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标签:
留赏插花 |
分类: 留赏插花 |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一、能摄方便品=己一、所摄之业(247)+己二、能摄之三方便(248-251)
己二、能摄之三方便=庚一、不厌倦(249)+庚二、断除作意劣道(250)+庚三、无分别智慧(251)
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己二、能成熟众生之四摄事+己三、此品总结
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庚一、总摄略说(254)+庚二、广说彼义分十
庚二、广说彼义=辛一、定数(256)+辛二、法相+辛三、次第+辛四、定义+辛四、定义+辛六、分类+辛七、归摄+辛八、断违品+辛九、功德+辛十、互定
24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分六:
24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一(能摄方便品)分二:
24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一己一、所摄之业;
林众生山河,所依终是地,
智者三种业,是施等善依。
248、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一己二(能摄之三方便)分三:
249、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一、不厌倦;
极难业众体,累劫竟勤尊,
佛子身语意,性业净无厌。
25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二、断除作意劣道;
如欲利己身,离毒刃雳敌,
佛子三业性,能遮二下乘。
25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三、无分别智慧。
恒时不分别,作者业所作,
此真方便摄,业净至彼岸。
25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六度四摄品)分三:
253、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分二:
25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一庚一、总摄略说;
数法相次第,定义修功德,
分摄违品德,互定当了知。
25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一庚二(广说彼义)分十:
25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一、定数;
受用身眷行,圆满增上生,
恒不随惑转,所为不颠倒。
精勤众生利,施不害忍行,
处解脱俱基,是行诸自利。
不贫不恼害,忍害行不厌,
令喜善说故,他利即自利。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62-111
为什么看重功德呢?能获得人身的时候,闻思的对境应该是有功德的法,应该接受有功德的法。比如说一个人到市场上买衣服的时候,要看看衣服的质量怎么样?合不合适自己的身体?如果不适合,即使质量再好,也是不行的。
我们对每一个所修的法、所学的法,都要观察它的功德、观察它的利益,这一点是智者的选择。世间当中做任何项目、做任何事情,都会这样的。
就个人而言,我今天非常欢喜。去年十月二十六日《经庄严论》第二阶段的课程结束的时候,预计在今年的三月底开讲,中间隔了几个月。当时我想,生命是无常的,到底能不能实现、继续讲后面的部分,很难说的。现在有了这个机缘,所以很欢喜,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不知道你们的心态是什么样的?有些人可能觉得,“今天开始听《经庄严论》,很欢喜”;有些人觉得,“没有课多好啊;有课的话,不听也不行,听了又累”,每个人的性格和根机都不同。
不管怎么样,我们今天继续学这部法,非常好。
接下来,我就先念传承,念两段。
师念藏语传承。
《经庄严论》当中,今天紧接着开始讲第十六品《方便品》,之后会讲第十七品《六度四摄品》。
首先讲《方便品》,分所摄之业、能摄之三方便两个科判,总共只有四个内容。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分六:一、能摄方便品;二、所摄六度四摄品;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四、菩提分品;五、功德品;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一(方便品)分二:一、所摄之业;二、能摄之三方便。
己一、所摄之业:
林众生山河,所依终是地,
智者三种业,是施等善依。
这里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讲的,所摄的业实际上是身口意三种;身口意三种业是谁的依靠呢?是六种波罗蜜多等等善法的所依,下面会讲这些。
“林众生山河,所依终是地”,什么样的比喻呢?世间当中,植物方面,比如说森林;有情方面,比如说人、动物;还有山河等等,也就是说植物和动物、万物的所依,都是大地,大地成为它们的所依。
世间当中静止的森林、草木、山河;运动的飞禽、走兽、人类等等,一切万物都依靠什么呢?依靠大地,大地是它们的所依。
就像《亲友书》[注1]当中讲的,(师背诵藏语)“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万物依靠大地,同样的,一切善根的依处是戒律,是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的。
“智者三种业,是施等善依”,智者菩萨的身语意三业一切时分也是布施等、三十七菩提分法等尽所有一切三门等的善法无不依靠的所依。
身体和语言和意识的业,包括了身体有善恶业、语言有善恶业、意识有善恶业,这里主要讲的是善业。布施等六波罗蜜多和三十七菩提分所有的善法,都要依靠身语意三业,没有一个不依靠的。
三种业也全部依赖于布施等善法,实际上它们是互相依存、依赖的。
《佛说无常经》里面讲,“当勤策三业,恒修于福智”,应当精勤策励,或者劝做一切善业,恒时依靠什么?依靠修持福慧。
善业经常用在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方面。智慧资粮就是,经常观修空性、禅定等等;福德资粮就是,修布施、修安忍、持戒律等等。这些是大乘佛法当中,所摄的方便善业。
在座的各位,需要在善法上不断努力。有些人出家学习佛法,刚开始很精进;到了中间的时候,就没有以前精进了;到最后的时候,就特别散乱,这是很可惜的。
按照正确的学佛次第,刚开始可以不那么精进,中间能保持平衡,最后越来越精进。最重要的是,不要喜新厌旧。
行持善法,需要方便法。如果没有方便的话,修行的确是很难进步的。有些人觉得自己没有进步,很灰心,不愿意再接再厉。即使在理论上比较了解,但要取得修行上的进步,也不是很容易的。原因是什么呢?对善法的精勤,并不是很足够的。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当中,把自己的心专注于善法方面,真正有多长时间呢?有些人说,“我闭关了很多年,但是没有什么感应”。从年数上面算,是有很多年了,但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真正用在实修上的时间,能有多少呢?形象上闭关、做善事比较多,实际上内心并没有用在修行上,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有些人经常抱怨,“做善法没有什么功德”,或者“这个法与我不相应”。其实所谓的佛法,就像饮用的水一样,完全有能力制止众生烦恼的饥渴。如果自己用的时候,没有信心、方法不对的话,就与你的相续不契机。
这是讲的第一个所摄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