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国资”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城市国资在其中大有可为
(2022-09-02 10:53:19)上海国资院院长罗新宇在论坛致辞中表示,长三角区域是我国国资国企改革较早、探索先行的地区,在国企发展、改革创新、国资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截至2021年底,三省一市国有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61.9万亿元、9.4万亿元和0.8万亿元,占全国地方国资国企的33.3%、27.7%和45.5%。
罗新宇认为,更好发挥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国资国企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特别是面对本轮疫情的不利影响和复杂的市场形势,长三角国资国企积极应对,担当作为,抢抓机遇,提质增效,在完成稳增长任务、深化改革攻坚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主动发力,发挥了发展主力军和改革创新先行者的作用。
这其中,城市国资因其特殊功能定位或有更大发挥空间。
我国国资体系实行分级而治,既有中央、省属出资,也有地市、区县出资,甚至还有少量街镇出资。所谓城市国资,即由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及以下地方国资监管机构出资的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相较于中央国资、省属国资,城市国资在功能定位、质量效益、管理体制与改革重点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上海国资院科研咨询中心副主任李郡对此解释道,对比中央国资和省属国资的强垄断性及企业属性,城市国资的功能属性正在变强,主要围绕地方战略在区域内布局。现阶段,城市国资战略定位可被归纳为“资金平台、建设先锋、产业引擎、惠民抓手”。从改革方向看,中央和省属国企主要聚焦市场化改革,核心是提升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实力。而城市国资则处在由平台化向市场化、由平台化向企业化转型的重要阶段。
从定位角度看,城市国资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匹配度相对更高。李郡分享了上海国资院对城市国资改革发展新趋势的八大判断:
一是布局新赛道。围绕城市国资“建—产—服” 产业链条,着力规避过去投而不建、投而不管和投而不运现状,开展三大攻坚战役。首先是聚焦新政策;其次是聚焦投引领;最后是聚焦补短板。
二是培育新动能。未来十年,产业发展必定是地方政府更为关注的重点,一批诸如两类公司、产业集团、科创集团、数字集团、人才集团等应运而生,企业定位由开发建设商向产业组织商、产业投资商等方向转变。
三是拓展新空间,聚焦三大市场突围。区域市场方面,推动市区、市县的区域国资一体化合作与联动发展;产权市场方面,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在新兴业务领域,着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资本市场方面,由债权向股权转变,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工具。
四是创新模式,聚焦存量资产的处置盘活与增量产业的投资布局方面,着力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五是改革新治理,按照最新《公司法(修订草案)》传递的趋势,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主要是进一步厘清明确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的“责、权、利”。
六是引入新机制,改革三项制度,从劳动、人事和分配三个方面,从铁饭碗向合同制、铁交椅向职业人、铁工资向活薪酬三个方面,推动三能改革落地。
七是重塑新监管,从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监管助手和监管力量四个方面,做好新时期国资监管体制。
八是夯实新党建,围绕“把、管、促”这一条主线,制定好党组织决定与前置研究两张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