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标签:
留赏插花 |
分类: 留赏插花 |
NO.1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丙三、所思维+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二、分别所了知=丁一、皈依(12-25,3品)+丁二、种姓(26-41,4品)+丁三、发心(42-49,5品)+丁四、修行
丁三、发心=戊一、发心之本体(43)+戊二、发心之分类(44-47)+戊三、发心之比喻(48)+戊四、赞叹发心之功德(49)
戊二、发心之分类=己一、地分位之分类(45)+己二、以根本等而分(46)+己三、以表示与法性所得而分(47)
49、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四、赞叹发心之功德。
舍极应发心,思他利得方,
大密见最真,弃乐趋寂灭。
具慧生胜心,即护无边罪,
增二恒善慈,乐喜苦亦喜。
利他尚不惜,身命受疲惫,
岂能以他害,趋入行恶业?
悟法皆如幻,生如入乐园,
或兴或衰时,悉无惑苦惧。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13-111
下面讲《经庄严论》是吧。
师念藏语传承。
(师念完藏语传承,弟子提醒)“发心没有念!”“什么?”“无上甚深……”
发心啊,刚才已经发了菩提心,已经念了好几遍了,应该发了,现在就不用再特意发吧?应该发了,前面我们念的七支供当中,有一个发菩提心;然后在上师瑜伽的前面,也有个发菩提心;在释尊仪轨前面,也有个发菩提心,已经有好几个发菩提心了。现在没有发的话,那就算了,对吧?所以,我现在特意没有念。(众笑)
戊四、赞叹发心之功德。
舍极应发心,思他利得方,
大密见最真,弃乐趋寂灭。
这里讲赞叹菩提心的功德、赞叹发心的功德。
“舍极应发心”,大乘发心应该有四大快乐,而如果是小乘发心,就远离了这四大快乐。我们下面讲的这四大安乐的心,大乘的发心人员会有的,而小乘行人是没有的。
小乘行人舍弃了大乘菩萨所发的心,他已经远离了这四大快乐。正因为他抛弃了这四大快乐,所以他会趋入寂灭。从间接意思来讲,作为大乘佛教徒,他已经舍弃了小乘这种不能快乐的恶劣的心,以这样的原因,他不会趋入寂灭。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讲,可以这样理解。
哪四种快乐呢?思维利他的一个快乐,得到方便的一个快乐,然后获得大密的一个快乐,见到最真的一个快乐。大乘佛教徒,具有这四种快乐。
第一种快乐“思他利”,声闻缘觉没有证悟法无我,也没有断证圆满的功德。没有断除二种障碍、圆满二种无我的原因是什么呀?因为他一心一意利益众生的利他心,极其微弱。以这样的原因,他不会获得利他的快乐。
而作为大乘佛子,他无私地、一心一意地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并且让他们获得圆满如来正等觉的果位,这样一来,他就具有利他而得来的这种快乐。
我经常讲,很多人不开心、不快乐、伤心、纠结是什么原因呢?是自私心导致的。如果我们完全是想利益无量众生的心态,一般来讲,世间很多自私和自我的痛苦,全部会烟消云散。
所以首先讲“思他利”,作为大乘菩萨来讲,是非常大的一种快乐,这是第一个。
第二种快乐“得方”,要获得利益众生的快乐,大乘有许许多多的方便方法,比如说六波罗蜜多。虽然从究竟意义上讲,佛果是一种智慧福德双运的出世间果位,非常高深。但是从暂时的世间来讲,布施、持戒等每一个波罗蜜多的环节,都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人格、净化人心、绿化人的心境外境,通过六波罗蜜多,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稻盛和夫是日本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企业家,他写了一本书,叫《活法》[注1]。他在书里面专门讲了六波罗蜜多。通过六波罗蜜多净化人心,这是他从企业和一般世间理念来讲的。他说:作为八九十岁的人,在进行整个人生经验汇集的时候,觉得佛教的六波罗蜜多,对他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般的声闻缘觉,没有这么多的方便方法,他得不到其中的这种快乐。而大乘有非常殊胜的一些方便方法,能够得到很多其中的快乐。
第三种快乐“大密”,大乘佛子可以抉择一切万法无生无灭、不常不断等等,他可以有大乘甚深见解当中的意趣和密意,比如说降伏众生等等。
像《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等经里面所讲的那样,非常甚深的密意,可以在大乘佛教当中体现。而声闻缘觉或者小乘当中,只有直接理解的意义,没办法了解更高的密意。这样的话,大乘就具有大密的特点,或者快乐,因为佛子对甚深的密意和甚深的道理完全通达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获得极大的快乐。
第四种快乐“见最真”,见到真正诸法的究竟实相,也就是说,大乘佛子已经见到了一切诸法本来都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证悟了二无我的空性。
“弃乐趋寂灭”,声闻缘觉没有这种智慧方面的境界,也没有菩提心方面的境界,以这样的原因,他们舍弃了快乐,直接趋入寂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