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操作程序与实践
(2023-08-24 15:47:22)(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企业领导班子需要认真研究三项制度改革的精神实质,对改革方案要反复研究,全方位的考虑企业效益和员工利益的平衡问题。需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组织统一思想的作用,从组织上确保了改革的顺利实施。为营造和谐稳定的改革氛围,企业应充分发挥各级党工组织的作用,以召开各层次员工座谈会、方案研讨会、下发征求意见稿等多种渠道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及建议,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在意见征求的过程中,同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向员工宣传解释改革的目的和内容,及时化解和疏导员工的疑惑情绪,引导广大员工转变观念,提高对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员工理解改革,积极参与改革,增强对企业内部改革的认同感。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员工竞聘上岗、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
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和管理人员竞聘机制。实行岗位管理。人事优化调整的首要前提便是理清各类劳动用工、明晰岗位。通过明确各类岗位的任职条件,确定劳动用工形式。分流安置人员。从岗位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待分流人员素质,科学评价人员与岗位的适应性,以岗选人,量才使用,对工作岗位进行调整的员工进行分流安置。实行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在人员分流安置完成后,公司根据部分管理岗位空缺情况,开展了管理人员公开竞聘工作。实行全面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无论是岗位调整、分流安置还是竞聘上岗,公司都利用司务公开栏和办公网络系统对任职要求、工作程序、时间安排和综合结果实行全面公开,接受社会和全体员工的监督,确保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
(三)深化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多种形式结合、灵活自主的用工制度
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在临时性岗位的用工要求更加严格。为了减轻企业负担,有效规避风险,企业可将辅助性、临时性岗位上的员工在合同到期后全部推荐给劳务中介公司录用,再由劳务公司根据公司不同需求分别采取不同的用工方式。对电工、驾驶员、厨师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用工,以派遣的形式到公司工作;对清洁、加水、门卫等后勤服务岗位用工,以外包的形式与公司签订劳务协议。企业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这种新的用人理念丰富了公司的劳动用工制度,不仅使公司用工形式更加灵活,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进一步理顺了企业内部劳动关系。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的分配制度
以岗位性质和岗位胜任度为基础,全面构建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体系。调整工资结构,由传统的占绝大部分比例的基本工资、比较较低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组成的薪资结构转向重心关注关键岗位、技术骨干和各类人才倾斜的岗位绩效工资结构。基本工资根据不同岗位,结合工龄、职称和技能、学历等因素确定;岗位工资根据工作岗位确定,充分体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原则;绩效工资根据企业总体经营业绩和不同岗位员工的工作业绩、能力综合评定。配套建立相应的福利制度,除工资,保险、公积金、医疗补贴、疗休养等福利性收入成为构成员工薪酬收入的一部分。同时为鼓励技术、能力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还可以制定各种业务专项奖励,各类评奖评优及其他形式的奖励等,进一步完善了员工收入分配机制,推动了员工激励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