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质化竞争,到“1+12”
(2023-06-08 11:11:35)无论是沁阳发电分公司的“改革才能活命”,还是中国化学工程主动寻求的发展突破,其核心关键点均为“企业主动的自我革命”。
坐落于东北地区的本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钢”),其改革的推动力除了企业自身的“国企病”之外,还有整个钢铁产业所面临的重组整合大趋势。
本钢董事长杨维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辽宁地区曾经的两大钢铁巨头,鞍钢集团与本钢不仅处在同一地域,其所属矿山亦处在同一矿脉,这就造成了两家企业的产品品类相近,销售市场大致相同。
杨维介绍说,就拿同一种产品来说,以前两家企业在辽宁地区的销售价格要明显低于华中、华南地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辽宁本土的这两大钢企在自己的地盘上打起了价格战。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两家企业的竞争力和行业秩序。
基于这样长期的同质化竞争,以及同大多数老牌国企一样所存在的机构臃肿、冗员多、效率低等“国企病”,再加上2010年以来迟迟难以消化重组北钢所带来的沉重包袱,本钢也终于不可避免地走到企业经营发展的“生死路口”。此外,受国内钢铁产业重组整合大趋势影响,“鞍本重组+改革”也就成为本钢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1年8月20日,鞍钢重组本钢大会在辽宁鞍山召开,辽宁省国资委将其所持有的本钢51%股权无偿划转给鞍钢,本钢正式成为鞍钢控股子公司。2021年10月15日,鞍钢集团本钢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至此之后,鞍本重组与改革上演了一场从规模体量到质量效益全面提升的生动实践。
“从制定方案到实质整合,仅用56天便顺畅对接,实现了管理制度和资产重组的全面改革;仅用时一年多,两家企业就全面完成了590项整合融合任务;又用了仅一年时间精耕细作,成功实现了‘1+1>2’的效果。”据本钢管理创新部总经理刘慧玉介绍,2021年,本钢抓住重组整合和市场向好的重大机遇,顶住大幅限产、限电的双重压力,借助一系列改革举措一举扭转了此前持续被动的困难局面,实现营业收入907.89亿元,同比增长47.29%;实现利润创十年来历史最好水平;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777.83亿元,利润总额达10.29亿元。
对鞍钢集团来说,鞍本重组后,两家企业把原来无序竞争的“相互对垒”,变为协同发力的“相互补台”,很好地实现了协同效应。
鞍钢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聂振勇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鞍钢本钢重组仅一年,其协同效益就达到26.17亿元。而这么大规模的红利不是从鞍钢集团流向本钢,也不是从本钢流向鞍钢集团,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实现的新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