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专家聊聊“三细六粗”2
标签:
下马三观花 |
分类: 下马三观花 |
听专家聊聊“三细六粗”2
一、聊聊千年古译文言文:14、6、3一答忽生,三细六粗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二、听索先生聊聊:
第41场
13、接下来的话,按照三种细或者说是三种相:业相、转相、现相来讲。
14、觉非所明,因明立所。
第一个叫做业相:
本来我们的光明并不是通过后天的修行来明的,如果是后天的修行才明的话,它就变成了妄觉,成了所明的境界相。有了所明,必然有观待而立的能明,从而产生了能明、所明的关系。这个叫做业相。
15、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第二个叫做转相:
如果这个觉已经变成了所明,那这种明已经成了虚妄的假立,那你的这种能取也好,智慧也好,也已经变成了虚妄的产生。
前面只要有一种所的话,那就会有能,如果有能的话,那就是一种虚妄。能所都是观待的,观待的话都是虚妄的,这叫做转相,这也是第二个细相。
16、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第三个的话就叫现相:
无有同和异的状态当中,突然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世界也好,显相也好,种种现相。
现相的话,相当于是本基当中显现现基的时候,出现种种的相。本来它是这样无二无别的一个本体,但是本体当中突然显现各种差异。我们本基当中显现基,基当中显现众生的这种现象。
我们本体的这种法性,没有种种显相,好像我们密宗当中讲佛和众生没有分开的时候,相当于是一种无基的状态,不可言说的一种基,这种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一种现象。
本来是没有任何差异的本体当中,突然、忽然显现无明、显现各种因缘。本来像一个光明界一样的,就像我们《如意宝藏论》刚开始的时候,从本基当中这么显现,这个器情世界还没有分离的时候的状况一样的。
17、异彼所异,因异立同;
这个本基当中,突然显现各种各样的世界也好,种种显相。这样的显现再导致各种不同的显相,比如说我们本来是器情世界和有情世界,然后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当中,器世界也是有种显相,千姿百态,或者说是千差万别,或者各种形形色色的显相。然后众生界当中也是不同当中又产生不同的。
不同的法当中又产生不同的法,最后也建立了一种共同的。虽然这个法样样都是不同的,个体来讲是不同的,但是它后来也都成为相同的。
不同的话,一般这里说各种世界,观待的法不同的;同的话包括我们虚空,心性,这些都是相同的。
18、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这样的同和不同,又发生什么呢?最后这个世界又显现了不同的、没有一体的;也没有什么不同的、都相同了。在这个世界当中,因缘的不同显现各种各样的。显现各种各样的话,也是有共同的。
“无同”:每个众生包括他的根基、显相、或者说是他的爱好,这些都是不同的,众生都是有各种各样不同的。
“无异”:众生的心性如来藏,佛性,光明湛然,这些完全都是相同的。佛性是相同的,本性是相同的,光明是相同的,空性是相同的。
所以这个世界从“无同异”当中,“炽热成异”,然后一直,最后变成无同无异,我们众生本体的起源是这样显现的。
19、学过一点密法的人,对这个《楞严经》可能比较好解释。如果没有学密法的话,有些道理可能会不会产生一些怀疑?因为这些道理最根本的光明和空性,最根本的点在密法当中应该能找到。
20、这以上讲的是禅宗的三个细相:1业相、2转相、3现相。
下面的话讲六粗,六种粗的法:1智相、2相续相、3执取相、4计名字相、5起业相、6业系苦相,这个实际上也是相。
21、如是扰乱,
同和异之间的本性当中显现各种各样的世界万物的显相,世界万物的显现也同异。
《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一切起源的“道”指的是什么呢?密法当中讲这个叫做本基,这里讲的是无同无异的这个法界,在这些“道”中突然产生各种法,最后产生万物。古人所讲的有些道理,也有大同小异的地方。
22、相待生劳,
第一个相叫做智相:如是的本基当中显现各种不同的显相,这样的话,就开始不断的扰乱,然后出现智相。因为本来的智慧,它是一种常有的,但是因为各种显相不断发生的原因,最后对对境产生种种的分别念,然后在轮回当中开始疲劳,这个是第一个相。
23、劳久发尘,
第二个相叫做相续相;第三个相叫做执取相:
“劳久”是相续相,第二个相。“发尘”是执取相,第三个相。
在这样的轮回当中疲惫的时候,产生苦乐,不断的显现;因为产生分别念,就开始执着相,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显现。
24、自相浑浊,
第四个相叫做计名字相:
因为有了色、声、香、味、触、法的话,就开始对每个法有一种自相浑浊的取相,有一种分别的执着。因明当中讲把自相和总相混为一体,变成分别念。比如说柱子的自相,它真正用分别念去执着为实有的,这个叫做计名字相。
(语言、名字与实相、自相、总相、显现、遣余的关系,在因明《量理宝藏论》中,有广泛的论述)
25、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第五个相叫做起业相:
因为有了这些外面的相、疲劳、执着、烦恼,这样以后引起了什么呢?尘劳和烦恼,也就是说造各种各样的业,然后显现轮回当中种种的痛苦和烦恼,这个就称第五种粗相。
26、起为世界,静成虚空。
第六个是业系苦相:世俗当中显现出包罗万象的世界,有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如果把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归摄起来,那本体静然,跟虚空一样,无有任何的阻碍。
27、虚空为同,世界为异。
其实虚空就是同的,东南西北那里的虚空都是相同的,非洲的虚空和亚洲的虚空都是相同的。我们口里面的空和别人口里面的空,也可以说是相同的。只要是空间的话,这个空是相同的。
只要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众生世界的话,那世界肯定是不相同的。
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一样的,比如说两个人长的很像的,“为同”,但是你详细看的话,可能鼻子有大小,眼睛有大小,还是不相同的。所以“为异”。
28、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其实同也没有,异也没有——因为同和异是两个边的相,一个是相同的,也可以说比较寂静的状态;一个是不同的,比较动摇的状态。这两个本体上肯定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从中观来讲的话,应该全部都是远离四边八戏。那么这个就叫做真正的有为法,其实真有为的话也是无为法的本体。
只要我们产生一些相的话,就产生种种的法。如果没有相的话,这些法也不会产生的。这些种种显相其实是跟虚空是同异的,它的本体跟空性光明是无二无别的。一切法在如来藏的本体当中,实际上也是不离不合的。
29、“一念不觉生三细”,本来是明的,要加这一念的明就叫不明了,从而生三细,三细又生六粗,其实都是相,每一个相在《大乘起信论》中讲的比较多。
《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造,梁真谛三藏译: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30、马祖禅师说:“若心生故,一切法生”,如果心产生的话,一切法是生的。“若心无生,法无从生”,如果心没有产生的话,“法无从生”。“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
31、富楼那尊者也许可能现在懵着了,他不知道佛陀回答的是什么。但是如果你细细的去观察其中的意义的话,里面的这种道理直接或者是间接的方式来一一的回答了。
三、再听梦先生聊聊:
第35场中部
如来藏性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前头所讲的是空如来藏,现在佛跟富楼要说的是不空如来藏。
空如来藏是心真如门,把一切妄都归于真,它有个真实不变的体,前头所讲的真空绝相。
不空如来藏讲生灭门,从真起妄,显的如来藏性随缘之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