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2023-11-01 17:39:02)
当年英国私有化改革,至今仍是我国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在当年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英国私有化涉及了国内2/3的国企,其中近40家曾严重亏损的大国企扭亏为盈。原因何在?作为老牌的金融大国,英国在私有化之初,其国内金融市场机构投资者、诸如保险公司、信托基金等已较为发达。正是这些机构投资者成为国资收购的主要力量。这实质上也等于机构背后的普通民众在购买。这样一来,英国国民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群体。
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70年代末,英国持有股票的人不到10%,但到了90年代初,这个比例上升到了25%。小股东数量从300万猛增至1,000万以上,这在当时,几乎等于每5个英国人就有一名小股东。
后来的俄罗斯在私有化进程中虽也推动了公众持股,但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金融市场,并且,由于缺乏社会舆论监督和消息不对称因素,很多寡头和国内银行密谋合作,利用低成本资金用来对俄罗斯国民持有的私有化兑换券进行收购,庞大的国有资产最终落入少数寡头囊中。这使俄罗斯成为寡头经济,众多民众沦落成改革的“牺牲品”。
可以说,国企改革的前提:必须拥有利益制衡机制;强大的社会和舆论监督;拥有健全的资本市场和机构投资者;交易制度公开化、透明化;必要的再就业培训方案;繁荣的民营经济体作为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对失业人员起到分流吸纳作用);社会补偿机制完善。而以上这些均是当初俄罗斯和拉美国家、包括当前中国所缺失的。由于篇幅有限,小编不再继续着墨。此次国企混改,本质来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这既需要政府的智慧、也需要政府的魄力。尤其关键的是,更需要相对完善的配套环境加以扶持。这也是当下经济学界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