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2024-11-13 10:17:22)
标签:
留赏插花 |
分类: 留赏插花 |
NO.7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辛五(宣说大悲之差别)分二:一、真实宣说;二、以比喻说明其殊胜性。
壬一、真实宣说:
非等恒胜意,非行非离贪,
非无缘非悲,无悲非菩提。
这么多的“非”,一二三四五六个,非等、非恒、非胜意、非行、非离贪、非无缘,总共六种悲心,不是大悲心。
这里讲了大悲心和小悲心之间的差别,或者说大悲心和悲心之间的差别,这很重要。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认为自己相续当中有大悲心,其实不一定有大悲心的,为什么这么讲呢?
“非等”,第一种悲心,如果不具备平等的悲心,那就不是大悲心,成了凡夫与声闻、缘觉的悲心一样。
凡夫和声闻缘觉对特别痛苦的苦苦众生,会生起悲心。比如说对特别严重的病人、贫穷的人、残疾人,觉得好可怜,对他们不舍弃悲心;但是对看起来快乐的、不苦不乐的众生,不会产生悲心。
菩萨对所有众生平等生悲心,为此称等性大悲。下至无间地狱,上至非非想天之间,所有三界里面的众生,都时时感受着轮回的痛苦。暂时看起来有些众生在感受快乐,但究竟上他们都是痛苦的。
菩萨对所有众生有平等的大悲心,而凡夫和声闻缘觉,没有平等的大悲心,只对部分众生有悲心,是片面的。比如说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亲人,对这些众生会生悲心;而对怨恨的民族、怨恨的国家的众生,不一定能生悲心。
自已有没有平等的大悲心,这一点可以观察。世间当中,每个众生确实很苦。比如说,有些地位很不错的人觉得,“哇,我是高高在上的”。其实高际必堕,很快就会下堕的,有什么可傲慢的?这些众生真可怜;有些特别富裕的人觉得,“我富可敌国,很了不起”,其实财富没有什么值得执著的。
我今天早上看到一个偈颂,读了两遍,马上就自然而然能背了。也许年轻的时候背过,也许是前世背过。是《中论》第七品《观三相品》里面的偈颂,(师背诵藏语)“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汉文是这样的。对方说,一切万法应该是存在的,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这些有为法,有生、有住、有灭,三种法相具足的缘故。龙猛菩萨说,虽然有生住灭,但是这些生住灭的法相,如梦、如幻、如乾闼婆城。
不管是富贵的人,还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所有现象,都是如梦、如幻、如阳焰的。如果真正明白这些道理,对世间当中的很多事情,的确可以生起悲心。比如说看到一个特别富贵的人,不知道他能维持多长时间,或者他所拥有的富贵以后会变成什么样,还是很可怜的。对特别好的众生,都能产生悲心,那对可怜的众生,就更不用说了;对怨恨的敌人,也生起悲心,那对其他众生,就更不用说。学《经庄严论》的时候,要观察自己有没有平等大悲心。
菩萨有平等的大悲心,凡夫和声闻缘觉没有,这是第一个。
非“恒”,第二种悲心,凡夫和声闻缘觉,看到可怜的众生,偶尔会生起悲心。我去非洲的那段时间,真的生起很强烈的悲心,后来一段一段减弱了;有些人在年轻的时候,对众生的悲心还可以,老了以后,悲心就不行了。有些人是在某个时候还可以的,在某个地方还可以,遇到某个人的时候还可以的,但是不会恒时产生悲心。
菩萨不是这样的,从有学道位一直到涅槃之间,对众生的悲心恒常不断、源源不断、不会停顿。因此是恒常的悲心,叫大悲心。
凡夫人,偶尔有悲心,偶尔没有悲心;声闻缘觉,活着的时候有悲心,趋入寂灭道的时候,没有悲心;佛、菩萨,即使入定的时候,即使获得佛果的时候,还是有恒常的大悲心。
恒常的大悲心,是从时间方面讲的;刚才平等的大悲心,是从众生的亲怨方面讲的。
非“胜意”,第三种悲心,世间人有很多亲人怨敌这样的我所的贪执,声闻缘觉还没有完全证悟自他平等,所以他们没有特别殊胜意乐的大悲心。
菩萨获得一地以后,完全证悟了自他平等,具有“我一定要利益众生”的特别殊胜意乐的大悲心。
得地菩萨以头目脑髓心甘情愿利益众生的大悲心,叫做殊胜意乐的大悲心;世间人的悲心大多数在口头上、在书面上,不叫大悲心,只叫悲心。
“非行”,第四种悲心,世间人、声闻缘觉看到可怜的众生,会生起悲心,但是很少付诸于行动。有时候会救一救、帮一帮、搞一些慈善拍卖会,因为不是内心当中真正想做的事情,所以在实际行动当中,不是很卖力,不是行为上的大悲心。
菩萨在乃至轮回空之间,一定会认真执行利乐有情,具有行持大悲心。
“非离贪”,第五种悲心,世间人对怨恨的敌人,有嗔恨心;对亲朋好友,有贪爱的心,所以不离以贪嗔心为主的烦恼。声闻缘觉虽然没有真正的嗔恨心,但是还有细微的随眠习气。所以他们的悲心,不能叫大悲心。
菩萨远离了悲心的违品贪著嗔恨损恼的随眠,因此可以说,他们的悲心是大悲心、离贪大悲心。
“非无缘”,第六种悲心,世间人、声闻缘觉没有通达三轮体空的空性,没有以无分别的智慧摄持,虽然有悲心,但不是大悲心。
菩萨以无分别摄持,才是大悲心。麦彭仁波切在讲义里面说,虽有承许八地以上无分别成熟位才有大悲心,但对应总的圣者菩萨也无有不当。如此所说菩萨的这种大悲达到究竟无缘的大悲任运自成,称为佛地佛陀之大悲。
我们经常认为自己有大悲心,其实还是要观察的,平等大悲心有没有、恒常大悲心有没有、胜意大悲心有没有、行持大悲心有没有、离贪大悲心有没有、三轮体空大悲心有没有,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自己并没有大悲心。
看到可怜的众生,偶尔流一点泪,“我去帮一帮”。偶然想做一点善事,不是恒常的,凡夫人的悲心跟真正的大悲心,是有一定距离的。
“非悲”,非等、非恒、非胜意、非行、非离贪、非无缘,这六种悲心,不是大慈大悲;具足与之相反的六种特法,则是大悲。
“无悲非菩提”,无有大慈悲者不称为大悲尊者菩提萨埵。
藏文当中,大悲心用敬语的“特吉钦布”表示;而汉文,只能用一个“大”字表示与普通悲心的差别,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尊称。
前面上节课讲了大悲的十种对境,能够自然而然对众生产生悲心。有些人说,现在好累,晚上下班以后,一直堵车,路上要开两三个小时;到了家里,只能稍微休息一下;天还没有亮,就要开车上班,又会堵车,生活压力非常大。表面上,这些人很有才华智慧,穿得也是特别漂亮,什么方面都可以的;实际上,心里面有着像须弥山一样大的压力,喘不过气来。看到大城市人们的生活状况,方方面面可以生起大悲心。
懂得这些大乘道理之后,不一定非要住一个山洞里面,或者在一棵树下,才能修大悲心。当然生起真正的大悲心,是不容易的。但还是要修,因为大悲心的功德太大了。作为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大悲心是非常重要的。
《地藏十轮经》里面讲的,“菩萨行大悲,能竭生死海,非诸声闻众,及独觉所行”,菩萨的大悲心,完全可以干涸所有众生生死轮回的大海,而声闻和缘觉不能这样,更何况说世间人。
世间人、声闻缘觉,他们都没有大悲心;菩萨对众生具足真实无伪的大悲心,超越了声闻缘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