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专家聊聊“三细六粗”1
标签:
下马三观花 |
分类: 下马三观花 |
听专家聊聊“三细六粗”1
一、聊聊千年古译文言文:14、6、3一答忽生,三细六粗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二、听索先生聊聊:
第41场
1、《楞严经》是显宗经典当中讲密宗大圆满里面的有些甚深的道理,包括我们经常看到全知麦彭仁波切、全知无垢光尊者解释十七大续部的意义。
本基当中显现基现,当显现基现的时候,如果认识本来面目的话,像普贤王如来一样的,在本位当中获得觉悟;
如果没有认识的话,从本基当中显现迷惑的时候,这个叫做俱生无明,他对自己的本体没有认识;
显现去执着外境的话,这个叫做遍计无明;
这样一来在整个轮回当中流转,不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叫做同性无明。
在续部当中这样讲的,有了这三种无明以后,在轮回当中就接连不断的开始流转,这样的过程讲的比较清楚。本基和基现、轮回和涅槃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其实在续部当中有理论的方式宣说的,有窍诀的方式,也有直指的。
2、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你前面所说的那样,一切万法最后是清净本然的话,为什么突然产生外面的山河大地、里面的有情世界等等种种庄严、种种显相,是为什么呢?
3、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你难道不是经常听到佛陀在不同的经典里面讲这个本觉明妙或者说性觉妙明,这个道理不是经常听吗?
如来在不同大乘了义的经典当中经常宣说性觉妙明——本来我们最初原始的性觉妙明,或者说觉性光明。本觉明妙的话,在本来这样的本性上再次觉悟到这样的本性,叫做本觉明妙。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到底是什么样呢?佛陀没有说,先给他抛一个问题——你应该经常听到佛陀在不同经典当中讲这个道理吧。
4、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富楼那尊者说:世尊,确实是这样的,我是常常听到本觉妙明。
虽然富楼那尊者经常听到,但是听到的只是文字而已,他没有真正了悟到性觉妙明,或者说本觉明妙的这种道理。他还是没有了悟,只是字面上知道。从表面上看来确实他也是在世尊面前,经常听到所谓的觉性光明也好,本觉明妙也好。妙明和明妙的话,实际上就是心性了然的本觉——这个是经常听得到的。富楼那尊者已经承认:我是听到过,确实从词句上讲的话,佛陀的这些文字也是听到过。
我们也听到过,如密宗当中:觉醒光明,赤裸裸的觉性、本来清净、任运光明;显宗当中,现空无二的如来藏本来面目,或者说明明了了的本性,明心见性,当下开悟……,这些好听的词我们也是听过,听是经常听得到的,但具体自己有没有感悟、有没有觉悟,就很难说的。有些人确实可能,也许这辈子当中到底有没有开悟的机会,也不好说。
5、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你所说的这个明觉到底是什么样?你所谓的这种光明,本身是觉明的呢?还是本来是不觉明的,然后后来通过修行,听讲了光明的法以后才开始明觉?
这里所谓的明也好,暗也好,很多都是在名言上的,分别念上的。那么这些肯定不是最究竟的。一般的声闻行人的话,他是耽着在字面上,或者说是相上。所以最关键的问题:你所谓的明到底是有相还是没有相?
前面讲了,心本来是觉明的,这样的本觉周遍一切,或者本觉是清净本然等等,那你所说的这个明觉到底本来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通过这样问问题的方式开始指点。
你所谓的觉明,它的本性是明,才称为觉呢?这个明觉的话,你的心性永远都是无为法的方式,一直是光明的本性,所以叫做是觉呢?
还是本来是不明的,后来才明的?你这样的觉性本来不是光明的,后来通过后天的修行或者说是学习,这样以后,慢慢慢慢才开始明的?
6、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富楼那尊者说:如果这个以前不是明的,那这个名为“觉”,是没办法明的。
因为前面明的话,如果后面一直明,后面的修行就没什么用了。他认为先是应该是不明的,众生在迷惑当中,后来通过直指这样以后,已经觉者了。如果没有这样的话,那就无有所明。
这个明和不明的话,先没有明,然后就有明,有了明以后这个叫做“觉”。这样以后才是合理的,否则应该说不清楚的。
一般的小乘行人,都知道以前是无明的本体,后来通过学习,通过道谛灭了烦恼以后,现前灭谛,这个时候是真如谛,这个时候才是明。这样“无所明”才是合理的,这样认为的。
(感觉师意忽略了“不”字,成了“若此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这样才能“前面明的话,如果后面一直明,后面的修行就没什么用了”,因为已经全部明了了,所以后面就不可能再有“所明”的对境,也就是“则无所明”。)
7、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
如果没有所明的话,则不可能有明觉的。
刚开始没有明,然后通过修行以后才能明的话,这个是不合理的。本来它是不明的,本来不明的东西要让它明的话,就像我们的花色毯,怎么样洗都不可能变成白色的。如果本性当中本来都是没有光明,我们心的本体不是光明的话,那后面通过怎么样的修行也好,勤作也好,这样就不可能有明觉的。
8、有所非觉,无所非明。
如果有所明的话,那它不可能是觉性;如果它的本体是不明的,后面通过能所的修行,才能慢慢所明,这样的话,它的本体就不是觉性了,觉性的本体是不动摇的,不会从不明迁至明。
如果没有所明的话,那它的本性肯定不是明的了。比如说像灯泡,是后面造作的才明的,其实灯泡的本性不能说是明的;如果是本性具足的,像如意宝,日月这些的话,本来都是具足明的。
但是你们认为刚开始是不明的,后来才是明的,那它的本体是没有觉的,没有明的,那就不合理的。
9、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如果你说它的本体确实是没有光明,因为没有光明的缘故,它不可能有觉性,还不可能有湛然清净的明性,都不可能有的。
10、通过这样的方式,破掉对方说本来是不明的,后来才变成明的。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可能这样想的,我们这个心性的话,现在是无明的,后来通过开悟,马上就像开灯一样的见到本性。
这个在我们分别念面前是可以这样说的,但实际上本来我们心性都是光明的本性,只是重新认识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明和不明的。
不然的话,如果原来不明后来才明的话,那这个心性就变成了有为法,有为法不是常有的,但是真正的佛性和如来藏的本性,它是恒常不变的东西。
11、(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这段话如绕口令,依字面解释真是费劲,码码大意:明,取明了的意思,是光明意思的一分。
佛说:觉性是因为它本来是明了的而叫作觉性,还是它本来不是明了的而叫作觉性?
富楼那说: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如果它本来不是明了的而叫作觉性的话,那就没有明了的对境了,对任何对境都不能明了了。好比一个呆子不能明白事理,现在把他起名大聪明,那这个大聪明还是同呆子一样,不能明白事理。
富楼那的意思,应该是执著觉性具有明了的相,下面佛就针对他讲的“所明”进行了因明辩论,不管有没有“所明”,觉性都不存在、是无相的。
佛说: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按你所说没有明了的对境,对任何对境都不能明了的话,那肯定就没有觉性,呆呆的无明中当然没有觉性。
实际上,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如是有明了的对境的话,那就不是觉性。因为“有明了的对境”,这是所取,那与所取观待而立的是能取,能取肯定不是觉性,觉性是超越能所戏论的。
而如是没有明了的对境的话,那就也没有明了,因为明了与对境观待而立的,而没有明了,当然就没有觉性了,同样呆呆的无明中当然没有觉性。
所以不管有所明或无所明,觉性都不成立,觉性即没有明相也没有非明相,是无相无戏论的。
这条推理线路是破明觉有相,与师的不太一样,师的理路是破“本来是不明的,后来才变成明的。”梦先生的理路没看明白,好象是破头上加头,觉本来就是明,觉上加明或明上加觉,就是头上加头,第二个头就是妄。)
12、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真正的性觉必须是光明的,真正的众生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它是光明的,不需要造作的,不需要通过修行来明的。
本来是觉性必须是明的,但是你如果认为还要增加一种光明,这样的话,这不是真正的明觉,这个叫做虚妄的明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