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一年一读句(1-2)
(2022-10-22 10:06:30)
标签:
骑马四观花 |
分类: 骑马四观花 |
《入行论》一年一读句(1-2)
1-52、不见尽遣二障暗,菩提心宝之日轮,坠于愚痴黑暗中,睁常断眼诚可悲!
2-87、皈依:乃至菩提果,皈依诸佛陀,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
3-107、仇敌化虚无,诸亲亦烟灭,吾身必死亡,一切终归无。人生如梦幻,无论何事物,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复次于此生,亲仇半已逝,造罪苦果报,点滴候在前。
4-121、寿命不可靠:若思今不死,安逸此非理,吾生终归尽,死期必降临。谁赐我无惧?云何定脱苦?倘若必死亡,为何今安逸?
5-126、忏悔偈: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再三礼诸佛,忏除一切罪。
6-134、总回向: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
7-152、得菩戒偈: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8-176、暇满难得:纵似今无病,足食无损伤,然寿刹那欺,身犹须臾质。
9-182、是故世尊说,人身极难得,如海中盲龟,颈入轭木孔。
10-185、既得此闲暇,若我不修善,自欺莫胜此,亦无过此愚。若我已解此,因痴复怠惰,则于临终时,定生大忧苦。
11-193、非理损害:嗔贪等诸敌,无手也无足,非勇非精明,役我怎如奴?惑住我心中,任意伤害我,犹忍不嗔彼,非当应呵责。
12-201、将士为微利,赴战遭敌伤,战归炫身伤,犹如佩勋章。吾今为大利,修行勤精进,所生暂时苦,云何能害我?渔夫与屠户,农牧等凡俗,唯念己自身,求活维生计,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我今为众乐,云何不稍忍?
13-205、思已当尽力,圆满诸学处,若不遵医嘱,病患何能愈?
14-208、护心: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15-216、遣除怖畏: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实语者佛言:一切诸怖畏,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
16-217、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
17-221、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何须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
18-223、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
19-230、护正知正念: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20-234、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21-239、护持方式: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
22-243、正知之前行: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23-247、观察心之动态: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24-251、断除: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著。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
25-254、讲经开篇偈: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26-255、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27-256、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
28-257、行持应事: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29-266、行为寂静: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开门勿粗暴,常喜寂静行。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30-268、善行己事: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31-291、护持正知之法相: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法应恭谨行,徒说岂有益?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
32-296、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33-303、190、Q、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故当尽断除,嗔敌诸粮食,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生嗔恨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想做的事情遭到别人干扰,二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被强行逼迫去做。除了这两种情况以外,几乎没有别的可能。这两种情况很容易让我们生起嗔恨心,也是使嗔恨心增盛、强大的一种力量。如果嗔恨心强大起来,就会使自他善根毁坏怠尽,这样非常可惜。所以,我们应尽量了知其中的道理,进而调伏自心。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了,保持好心态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34-316、故应轻害苦,莫为诸苦毁。智者纵历苦,不乱心澄明。
35-324、所有众过失,种种诸罪恶,彼皆缘所生,全然非自力。
36-331、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知已不应嗔,如幻如化事。
37-333、故见怨或亲,非理妄加害,思此乃缘生,受之甘如饴。若苦由自取,而人皆厌苦,以是诸有情,皆当无苦楚。
38-353、于佛塔像法,诽诋损毁者,吾亦不应嗔,因佛远诸害。于害上师尊,及伤亲友者,思彼皆缘生,知已应止嗔。
39-358、情与无情二,俱害诸有情,云何唯嗔人?故我应忍害。
40-421、死亡速临故,及时应积资,届时方断懒,迟矣有何用?
41-424、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弃舍胜法喜,无边欢乐因,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勿怯积助缘,策励令自主,自他平等观,勤修自他换。
42-429、314、S、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
所有的旁生,包括蚊子、虻虫、蜜蜂、不净粪当中的蛆虫,这些在人世间是很下劣的旁生,它们将来遇到各方面的因缘再精进修道,也能得到无上菩提,咸证无上觉,全部都会得到无上菩提。
43-435、医皆以小苦,疗治令病除,为灭众苦故,当忍修行苦。凡常此疗法,良医皆不用,巧施缓药方,疗治众疴疾。
44-440、勤利生助缘,信解坚喜舍,畏苦思利益,能生希求力。故断彼违品,以欲坚喜舍,实行控制力,勤取增精进。
45-448、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信解本则为,恒思业因果。
46-476、身心俱疲时,暂舍为久继。事成应尽舍,续行余善故。
47-484、出现罪业则制止:复如蛇入怀,疾起速抖落,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每逢误犯过,皆当深自责,屡思吾今后,终不犯此过。
48-486、主宰自己:为令堪众善,应于行事前,忆教不放逸,振奋欢喜行。如絮极轻盈,随风任来去,身心若振奋,众善皆易成。
49-493、生起当断之心: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
50-513、向往静处之友伴:林中鸟兽树,不出刺耳音,伴彼心常乐,何时共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