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专家聊聊“六尘不易”

(2023-12-29 14:44:51)
标签:

下马三观花

分类: 下马三观花

听专家聊聊六尘不易

一、聊聊千年古译文言文:15、26、2文殊评估,六尘不易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听索先生聊聊:

67

1、前面讲了概括的道理,接下来讲了什么呢?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对初学者来讲不是圆通法门初学者肯定修不了,依靠六尘不可能证悟的。那些尊者是依靠六尘来证悟的,但是初学者不一定能证悟,为什么呢?

2、色尘不是圆通法门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

六尘里面的色尘,实际上是我们的妄想凝结成的一种外境的尘。所以即使精心去了解它,还是不能彻知。

因为色是很粗大的,初学者的智慧去研究、去剖析它的细微部分,确实有点难。学中观的时候,说瓶子不存在,眼睛看到瓶子,心里面进行分析瓶子不存在不那么简单不那么彻底

3、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作为一个初学者,如果他不能完全明白色尘最深奥的意义,那怎么依靠色尘来获得证悟?

色法,依靠眼睛看不到它的真相,用智慧来观察也。中观对微尘进行观察似懂非懂。观察瓶子的时候,好象瓶子真的已经没有了但接触瓶子的时候,瓶子还是真实存在

所以文殊菩萨不建议初学者依靠色法来证悟。

4、声尘不是圆通法门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

声音比较复杂,它杂有各种各样的语言。语言也好声相也好,包含很多很多的内容,有不同的名字、文字句子,有很多的意义。

语言真的是很复杂,同样一句话,我本来是好心好意给别人讲一句话,结果不同的人理解成不同的意思——有些说是故意批评,有些说故意赞叹。实际上语言有很多复杂的成分在里面,虽然有些人认为自己已经讲清楚了,但是下面的听者各有各的解读。

5、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所以一个声音的意义不能包含一切,初学者怎么能依靠一个声音马上得到开悟?这也是比较麻烦的。

比如说依靠一种声音“啪的”,可能有些根机好的人依靠“啪”字的声音而开悟。但是有些听到“啪的”,他就吓一跳,产生嗔恨心。

所以文殊菩萨建议,对初学者来讲,通过声音获得圆通的话,也不一定。

6、香尘不是圆通法门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

香尘是在和合当中才能了知——鼻根和外面的香,这两个因缘和合的时候才明白这是什么样的香味。如果离开了一个,那根本不可能得到。比如说鼻根没有的话,香尘也不可能有的;如果香尘没有的话,那也不可能有。所以需要一种和合因缘。

7、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它并不是恒常不变的,这种因缘聚合也是很难。如果你上卫生间,里面比较臭的味道,或者说你到卖花比较香的地方去,不管怎么样,它的因缘很难聚合。作为初学者,依靠它马上开悟的话也是很难,并不简单。所以也不建议初学者依靠它来获得圆通。

8、味尘不是圆通法门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

味道,舌头的对境它并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依靠舌根外面的味尘食物集聚在一起这两个因缘具足才产生的。

9、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舌根和外面的食物,产生的知觉并不是恒常有的,它不是一直存在的,所以怎么会是依靠舌根获得圆通呢?

对于初学者的话,文殊菩萨也不建议天天都是吃吃喝喝,这个而开悟的话有点难。

10、触尘不是圆通法门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

触尘的话,实际上也是依靠身根,还有外在的法,这两个接触,接触以后才能出现知觉,有了触觉。如果没有所触,没有身根也好,或者外面所触的法没有的话,那所谓的触也是不可能有的。

11、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这种因缘有时候是和合的,有时候是离开的,它的性质不是完全确定的。如果不是完全确定的话,依靠这种因缘而获得证悟也是比较难。

对初学者来讲,这种因缘和合也是比较难,也是不一定能得到。

12、法尘不是圆通法门

法称为内尘,

色声香味触,六根对境的这些法的影像慢慢隐没以后,在我们心里面出现一种影子,它成了我们意识的对境,这叫做法尘,它是一种内在的尘。法尘就是外五尘(色、声、香、味、触)落谢的影子,就叫法尘。

13、凭尘必有所,

这种内在的尘,要依靠外在的尘,它们两个有能所因缘。如果外在根尘没有的话,那内在的法尘难以安立如果有外尘的话,内尘可以有的。

这两个能尘和所尘如果经常有的话,很有可能开悟。你心里面,凡是外面五尘法的影子时时出现、外在五尘灭尽经常出现的话,很有可能让你开悟。

14、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这样的能所关系并不是普遍的涉及,这样的话,作为初学者怎么能依靠里面的法尘获得圆通?很难的。

摩诃迦叶尊者依靠法尘而开悟。因为领悟它是变坏性的,变坏性是空性,空性是最后泯灭。他是通过观内法生住灭的方式开悟的。但是我们先不一定知道外在的灭跟自己内在的法有关系,即使你知道这一点,当下开悟对初学者来讲,也不容易。

文殊菩萨在这里说,六尘的法,本来是很殊胜的——对于个别的圣者来讲是很殊胜的,但是对初学者,对阿难的话,不一定是好的选择。

听专家聊聊“六尘不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