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7
(2024-03-22 14:51:41)
标签:
留赏插花 |
分类: 留赏插花 |
NO.4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7
第十四种作意“得受”,真实得受教授随教作意。
住于大乘的种姓者,先发菩提心,获得定解之后,到信解行地的时候获得法相续等持。得到法相续等持之后,可以在诸佛菩萨面前得受很多获得一地的等持教言。
依靠神通到各个刹土去,经常得受佛法。当然我们作为凡夫,尽管还没有得法相续等持,还没有得到大资粮道的等持,但是我们还是要求法。求法很重要,一定要想尽办法求法。在求法过程当中,受到痛苦、受到冤枉,不要特别在意吧。作意“我是为了求法,不要管这些。我要安忍,我要接受各种各样的误解”等等,这样的话,很多烦恼就没有了。
我们应该有求法的意乐,学院当中有一些老菩萨,我不说他们的名字。他们年龄比较大,能经常听课,还是可以的。不知道他们是听得懂还是听不懂,反正二十年以来,听法的时候,一直笑嘻嘻的,这样也很好的。如果听得懂,笑嘻嘻的,我感觉很好;如果听不懂,也是笑嘻嘻的,我感觉可能听懂了。(众笑)
有些人从来不笑,不管见到谁,都是特别痛苦的样子。这种人来到世界的时候,可能是父母要求这样做的;有些人一直显愤怒相;像我的话,一会儿显高兴、一会儿显不高兴、一会儿显痛苦,变得比较丰富,当演员比较好。
我们学院当中,有几个老菩萨和有些修行人,对听法很有意乐,这很好。
下面讲到最后一个颂词。
加行及自在,小大之本性,
瑜伽此作意,许是一切性。
下面有加行作意、自在作意和作意小乘声缘道、作意广大本性菩萨大乘道,总共有四种作意,算是十八种作意圆满了。
第十五种作意“加行”,加行作意。
加行作意里面分了五个加行。
第一个是解数加行,经典也好、论典也好,里面有很多名词和词句的数字。比如《中观四百论》、《中观庄严论》有多少个字?有多少个偈颂?有多少个科判?我获得过多少个灌顶?多少个传承?
有些人对数字有很好的记忆力,(师模仿戏语)“我来到喇荣,是在二十年前,三月十五日下午三点钟的时候”,数字记得很清楚。(众笑)
我去年在美国遇到一个人,他对数字的记忆很清楚。初中毕业的时候,是哪月哪日几点钟;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是什么什么日子;后来来到美国,第一次来的日期,第二次来的日期,第三次来的日期......我想,这个人是专门记数字的。这叫做数字方面的作意。
第二个是解安住或趋入二相加行,有文字方面的作意,还有词句方面的作意。其中文字是有量的、有限的,比如说藏文有三十四个字母,这是没有什么变化的,英文有二十六个字母,也是没有变化的;而名词和词句的数量,是无量的。比如说《般若十万颂》是用藏文的三十个辅音字母和四个元音字母组成的,有很多的词句、很多的名词、很多的表达方式。这是趋入二相加行的作意。
第三个是解分别加行,不管是任何人,还是任何事物,我们作意的时候,都不颠倒地证悟。因明当中讲的不颠倒,先是总相和自相混合一体,然后进入自相法。比如这是“瓶子”,“瓶子”的意义是能装水的大腹器具。说者把“瓶子”说出来的时候,听者马上心里面有大腹器具的概念浮现出来。依靠这样名和义混合的方式,可以介入世间一切的名言和行为,这叫做解分别加行。
第四个是次第解加行,人也好、瓶子也好、氆氇也好、房子也好,任何东西,首先有人给它取名,之后按照名称顺序无误表达。我们学的时候,按照取名的次第进入意义。
比如说我们刚开始学中观的时候,(师模仿戏语)“中观里面有一个叫世俗谛,另外一个叫做胜义谛,那么世俗谛和胜义谛之间,最根本上的差别是什么呢?”我有一次在女众的后面偷听,印象比较深。(众笑)
先这样给她讲解世俗谛,以后一说到世俗谛的时候,在她的心里面马上就知道了“我们堪母讲过,世俗谛和胜义谛之间,根本的差别应该是这样的”,这叫做次第解加行。
以上四种加行是在资粮道由闻法而获得法所缘的方便。
第五个是证悟加行,共有十一种,其中加行道有四种法、见道有一种法、从所证角度有两种、胜劣两种、后得分类有两种。
加行道有四种法:(1)暖位,证悟名义客生。(2)顶位,证悟真实显现相。(3)忍位,证悟义不可得。(4)胜法位,证悟能缘不可得。
见道有一种法:(5)证悟法界。
从所证角度有两种:(6)声闻的见道,证悟人无我。(7)菩萨的见道,证悟法无我。
胜劣两种:(8)证悟小意乐。(9)证悟广大本性意乐。
后得分类有两种:(10)证悟如所通达之法安立,以正见而证悟的。(11)证悟安立法,这是修道的真实证悟。
总共有十一种,麦彭仁波切的讲义里面写得比较清楚,你们自己看吧。
我们下课的时间马上就到了。
第十六种作意“自在”,自在作意。
自在作意有三种,即自在清净烦恼障、自在清净烦恼障所知障、自在成就殊胜功德。
清净烦恼障和所知障,或者清净一切障碍,最后得到智慧自在。凡夫人是烦恼自在、贪嗔痴自在;诸佛菩萨断除了贪嗔痴,获得了智慧自在的境界。
第十七种作意“小”,小乘声闻缘觉道的小作意。
第十八种作意“大之本性”,作意广大本性菩萨大乘道。
“瑜伽此作意,许是一切性”,总共有十八种作意,承许摄集所有大乘小乘一切作意的本性。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十八种作意,《经庄严论》里面十八种作意是比较难懂的。我们讲得算是细致吧,也不算特别细致。不管怎么样,希望我们要经常想一想。
通过学习《经庄严论》,我们就知道,对大小乘任何的作意、身口意所结缘的对境,全部汇入学习、修行大乘佛法的大海当中。在修学、积累资粮的时候,应该断除贪嗔痴、断除各种各样不合理的行为和作意,应该尽量多看经书。包括我们在生活当中互相交谈时,也应该多讲一些大乘佛法,不要天天都讲今天吃什么、明天吃什么。(众笑)
好吧,今天讲到这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