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专并进,加快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持续优化监管方式
(2022-03-23 10:22:32)
国资监管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始以来,各地国资委积极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聚焦管资本提升监管效能,在“广”与“专”方面实现了新的提升,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发挥好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了更加强大的体制保障。安徽省国资委印发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改革实施方案,将59户相关企业资产划入安徽省国控集团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比例达到99.8%。浙江省国资委出台构建全省国资监管大格局指导意见,深化省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授放权管理,基本完成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当前,各地国资委推动集中统一监管平均比例已达98.2%,集中统一监管后企业的深化改革、专业化整合、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天津市国资委针对区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度滞后的问题,召开了3次专题推动会,分市内六区、环城四区、远郊各区三个层面,建立直通直连机制,对改革任务落实不到位的进行约谈,促进了改革任务落地见效。截至2021年11月底,区属国企改革整体完成进度达到82.1%,环比提高11.2个百分点。扩大监管范围、加强向下穿透的同时,国务院国资委和各省级国资委监督方式持续优化,监管效能有效增强。目前,权责清单制定和分类授权放权工作全面完成,全国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建设加快推进,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追究相衔接的出资人监督闭环逐步完善。深圳市国资委构建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差异化、智慧化监管体系,创新构建党委领导、纪委统筹,纪检监察、监事会、财务总监、内审、内控、风控协同联动的“六位一体”大监督体系。不断健全“六平台一中心”智慧监管平台,阳光采购平台资金节约率15.2%,阳光租赁平台竞价增值20.6亿元,让有效监督、有效益的监督成为深圳国资鲜明特征。安徽省国资委大力推进在线监管系统建设,完成“8个新建+7个改造”建设任务,初步实现监管情况可视化、经营数据可追踪。重庆市国资委将企业监督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纳入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出台《市国资委国资监管责任约谈工作规则》等制度,推动市属国企、区县国资监管机构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工程招投标、物资采购、企业并购等专项治理,发现问题280个、追责问责123人。同时,中央企业内部协同高效的“大监督”模式加快建立。中国五矿坚持“授权不授责、授权必监督”,持续强化“大监督”体系运行,形成出资人监督、业务监督、专责监督有序衔接的协同体系。建立授权行权评估机制,根据行权效果实施动态管理,对接不住、用不好、存隐患的,及时调整、收回授权。中国铁建立足“一盘棋”思想,健全权力约束机制,推动以法律管控为主的风险管控体系和以审计为主的监督评价追责体系有效结合,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大风控”“大监督”体系,形成人人自我监督、岗位牵制监督、领导带头监督、职能部门全面监督、专职部门重点监督的新格局。中国国新加强财务、法律风控等关键职能条线的垂直管控,实行总会计师委派制,规章制度、经济合同和重要决策三项法律审核100%全覆盖。“这一系列重大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翁杰明表示。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收官之年,要在党的二十大前基本完成三年行动各项任务,2022年年底前完成扫尾工作,实现全面胜利收官,向党中央、国务院交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