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6
(2024-03-22 14:49:29)
标签:
留赏插花 |
分类: 留赏插花 |
NO.4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6
师念藏语传承。
这个颂词讲了第十一个作意至第十四个作意。
具足修行相,四种三十七。
彼是二道性,二功利得受。
第十一种作意“具足修行相,四种三十七”,修行作意。
修行作意有四种作意,具体分有三十七道品。
四种作意,即第一个是修行人无我行相的作意、第二个是修行法无我行相的作意、第三个是修行见行相的作意、第四个是修行智行相的作意。
第一个修行人无我行相,五蕴是无常的,声闻乘、大乘都会修这个法门。
第二个修行法无我行相,大乘菩萨所行持的不共法门。
第三个修行见行相、第四个修行智行相,见是指十六刹那智慧中八忍是见,八智是智相。或者,寂止称为见,胜观称为智。
大乘修行无我,在见道的时候,智慧中有八忍见;再进行修持,到了修道的时候,智慧中有八种智相。或者把寂止作为见,把胜观作为智。
具体的修行分多少呢?有三十七道品,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与八圣道。我在这里,对三十七道品,不一一说了。我们以前在密法班的《大圆满虚幻休息》、《大幻化网总说》当中讲过了,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俱舍论》[注3]等很多论里面,已经介绍过很多次了。三十七道品,从资粮道到佛地之间,都要修行。
修行有四种作意,如果分开的话,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这是讲的第十一作意。
第十二种作意“彼是二道性”,二道自性作意。
二道自性是什么呢?一个是寂止道和一个是胜观道,寂止道的自性和胜观道的自性。
第一个寂止道的自性,在修行过程当中,心不外散、安住一心。心不乱,这个很重要。
第二个胜观道的自性,不但不乱,还要认识心的本来面目,这个更重要。
现在很多人安住于阿赖耶识当中、安住于寂止状态当中,很长时间一直坐着,可能很舒服,但这不算很高的境界。一定要在安住的过程当中,认识心的本来面目。
应该先按照中观的方法抉择,再按照密宗里面讲的方法认识心性,这两个可以叫做胜观。没有胜观的寂止,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注4]里面讲,就像一块石头扔在大海里面一样,一点作用都没有。仅仅依靠寂止,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佛子行》、《入行论》当中都是这样讲的。一定要有胜观智慧,先用中观的推理方法,再用密法的直指方法,就可以获得这种智慧。
在《佛说方等般泥洹经》里面讲,“譬如芭蕉树,叶叶分解之,获之无所得,万物皆如是”,一切法就像芭蕉树一样,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分解,最后获得什么呢?什么都没有,获得的是一无所得,一切万物都是如此的。
这种观察方式非常有必要,我去印度、去南方城市的时候,每次看到芭蕉树,就想到的芭蕉树的比喻。在《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三摩地王经》等很多的经论里面,都用芭蕉树比喻一切万法。
现实当中的确也是这样的,任何的名声、地位、财富,包括自己的肉身、房屋、车子、电脑,任何东西,当你没有观察的时候,都是实实在在的。就像《中观庄严论》里面讲的一样,(师背藏语)“未察一似喜”,未经观察的时候,好像实实在在存在着、特别在意执著、认为是真的;但是一经观察的时候,就像芭蕉树,扒开一片片叶子,里面一点实质都没有,全部是树皮,没有树心。世间当中的任何东西,能经得起智慧观察的,一个都没有,不管是外境的、还是内在的。
现在很多人是迷茫的,看到世间当中的明星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当然有个别明星也修行,各方面的确是很不错的。但大多数明星都有一些虚荣心,每天都做减肥、健身等等的很多事情。世间人们追求的是什么?死的那一天是什么样的?从来没有想过“我活着追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根本没有想过“我死亡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人是迷茫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境界当中。
通过安住、寂止,心可以安静下来;再通过禅宗、通过中观的方法,心的本来面目可以很容易得到。当你真正有了这种境界的时候,世间当中的得失也好、利弊也好、苦乐也好,很多事情,有的话也可以,没有的话也可以。你恍恍惚惚地都可以接受,就像无垢光尊者赞叹美酒的功德一样。你不会特别执著,因为真相是抓不住的,就像寻彩虹一样的。这样的道理,有必要了解、观察。
胜观是证悟万法的本体,我们修禅的时候,就需要通达万法的本体,这是第十二个作意。
第十三种作意“二功利”,善妙或功利作意。
以某种作意遣除恶业、遣除见而安立为二种善妙功德利益。有两种功利,一个是遣除恶业,一个是遣除恶见。
遣除恶业,有身的恶业和意的恶业。语言的恶业,包括在身恶业当中,因为语言是依靠身体发生的。十不善业当中,一部分是通过身体所造,一部分是通过心识所造。贪嗔痴的邪见,是心造的恶业。断除这两种恶业,是第一个功利的作用。
第二个功利的作用,就是断除什么呢?我们学中观的时候学过,断除坏聚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在《俱舍论》[注5]当中也讲过。断除这五种见解,也是一种功利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