如意宝去拉萨?日喀则布寺的时候,病比较严重当时有几个格西外辩论,法王我出去参加一下,跟他们一起辩”。法王论的时候,病好像就完全好了

有时候有些法师身体特别不舒然后讲法、辩论,好象一下子所有的病就没有了经常这样的,一般不上课的那一天全身上课的时候,刚开有点痛,慢慢就忘了

力量可以无限扩大,如果没有环没有善知识的话心力会越来越缩,发挥不了作用如果有很好的环境,有很好的善知识、很好的老师,自己愿意提供近取因,不断生起正面的能量就会在相当中慢慢充满法喜。

无诠智慧中”,菩萨永远不会从超越分别境的不可言诠智慧中退失这是第四依,依智不依识的功德。

智慧而不分别,可以的智慧当中不退转分别境界完全可以诠说的,完全可以用身语意表示出来的智慧境界不生不灭不可思议等等,身语意没办法示,超越了言思的境界若空的一些境界,只有去修了以后才能品尝到

坚稳不退失”,作为坚稳的菩,上面所的,从信心当中不会退转当中不会退转的;从在他人的面前闻法当中不会退转的智慧当中不会退转这些分别与上面的四,第一依、第二,第三,第四依对应。

我们以前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时候,也讲过解义慧剑》[注6]的时候,也讲过大家应该非常清楚了。

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求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懂得四依的道理否则会做出一些不是很智慧的事情这叫做什么?要得到菩提,这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明白光是字面上了解的,喜心心的前提下,深入细致进一步去修行这样一来,我觉得人生非常有意义

人生当中,大乘佛教相结合,跟它结上缘,我觉得确实是最快乐最有意义的最单纯的最简单的事否则,非常复杂的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生活也越来越复杂,心态也越来越复杂,外面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好像找不到头绪

按照大乘佛教利他的思想,对自己和他人都负责对今生和来世都负责对所有的环境也好人类也好自身也好家庭也好,都有特别包容的心,尽量做一些利他的事情世间所有的知识当中,是最有意义的最有价值的知识

这方面,希望在座的各位,经常用自己的智慧去分析,得到的知识好好保存不然,世间长了以后,会一些不影响。《庄严非常殊胜,大家应该心接受

其他没有什么了,今天讲到这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