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严查国企违规投资,违规投资病根在哪?
(2023-06-19 16:29:55)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国企经营规范化,违规经营投资现象屡禁不止,各种违规现象频出,是国有资产受到损害的根源所在。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早在2017年底前,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基本形成;在2020年底前,将全面建立覆盖各级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及国有企业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形成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有序的责任追究工作机制。
记者从国务院国资委获悉,为切实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国资委已下发通知持续深化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提出各中央企业要把“查大案、盯高发、治顽疾”作为做好责任追究工作的主攻方向。
根据国资委网站4月17日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的通知》,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进一步健全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反向查、正向建”作用。
同时,自治区国资委要求监管企业健全完善权威高效责任追责体系,把“查大案、盯高发、治顽疾”作为做好责任追究工作的主攻方向,强化对企业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部门和岗位的监督;严查贸易业务、股权投资、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对外担保、金融业务等领域违规问题,依法依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融资性贸易和“空转”“走单”等虚假贸易业务问题,实行“零容忍”。
“违规投资的主要原因是逐利和监管中问责不够及时、有力。”严学锋对本报记者表示。逐利方面,一些企业想通过违规投资获取更好的回报。
严学锋举例称,前些年房地产行业火热,一些国企违规投资房地产以获利。辩证来看,违规肯定是错的;一方面,一些国企的底子薄、发展质量差、所在行业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客观上他们需要突破现有被国资监管结构(以及集团公司)划定的主业、相关的投资规定,去谋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获利方为股东、管理者和员工。一些国企经营质量不佳、薪酬水平不高,违规投资带来的利益可能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收入,也可能因业绩上升而有利于管理者受到表彰、提升、有更大成就感。
但值得注意的是,违规投资、低效无效投资中存在的贪腐、利益输送等风险,不乏通过违规投资向民企利益输送的案例。
“违规投资、盲目投资出现亏损,是大概率事件。因为这种投资是非理性投资,存在较大投资风险,特别是缺乏竞争力,且往往是投机性的、行为短期化。”严学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