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标签:
留赏插花 |
分类: 留赏插花 |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丁一、略说(103)+丁二、广说彼之自性(104-168)+丁三、摄义——缘无上菩提而教诫发心(以赞叹大菩提教诫发心而总结本品)(169)+总结(170)
丁二、广说彼之自性=戊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105-151)+戊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152-168)
戊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己一、真实(153)+己二、别说分类之义(154-168)
己二、别说分类之义=庚一、解说所依三身(155-159)+庚二、解说能依四智(160-168)
庚二、解说能依四智=辛一、略说(161)+辛二、广说各智(162,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辛三、宣说能得此等智之因(163-167)+辛四、宣说一切道究竟为佛智(168)
辛三、宣说能得此等智之因=壬一、异熟之因(164-166)+壬二、清净能得之因(167)
167、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三壬二、清净能得之因。
视为上远相,我之精进胜,
菩萨我慢者,名为远菩提。
如是诸宣说,视为唯分别,
菩萨无分别,名定得菩提。
168、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四、宣说一切道究竟为佛智。
如河非地下,处异水亦异,
水少作用异,微小水生用。
入海则一切,处一水一大,
用一水群生,恒常大受用。
未入佛坚稳,依异慧亦异,
证小自作异,少众常受用。
入佛则彼等,依一大证一,
事业合为一,大众大受用。
169、甲三乙二丙四丁三、摄义——缘无上菩提而教诫发心(以赞叹大菩提教诫发心而总结本品):
佛具无比白法故,亦是利乐之因故,
安乐善妙无尽源,具慧应受菩提心。
170、总结:
初成皈种姓,发心自他利,
真如义威力,成熟及菩提。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36-111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经庄严论》第十品《菩提品》当中的最后一堂课。
师念藏语传承。
视为上远相,我之精进胜,
菩萨我慢者,名为远菩提。
前面讲的无上菩提,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呢?要通过修行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才能圆满获得,菩提是依此而证悟的。
在世俗当中,在福德资粮方面,修一些有相的法,有相地积累资粮,是不可缺少的,它相当于是一个翅膀,在趋入大菩提的整个漫长路途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抉择最究竟实相的时候,一切相都不能有,一切相都得不到最圆满的菩提。
“视为”,在这里讲,对于最后的真实真如、无上菩提,如果有菩萨把它看做是:
第一个“上”,无上的,也就是“革日”。“革日”有上师的意思,也有沉重的意思,因为上师的功德很沉重;“革日”也有无上的意思。
修行是特别沉重的、很难得到的,这样理解的话,是一种执著。
第二个“远”,获得无上菩提,需要通过三大阿僧祗劫来现证。对需要久远时间的执著,也是不合理的。
第三个“相”,修行的相状,执著修学对境各种各样的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是《金刚经》里面讲的,见相如果见到非相的话,这就是见到了如来。
如果希求见到真实的修行相,这也是一种执著。
第四个“我之精进胜”,认为我非常精进,其他众生都没有我这么精进。我获得菩提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其他众生都不如我,我应该是胜过其他众生的。
“菩萨我慢者”,对上面讲的上、远、相、精进执著的菩萨,叫我慢者菩萨。
“名为远菩提”,这种我慢者菩萨,能不能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获得无上菩提呢?很难的,他要经过久远的时间之后,才能得到。
真正的菩提,是依靠无相的途径获得的。
暂时来讲,有相是一个福德资粮的因,但是最究竟来讲,有相不是最重要的。在有些经典当中讲,所有戒定慧、所有六波罗蜜多的相,从最严格、最究竟来讲,并不是最重要的修行。
比如《佛说华手经》里面说,“若人贪着戒,及余诸功德,着多闻自高,我说为外道”,如果有人贪著戒律和其他的功德,贪著自己的傲慢、多闻,我说他是外道。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对戒律特别耽著,并不是最高的境界。即使你特别清净,但是因为你有戒的执著相,所以在究竟意义上,并不是成就的因。
我们在闻思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掌握它们之间的分寸和关系。如果弄不好的话,有些人很容易误入歧途。
现在有些上师,对显宗非常精通,但是对密法不是很了解。在引导弟子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困难。我想,上师如意宝的确是一位显密圆融的伟大上师。有些上师理论上特别好,但是修行不够,这样不一定能讲得很好;有些上师修行很好,但是理论讲不通,这样讲法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理论和修行完全相结合的伟大上师,是非常难得的。
同样的道理,有些人对世俗的福德资粮特别重视,但是把智慧资粮抛于脑后;有些人对智慧资粮的空性观很重视,但是对世俗所有的积资净障都不理不睬。这样修行的话,是非常麻烦的。
我们的上师是福慧双运的,是极其伟大的。在末法时代的时候,我们遇到这个传承,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我想,我们这种传承的显密圆融、经典和论典圆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福德和智慧双运,等等的功德,在末法时代是极其难得的。
想要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得到这些功德,就要经常祈祷上师。我们为什么在课前修上师瑜伽?藏地主要有八大宗派,这八大宗派最共同承认的就是上师瑜伽。在每一个宗派当中,上师瑜伽都是非常重要的,是修行成就最甚深的一个秘诀。通过祈祷上师,将上师的加持融入自心,修行就可能很圆满、善始善终。如果上师的加持没有融入自心,即使你对千经万论精通无碍,但是能否真正利益众生,也是个问号。
与上师的相应、诸佛菩萨的加持,有时候是真接的缘起。得到这种缘起的时候,胜义空性的意义,就可能垂手可得,非常容易。
刚才《佛说华手经》说,“着多闻自高”的人,佛说这个人是外道。当然外道和内道之间的差别,有很多方面,这里是从严格意义上面分析的。
如是诸宣说,视为唯分别,
菩萨无分别,名定得菩提。
“如是诸宣说”,前面讲不管是执著上、远、相、精进,还是执著多闻。
“视为唯分别”,这些都是唯一分别心的假立,归根结底,都是我们的心假立的。
“菩萨无分别”,对我们的心再进行观察,最后心也是远离一切戏论的。这个时候,所谓的分别心也好,外在的相也好,都一无所得。
“名定得菩提”,这种菩萨才真正获得了菩提。
现在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有一些相,是需要的。对于凡夫人,这是不会破的。在中观当中也讲了,任何中观者都不会遮破显现许。但是在现象的背后,相是不是真实存在呢?我们要去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