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规则
(2018-03-15 19:54:08)
标签:
律诗平仄字节韵由来 |
分类: 诗词评论 |
律诗规则
律诗的规则很不好记忆,给想写诗的朋友带来不便。其实律诗的格律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来的诗友总结出来的,有的地方总结的很简练,有的地方不免失去了所以形成格律的初衷。以七律为例从源头理解格律尤显重要。
律诗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一.韵
韵是句子之间的关联,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入韵。关于「韵」,的诸多问题将在后面探讨。
□□ □□ □□①,□□ □□ □□〇。
□□ □□ □□②,□□ □□ □□〇。
□□ □□ □□②,□□ □□ □□〇。
□□ □□ □□②,□□ □□ □□〇。
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入韵。这一条是基础。第一句最后一字,可以不入或入韵①。每句最后一字,皆入韵②
〇基本条件,诗词有了韵律读起来昂扬顿挫,优美。
①的情况最为常见,即首句领韵。
②的情况包含①,全部八句都入韵,也叫通押诗。少见於律诗。
不押韵的句子与押韵的句子,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不同。
综上所述,押韵分三种情形。首句不押韵、押韵和通押韵。
根据第一句前后两字的平仄,可以分成平起平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仄收四种情形。实际上由于首句入韵为常见情形,在首句入韵与否及韵脚已经确定的情形下,「起收」已经无需再考虑了。
七律首句不入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峡,古韵为入声字,作仄声。)
七律首句入韵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三、五、七句子收于仄声。)
通押诗
松风阁——黄庭坚
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风鸣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
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夜雨鸣廊到晓悬,相看不归卧僧毡。
泉枯石燥复潺湲,山川光辉为我妍。野僧旱饥不能饘,晓见寒溪有炊烟。
东坡道人已沉泉,张侯何时到眼前。钓台惊涛可昼眠,怡亭看篆蛟龙缠。
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
二.字节
每一句分三节,前两节两个字,第三节三个字。这样就有了节奏感,也便于断句。
□□
第一第二节,节中两个字的平仄相同,一共两种情况,「平平」或「仄仄」。
第一句第一节为平声,就是所说的平起,如果是仄声就是所说的仄起,平起或仄起将对整首诗词都产生影响。通常汉语中两个字组成的词,重音在后面的字上。这是由阅读时自然而然形成的。读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那么这两个字必然比它前面或后面的词语紧密,既然这个词的后面间隔稍微大一些,那么后面一字就音重一些。随便朗诵一句诗,这个规律立即就会显现出来。
为了句子有起伏,节与皆之间韵律也有讲究,每一句中,第一节与第二节的平仄相反。因此这两节不是「平平」「仄仄」便是「仄仄」「平平」。
第三节的情形稍微复杂一些。原则一:三个字不能平仄全相同;即不可以出现「平平平」或「仄仄仄」的情形;原则二:不能转折两次,即不可以出现「平仄平」或「仄平仄」的情形。(后面有讲解。)
根据原则一和原则二,第三节只有四种情形,即①「平平仄」、②「平仄仄」、③「仄平平」、和④「仄仄平」。因此,如果本节第三个字是仄声(根据韵确定的平仄),那么只能是①②两种情形,如果第三个字是平声只能是③④两种情形。很好辨认。
现在只剩下第三节的第一、第二两个字了。这两个字的平仄,即与第三节最后一字的平仄相关,也第二节的平仄相关。如果两者平仄相同,那么第三节的第一、第二两个字本身平仄也相同,但是与第三字平仄相反。即「平平仄」或「仄仄平」。如果两者平仄相反,那么第三节的第一、第二两个字本身平仄也相反,前者从前、后者从后。即「平仄仄」或「仄平平」。(后面举例)
三.句法
根据上面原则,只要确定了首句不押韵、押韵和通押韵的情形,那么第一、第二两句中每个字的平仄都已经定位。
为了避免首联、颔联韵律重复,第三句第一节要与第一句第一节的平仄相反,而第四句第一节要与第三句第一节平仄相反。
第五至八句第一节分别与第一至四句第一节的平仄相同。
至此七言律诗的全部字的平仄都已经确定。
四.平仄表的形成
例一
已知:平声韵,首句入韵,平起,那么平仄图表中一些字的平仄如下:
平平 仄仄 □□平,仄仄 平平 □□平。
平平 仄仄 □□仄,仄仄 平平 □□平。
仄仄 平平 □□仄,平平 仄仄 □□平。
继续分析:第一句;第三句、第四句、第七句、第八句、□□前后两字平仄不同;
因此,前后两字平仄不同的空格,须填入平仄不同的两字,前者从前,后者从后。而其它空格须填入平仄相同的两字,但要与前后两字平仄不同。因此得到完整的平仄表
平平 仄仄 仄平平,仄仄 平平 仄仄平。
仄仄 平平 平仄仄,平平 仄仄 仄平平。
平平 仄仄 平平仄,仄仄 平平 仄仄平。
仄仄 平平 平仄仄,平平 仄仄 仄平平。
可以看出,一句之中除了首尾两字之外,没有单字的平仄音,这样就保证了韵律的稳定性,不会突发怪音。
例二
已知:仄声韵,首句入韵,平起,那么立即得到平仄图表如下:
平平 仄仄 □□仄,仄仄 平平 □□仄。
仄仄 平平 □□平,平平 仄仄 □□仄。
平平 仄仄 □□平,仄仄 平平 □□仄。
仄仄 平平 □□平,平平 仄仄 □□仄。
第二句、第五句、第六句、□□前后两字平仄不同;
平平 仄仄 平平仄,仄仄 平平 平仄仄。
仄仄 平平 仄仄平,平平 仄仄 平平仄。
平平 仄仄 仄平平,仄仄 平平 平仄仄。
仄仄 平平 仄仄平,平平 仄仄 平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