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事业单位改革:“瘦身”易,“健身”难?
(2024-08-15 11:20:04)2024年4月9日,河南省委编办的《扎实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 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经公布后引发热议。
此次改革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在省直单位层面,除学校医院外,按照“531”比例进行精简(即事业机构按不低于50%精简,事业编制按不低于30%精简,其中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精简比例不低于10%),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
市县层面,参照省直做法,按照“421”比例进行精简。改革后收回的事业编制和机构限额,由市、县本级统筹使用,鼓励“减上补下、减县补乡”。其中,将精简收回的机构编制资源向高质量发展、重点民生领域和基层一线倾斜。
值得注意的是,在精简机构编制规模的同时,河南省委编办在文章中强调,要坚持“瘦身”和“健身”相结合。但这并非易事。
除河南外,各个地方省份改革也如火如荼地推进,“铁饭碗”是否不再铁了?部分改革举措是否有“一刀切”之嫌?在大“瘦身”的前提下,未来又该如何走好“健身”这关键一步?一些观察人士表示,河南事业单位改革的方案设计与预期具有样本意义,值得期待。
事业单位因何“瘦身”?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已持续多年。
国务院在1998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2号公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提出,“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我国事业单位具有服务性、公益性、知识密集性的特征。此外,中国的事业单位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直接承担政府行政职能,服务于政府的事业单位;公共事业发展和社会公益服务的部门;具有营利目的,实际己经是走向市场的企业等几种类型。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978年至1987年的初步探索阶段,到1987年至1992年改革拓宽范围阶段,再到1992年至2002年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管理体制阶段,以及2002年至今的全面推进阶段。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政策以来,各省省、市级地方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在稳步进行。“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继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后中国面临的又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国家发改委有关同志曾表示。
早在2020年4月,中央印发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江西、山东、河北、湖南、江苏、河南9个省份被选为试点。其中,黑龙江、内蒙古、江西、山东等省份被列入全域试点省份。2021年10月,黑龙江精简事业单位2735个,收回事业编制8.3万之多。截止2021年5月,山西省事业单位机构从1205个精简为370个,精简比例达69%,编制从6.7万名减至2.7万名,精简59%。
2021年11月30日,河南省委召开会议对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进行动员部署。提出“重塑性改革、结构性优化、功能性再造”,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激发事业单位活力。同年12月28日,在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的“奋进新征程
中原更出彩”系列第九场新闻发布会上,省委编办副主任刘春阳就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为什么改”的问题上曾明确指出,事业单位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组织,是各级党政机关有效履职的重要支撑。
刘春阳表示,近年来,河南省先后完成了行政类、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承担公益服务的格局基本形成。“但从实际情况看,全省事业单位布局结构不合理、定位不准、职责不清、效率不高这些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尤其是不少事业单位的‘事’已经不适应现代化河南建设的‘业’。”他说。
刘春阳指出,为实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两个确保”奋斗目标,迫切需要从里到外来一次重塑性改革、结构性优化和功能性再造,让事业单位、事业人员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公益事业平衡充分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河南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刘春阳还介绍,此次河南省事业单位改革优先选择6个省直部门以及省直后勤服务机构开展改革试点。按照“三步走”的思路,对省直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摸底调研,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题论证,科学制定改革总体意见,为改革全面铺开打好坚实基础。同时严格按图施工,按时间表推进。
河南省为何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军亮等人于2023年9月15日在《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发表的《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表示,首先,通过事业单位的改革促进了政府部门功能的根本性改革。
他们指出,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由于全部的社会部门均属于地方政府部门,因而产生了长期难以克服的问题,如组织臃肿、管理效能降低等。后期的政府部门国企体制改革,虽然已经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但政府部门的职能范围仍然不清晰。
“然而,这次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把社会机构公益性工作的职责从政府部门中剥离,进行了政务分离,无疑将使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企等三个类别的社会机构各就其位,将政府部门职责聚焦于宏观调控、市场调节、企业、社区服务等领域,从而建立了政府部门工作的全新面貌,并逐渐完成了政府部门职责的全面转换。”
王军亮等人称,通过事业单位的改革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政事不分开,使事业单位在许多方面都对政府部门有了依赖性,但同时缺乏了自主发展的愿望与力量。进行事业单位的财务改革,能够将事业单位财务推向市场,并接受市场经济选优淘劣原则的选择,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的竞争意识以及竞争力,进而带来更大的效益。
“事业单位的改革更有利于产生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企业领导人。以往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总是捧惯“铁饭碗”,重权力,轻能力;重传承,轻革新;重管理,轻责任,严重限制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王军亮等人表示。
他们进一步指出,而此次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机制变革,将管理者转身为一名职务管理人员,使其贡献和薪酬与收入直接相关,能够极大地提高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管理才能,进而产生更具有职业性的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更好地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的发展。
图片如何走好“健身”之路?
《河南商报》此前报道,2022年5月底,河南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基本完成,重塑性改革开始进入“深水区”:2022年年底前,市级事业单位改革要完成;2023年上半年,县级事业单位改革完成。河南省发展战略与产业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高亚宾向《河南商报》表示,此次重塑性改革力度非常大,其重点是,人员结构的优化和职能功能的再造。
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以来,洛阳市市直改革2022年底已全面完成,县区改革于2023
年3月底全面结束。商丘市对规模过小、编制在7名以下的87个市直事业单位均不再保留。通过改革,市直事业机构共精简150个,精简比例47%;事业编制精简1612名,精简比例23%。县(市、区)事业机构总体精简46.3%,事业编制总体精简22.4%,其中财政拨款事业编制总体精简12.5%。南阳市市直事业单位机构减少40%以上,编制减少20%以上,截至2022年12月中旬,市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收官。
据人民日报2022年4月1日报道,“减县补乡”改革落地以来,河南全省156个县(市、区)向乡镇(街道)共下沉编制33699名,平均每个乡镇(街道)增加编制15名左右。
然而,此次河南省事业单位改革仍存在部分问题。王军亮等人在上述文章中指出,一方面,传统的政事一体化管理模式导致事业单位出现行政化、机制固定化以及官僚化等问题,事业单位管理的体制改革不到位;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机制尚需完善,事业单位的人事、编制、社会保险、薪酬等制度仍不够健全。
“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功能定位仍需明晰。比如,公益一类单位的延展或者增量业务是否合法,公益二类单位与一类单位、企业化转制度单位的管理界限等,都需要有明确的限定。”上述文章表示。
界面新闻注意到,据南阳市人民政府督察局微信公众号2023年2月17日披露的《中共南阳市委督察委员会文件》显示,“2022年12月27日,省委编办关于全省市县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进展情况通报中,对南阳改革工作进行充分肯定。明确南阳在全省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中进展较快,改革任务总体完成,位列各省辖市第一。”
4月17日,界面新闻联系到了河南南阳市方城县编委办,一工作人员称,他是2023年9月知道河南事业单位进行重塑性改革,但目前省市文件并未下达,县级层面还未执行有关改革事项。“等省市文件下达后,县一级会根据指示去做。”
此外,他还提及,改革牵扯在职人员的“饭碗”问题,如果人员没有政治性错误,一般不会主动去动他们的“饭碗”。但目前出现的现状是随着机构合并,一个机构里面的领导人数就会占很多,岗位设置存在一些困难。他还称,教师岗目前仍有缺编的情况,但未来会增加招聘,尤其是在一些乡村或者偏远地区。
河南南阳社旗县赵河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管理人员告诉界面新闻,该文化服务中心每年都会有招聘名额,编制统归于县政府二级办公室街道办事处管理,去年共有3个招录名额。
她也提到,身边能看到一些事业单位部门岗位被撤销合并,并且县多乡少,乡镇受影响较小,“说了很多年了,只执行了一部分,但也有变化,乡镇的编制增加了。”她表示,个别事业单位已经下沉到乡镇。
该管理人员对此次河南进行事业单位改革表示支持,“乡镇过去大部分人没有编制,属于自收自支,劳务派遣,现在下沉到乡镇以后,他们可能就会有事业编了。”
但也有某些乡镇机构改革后编制减少了。河南南阳大冯营镇文化服务中心管理人员就告诉界面新闻,该服务中心已于2022年撤销合并到到公共服务办公室,目前乡镇工作人员大多属于混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