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专家聊聊“五根不易”

(2023-12-29 15:55:50)
标签:

下马三观花

分类: 下马三观花

听专家聊聊五根不易

一、聊聊千年古译文言文:15、26、3文殊评估,五根不易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听索先生聊聊:

68

1、眼根不是圆通法门

见性虽洞然,

眼根,见根之性,用眼根见色法,虽然眼根当时所看到的对境洞然、清晰,没有什么障碍。

2、明前不明后,

眼睛看什么东西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但是它不一定看的全面,也就是说它的功德不全。

眼睛只能看到前方的部分,看不到后面的部分眼睛前面的任何一个东西都能看到,而后面的看不到。

3、四维亏一半,

如果以色法的四维来算,就亏损了一半。

比如说一个四方形,前面的部分能看得到,两边的部分只能看一半。前面的一个维度和两边一半一半,加起来两维看得到,后面的一维还有两边的部分看不到。

4、云何获圆通?

眼睛看的不全面,初学者依靠一个不全面的东西来通达本性的话,非常困难。怎么会是得到圆通呢?得不到的。

阿那律尊者眼睛看不见,当时他并不是依靠色法,而是依靠内观法尘,也就是依靠内观眼根的本性而证悟的,所以眼根对初学者来讲并不能获得圆通菩提。

藏文把“圆通”一直翻成“菩提”

5、鼻根不是圆通法门

鼻息出入通,

鼻根取境的时候,也需要因缘。因为吸气也好,出气也好,都是经过鼻根。那么这样的出息和入息,出气的时候不会入,入息的时候不会出,所以它们两个相当于单行道一样,中间不会碰撞。

6、现前无交气,

鼻根真正起作用的当下,气息之间没有交叉、交往,中间没有气息的碰撞、接触。

7、支离匪涉入,

出息和入息远离了、不涉入互相作用

鼻根自己的本体,依靠吸气和呼气和少停,三种动作不是长期有的不是全面的鼻根的功用大概是三分之吸气少停或者呼气少停。

8、云何获圆通?

那么这种不全面的因缘怎么会是能得到圆满的菩提呢?得不到的。初学者依靠这样不全面的根,怎么会是能获得圆通菩提?很难的。

眼根和鼻根,主要是从因缘不齐全方面进行剖析的。

9、舌根不是圆通法门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

因为舌根上的味觉,并不是无缘无故而产生的,必须依靠酸甜苦辣的味才能产生觉悟,没有味觉的话,得不到证悟。

10、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舌根依靠观待味,酸甜苦辣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味亡了以后,不会有所谓的觉悟因为它是观待法,观待法并不是常有的。这样的话,初学者依靠观待、非常有的因缘,怎么能获得圆通呢?也是不一定得到的。

11、身根不是圆通法门

身与所触同,

身根也是同样的,它需要外面的所触,不管是轻、重,冷、热等等,要去接触这些法。

12、各非圆觉观,

它并不是独立的——根和外面所触的尘,两者互相观待。既然是观待的法,那不是圆觉观,不是圆满的。

13、涯量不冥会,

不管是尘也好,根也好,两者是有界限的,各有边涯,各有分量,各有一定的界限,不可能不知不觉马上就开悟了。

14、云何获圆通?

作为初学者,依靠这样一个不定、观待的法——时间也不一定,因缘也不一定,这样的法怎么能获得圆通呢?也是得不到的。

这种根尘因缘是有局限性的,不一定所有开悟的因缘都具足,所以初学者依靠这种因缘,也是比较难的。所以文殊菩萨也不建议依靠身根来开悟。

15、意根不是圆通法门

知根杂乱思,

“知根”就是意根它杂有很多的分别心,一些意识方面的法。

16、湛了终无见,

非常干净的、清澈的道理,始终很难以彻见。

17、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我们的妄想、念头不断地发生,这样的话不可能从中获得解脱。妄想也好意念也好,非常复杂的因缘,作为初学者不一定能获得圆通,所以这种方法也是比较难的,不一定得到的。

意根是无色的根,它是比较深奥、比较隐藏的,而且它涉及到很多甚深的道理。所以一般来讲,没有智慧的人对意识方面了解是比较少。

对外面山河大地的观察、研究,这方面是比较多反观自己内心方面,包括其他宗教、科学家,很少的。意识方面的知识是很有深度的,只有在佛的教法里面对心的剖析非常有深度。

听专家聊聊“五根不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