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略思维需要哪几项基本修炼?

(2023-11-02 15:22:15)

战略思维的基本修炼方式很多,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不可能分享十条八条,就来挑两条最重要的来给大家分享。


首先要说的,是一个谁都不想听,听了就想回避,“别讲这个,我做不到,我不喜欢”的办法。但其实这是最根本,是所有战略的大前提。那就是底层系统修炼。


底层系统修炼


打个比方,我们使用的手机、电脑,除了酷炫的设计和便捷的功能之外,底层操作系统也非常关键,表面设计再光鲜、再漂亮、再时尚,都是表面,最核心的就是底层操作系统,人也是一样。


底层系统决定了你的认知水平、思维逻辑和思想深度,也决定了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要是连独立思考能力都没有的话,就别谈什么战略思维。


没有强大的底层系统,读万卷书也只是个书橱,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底层系统有不同的名字,中国古人称呼其为“道”,西方则称之为基本规律,巴菲特的合伙人及导师查理-芒格有种说法叫做“普世智慧”,说的也是这个东西。


底层系统本质不是知识,而是哲学和方法论,哲学和方法论解决的就是如何认识问题、把握规律,也叫元认知。这是所有人建立战略思维的根基和出发点。


比如说王老师的底层系统是“马克思+毛泽东+王阳明”,人人都有自己的底层系统,区别就在于强不强大、缜不缜密、高不高级,一个人底层系统的构成和时代背景也有关系。


如何建立强大的底层系统?我分享两个方面的经验:啃经典和刻意练习


· 啃经典


经典是要反复啃的,而不是随便浏览、翻一翻的内容,要下苦功夫,去吃透和真正消化经典。


现在的人不愿意啃经典,更愿意读网文、吃快餐,在朋友圈去看一些很短的文章。公允地说,朋友圈的东西不能说都是垃圾,但是难免有一些逻辑上的问题或者娱乐化、鸡汤化的内容,用一惊一乍的方式来吸引人的眼球,就这种低效率的阅读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知识焦虑的时代,很多人都感到饥渴,觉得自己知识不足,在这样的动力下去学习,买各种网课。其实就是别人把经典嚼碎了喂给你,不是说这个东西不能吃,但是要想真正磨炼思维的话,还是要亲身接触经典,不能在知识焦虑驱下盲目追求数量。


假装在学习,实则陷入低水平勤奋陷阱,效率非常低,收益非常差。通过这样给自己一种满足感,造成了成长的假象,其实都是自欺欺人。


不得不说时代给我们的冲击确实是太大了,现在连愿意在朋友圈看文章都变成了少数派,更不用说打游戏、刷抖音、穷应酬等娱乐至死的潮流。沉得下心的人越来越少,哪里还说板凳要坐十年冷,一年都不愿意坐。


逃避时代不解决问题,我的办法就是设定一个时间段,远离手机等一切社交工具,我早上起床后的一个小时内坚决不看手机,就是严肃阅读时间,去读那些平时读起来感觉很累、啃起来非常吃力、甚至是不愿意读的东西。



读经典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要怕慢,坚持才能出效果,认真地啃,慢慢地啃。


曾国藩有句话叫做“结硬寨,打呆仗”,能够成大器的人都有这个特点,用静气去涵养大气。通过啃经典就能看出一个人能不能成大器。


对于不同个体而言,没有标准化的经典,但不管是哪个学科的经典,社会学、经济学、历史等等,都有着共同的指向,就是背后的方法论和哲学。


当一本书越读越薄,薄到最后的时候,就剩下哲学和方法论了,读出这些核心再去读的时候,就越读越厚了,这也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当中的秘密。


· 刻意练习


培养强大底层系统的第二个方法是刻意练习。这个词儿最近挺火的,不管是西方的“一万小时定律”,还是孔老夫子的“学而时习之”,说得意思差不多。


我认为,学和习要拆开来看,习就是应用,光学不习就是书橱、知道分子。有一些人喜欢大量阅读,其实就是学,没有习。理论上“习”的时间应该比“学”还要多才对,三分学,七分习,但事实上我们更多是九分学、一分习,这样的收获非常有限。


如何习?人各有异,有人选择写作,写作是深度思考的过程。我们不一定要写书,写短评、读后感、日记都可以,哪怕是在朋友圈看了篇好文章,写个推荐语也行。但一定要是自己的思考得来的,不能东抄西抄。


有的人的朋友圈非常可笑,或者复制文章里的一段话;或者是看到其他人朋友圈写的挺精彩,直接抄过来,就是典型的懒人,文章的一二三都整理不出来,平时说话也够呛。


有人对文字没有感觉,选择当老师去讲也很好。以教为学,通过好为人师的过程,倒逼自己弄明白。我发现培训的时候,听课的人收获最小,但是如果让他来讲,那他要把问题搞深搞透,这样反而收获大。


有的人是直接用于工作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加深感悟,这也是好办法。


总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但是一定注意练习要持之以恒,否则就像弹吉他,不练音阶、不练指法、不练基本功直接就想弹曲子。


我们看到很多人朋友圈里今天晒读书,明天晒读书,甚至朋友圈里的照片都是读书,一会儿黄色的笔、一会儿红色的笔,一会儿画条条画道道,一会儿标注,把书画得乱七八糟,每天表现的自己多爱学习,可是实际接触这个人,感觉水平也就那么回事儿,多少年下来也没长进,这就是陷入了光学不习的低水平勤奋陷阱。


视野与格局修炼


另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视野与格局修炼。如果说底层思维决定了你的深度,那么视野与格局就决定了你的广度。


在这里有三个建议:建立360度全方位的视角、深刻把握人性、结交高手


· 建立360度全方位的视角


战略思维不是专家思维,不是工具思维,越是以专家自居,自称营销专家、管理专家、金融专家的人,离战略越远。可能他在单项上的水平特别高,但战略必须跨专业、跨学科、跨门派。战略是综合性的,而不是专业性的。


简单来说,战略是桌面、专业是桌腿,桌腿很重要,它要支撑整个桌面,但必须靠桌面来打通和承载。不能只关注某个专业(管理、营销等)领域,我们智纲智库做的项目都是以经济领域为主,但也不是只盯着经济,要跳出来,关注政治、文化(历史、宗教)、社会、科技等,建立360度全方位的视角。


经济之外,我们首先必须懂政治。有很多人不喜欢政治,一提到就觉得很官僚、很黑暗如何如何,很多文青、愤青对政治很排斥,只要是当权者就反对,不管古今中外概莫如此,自居自由人士,这种人这辈子可能跟战略思维无缘了,因为不关心政治不可能建立战略思维。


政治不光是国内政治,还包括国际政治。全球化时代下,孤立不复存在,地缘政治互相紧密关联。我们曾经接触过美国研究“十九大”的研究院,该场景令我们非常吃惊,他们研究的深度和细致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比很多中国人都认真。



其次必须吃透文化,包括历史文化的积淀、文化DNA传承、一方水土一方人等等,历史、艺术、宗教、哲学都涵盖在里面。王老师有很强的文化人属性,他对于奇闻异事、历史掌故、诗词歌赋等很感兴趣,也喜欢通过美食、风俗等了解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故事,吃透文化领域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很有好处。


第三必须要懂社会,懂江湖,就是了解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方,不同诉求等,在此基础上考虑解决的方法。假如我们公司要做一个特色小镇项目,那这里面就要考虑诸多问题,比如农民问题、社会问题,如何把握利益平衡等,懂社会就是要兼顾各方的诉求,然后找到调和的方法。


· 深刻把握人性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人性的深刻把握是很有意思的,也非常有用。因为人性中有些东西是永恒的,这与是否是“50后”、“90后”、“00后”无关,某些规律不是按照代际来划分的。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阳光下没有新鲜事,我们读老子、孔子、王阳明、资治通鉴等,其实就是通过历史认识人性,认识规律。


· 结交高手


多跟比你层次高的人混,珍惜你能结交到的高人。


有很多人喜欢和平行的人混,大学生和同学混,进入职场了和新人混,到了中层和同事混,一起喝小酒,骂上司,看到比自己大二三十岁的人,就敬而远之,觉得没共同语言,这种人很多。


真正有智慧的人会放下成见和心结,尽可能结交比自己层次高的人。因为层次越高,圈子越小,质量越精,劝大家少混低层次的圈子,少进行无意义的社交,到处应酬、赶场,简直就是在慢性自杀。



如果真的想提升自己,就要拿出大量的精力,去深层次的结交一些高人,甚至让你们成为同路人。高人可以是现实中的朋友,也可以是神交,我们见了很多这样的客户,十多年都没见过王志纲老师,没接触智纲智库,但可以说是神交已久,智纲智库很愿意做各位的战略同路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