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2024-02-20 10:09:50)
标签:
留赏插花 |
分类: 留赏插花 |
NO.3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佛陀在《父子合集经》[注1]当中讲了一个比喻,佛陀问大王:“梦中出现灾难的时候,你会不会有恐惧心?”
国王回答:“有恐惧心。”
佛陀再问:“在这样的恐惧心当中,需不需要获得解脱呢?”
国王回答:“需要解脱。”
佛陀说:“在现实当中,依靠贪心、嗔心、痴心而获得的各种各样的迷乱现相,实际上都是幻觉。通过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破斥、抛开由贪嗔痴带来的迷乱幻化的现相,就会现前真实的相。”
真正的菩提,到最后的时候,是破一切相的。现在禅宗的有些人,在凡夫位、还没有到达最高境界的时候,就什么都不学习、破一切相了,这是有点危险的。一定要先懂得因果关系,然后建立因果正见,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修行。到最后无舍无取境界的时候,所有的相,包括如来的相,才不是真正的相。
我以前讲过,在《增一阿含经》[注2]里面有个公案。有一次佛陀在三十三天传法很长时间后,返回人间。很多弟子去迎接,排队的时候,男众在前面,女众在后面。有一个比丘尼叫做莲花色,那个时候她有没有获得阿罗汉果位?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她当时很想第一个见到佛陀,按道理来讲,她是没有资格的,只配排在后面,所以她就变成一个转轮王,站到队伍的最前面。
莲花色比丘尼第一个见到了佛陀到达人间时候的身相,她说:“我是第一个见到您老人家身相的人。”佛陀说:“你不是,第一个见到我的人,应该是须菩提。”
莲花色比丘尼问:“须菩提今天都没有来,怎么见到您老人家呢?”
佛陀说:“哦,须菩提在山洞里面闭关,他心里观想我的法身、观我如如不动的空性。你还没有见到我的时候,须菩提已经见到我的法身了。”
有些人特别想见上师,“我一定要见一见上师”,但是色身不一定能见到,见到的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上师。即使你见到了上师的色身,你认为自已是第一个见到的,或者自已见到了最好的上师,其实也不一定的。
如果上师有境界的话,他的法身跟诸佛、传承上师们的法身是一味一体的,这种密意和意趣,可以通过修上师瑜伽、修一些相应法来观想。
真正的如来就是我们的心,它离一切相的状况,就是心的本来面目。这个说起来简单,有些经论当中讲得也比较简单,并不是很难的,但是凡夫人确实很难触及。
在《维摩诘所说经》[注3]里面讲,有两个出家人犯了戒,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训斥他们。这两个犯戒的人特别伤心,觉得已经破了根本戒,没救了,实在没有办法灭除罪过了。
后来维摩诘居士告诉他们,不用伤心,忏悔的最好方法就是无有自相。他说:“你们所犯的罪,外面也没有、里面也没有、中间也没有;能犯的这颗心,外面也没有、里面也没有、中间也没有,一切都是一无所得的。”等等。
维摩诘居士给他们讲了这些道理,优波离尊者极其赞叹。这本来是出家人戒律的事情,如果在家人境界比较高的话,也是有权利给别人作开导的,或者可以给别人讲授的。在《维摩诘所说经》当中,讲了这个道理。
无分别,如果说高的话,是无上菩提的因,是与上师、诸佛菩萨的密意相结合,或者与佛菩萨的智慧融入一体,而安住的;如果说低一点的话,是修行时在无分别当中安住。
弘扬生活佛教的时候,会讲到一些瑜伽禅。瑜伽禅有不同的方法,其中的一种方法是,什么都不想,把压力、痛苦、焦虑全部都放下,让身心放松下来。这种禅法,可以洗涤、按摩心灵。
现在各个地方都有很多健身的治疗室,但是内心的治疗室,除了极个别的寺院和道场以外,几乎是没有的。有些寺院忙碌于接待、忙碌于应酬、忙碌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真正能洗涤内心烦恼尘埃的寺院,并不是很多。
现在在各个地方,生活禅名义上叫“瑜伽禅”。如果叫“佛教禅”的话,佛教徒可能比较喜欢,但是基督教的、伊斯兰教的、没有任何信仰的非教徒,他们不一定喜欢。西方国家的人们,很喜欢比较自由的、没有任何宗派标签的禅修,这样大家就比较舒服。
只要众生能把心放下来、能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尽管这是佛教提倡的,我们也不一定非要把佛教的标签贴在上面。非要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才是唯一的真理,除此之外,绝对没有真理,我们也不敢这么说。在世间当中,每个宗教有这么多年生存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的确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很需要有随顺时代和世人的方法。
佛教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讲了无分别禅定的方法。现在很多西方人讲,禅修那么舒服,禅是谁发明的?他们认为是这几年才兴盛的,其实不是的。当心静下来以后,心里面的混浊会逐渐澄清,最后处于一种光明和快乐、大爱的境界当中。禅修可以享受无形的快乐,这是相当重要的。
今天这里讲到什么呢?无上菩提是无分别而得到的,就是这个意思。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这个颂词比较长,讲的是什么呢?宣说一切道究竟为佛智,所有的道到究竟的时候就是佛的智慧,这一段文字很重要。
以前听法王讲的时候,我好像有感觉;多年以后,好像忘了。我这次翻译的时候,感觉很好,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
我一个一个颂词给大家在字面上讲下去,这里有四个颂词。前面是讲河水和大海的关系,后面是讲菩萨和佛的关系。
前面的两个颂词讲了,河水没有融入大海时的一些特点,以及河水融入大海后,大海的不共特点;后面的两个颂词也是这个道理,菩萨没有得到佛果的时候,他的一些特点和不共之处;以及菩萨获得佛果后,就像大海一样有不共的特点。
佛陀就像大海一样,菩萨就像不同地方的河水一样,这个比喻确实很好。否则,讲佛佗的时候,可能搞不明白佛佗到底是什么样的;讲大海的话,恐怕也是一样的。
我们站在海边看一下,是不是就真的见到大海了呢?实际上,也并不是。现在的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大海,越探索越觉得深奥。据有些资料讲,对于海洋问题,人类只了解了百分之十的领域,其他的领域,现在还算是未知。
(师整理麦克风的线、衣服)怎么样,没问题吧?如果不行的话,你要说啊。我对音频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稍微动一下的话,可能影响音频的效果。
比如说海底有多深呢?科学家说有一万一千多米深,现在的人能下潜大概三四十米左右,潜艇也只能下潜几百米而已。海底有多少沉没的船只?有多少珍宝?大海的探索家还没办法发现。这些方面我就不说了,你们肯定比较懂的。
不管怎么样,我们觉得海洋好看到,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们觉得佛陀好理解,实际上也不是这样的,这两个比喻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