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摄生三愿与三辈九品之义理阐释

标签:
文化 |
分类: 历史文化 |
前言:本文是《净土宗他自二力念佛法门》的续篇,由于当初受论文字数限制,很多细节没有展开阐述,增加了文章理解的难度,故写此文,以飨读者。
在净土三经中,《无量寿经》通行本为康僧铠译本,经中的摄生三愿和三辈往生,以及《观无量寿经》的九品往生,都涉及到往生的具体要求和标准,是净土宗修学最为核心的思想。本文将予以详细解析。
通过表中经文,尤其是下划线部分的对比,可以清晰的看出,十九愿对应上辈,二十愿对应中辈,十八愿对应下辈。
这里有个盲点需要指出,上辈往生中的“舍家弃欲而作沙门”,上千年来都被解释为出家现比丘(尼)相,这就大大打击了在家人的积极性,其实“舍家”,不应该狭义认为是出家庭的家,而应广义理解为:出烦恼的家,出三界的家,是心在佛门,而不一定要身披袈裟,在家人一样可以上辈往生。
可以看出,在菩提流志和马克思•缪勒的译本中,均未出现“出家”的含义,笔者对照了梵文原本,亦没有发现有关出家的词句,这也证实了笔者的解释,上辈往生并不仅限于出家人。
语言翻译是一项综合性要求很高的工作,特别是梵语与汉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语言要素差异,要达到翻译的“信达雅”,确实不容易。
从综合标准来看,康僧铠译本确实更胜一筹,所以历代高僧大德多以此本为准,但涉及到往生的具体条件时,笔者认为译文的准确性应是首要因素,而在准确性方面,菩提流志的译本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菩提流志于公元706年奉诏译编《大宝积经》,该经共49会,各会可独立成篇,类似丛书体裁。译编采取灵活的方法,古人曾经翻译过的经文,如果认为译文质量较好,便直接收入,不再重译;如果认为译文质量存在问题,则予以补译修订或重译;古人未译过的经文予以新译。而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与菩提流志译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是出自同一梵文本,从上述译编方法可以明显得知,菩提流志对康僧铠译本并不满意,所以才重译。
要说明的是,菩提流志译经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史料记载,开译当日,中宗皇帝亲临大内佛光殿法筵,亲自笔受经旨,文武百官侍坐,妃后同观;此后睿宗登基,亦曾至法筵亲自笔受;译场里配备的中印僧俗助手,都是当时的精英人才;宰相陆象先、魏知古担任监译,睿宗御制的序文标于经首;由此可见朝廷的重视与支持,译经质量得到了充分保证。
因此建议净业行人在研读康僧铠《无量寿经》的基础上,对照菩提流志《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相信会有助于理解经文。
第十九愿摄受自力修行者,在摄生三愿中难度最大,但成效最高,肯定是上品往生,而且多为上品上生,在“信愿行”三资粮中,偏重于愿。愿文里的修诸功德,指的是修行菩萨六度万行功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第二十愿摄受自他二力修行者,在“信愿行”三资粮中,偏重于行。往生品位从上品中生到中品下生。愿文的植诸德本,指的是《观无量寿经》中开示的净业三福。
第十八愿摄受他力修行者,在“信愿行”三资粮中,偏重于信。往生品位从上品下生到下品下生。
三点说明:一是所谓的“自力、他力和自他二力”都是建立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他力的基础上的,是相对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的自力和他力。
二是发菩提心是上品往生的要求,而不是往生的必要条件。中品和下品往生,不需要发菩提心。按照净土法门的标准,信愿心可以蕴含菩提心,如果你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目的求生净土,这种信愿心就蕴含菩提心;如果你仅以个人了生脱死为目的求生净土,那信愿心是不蕴含菩提心的。
依十九愿修行,必需要发菩提心,所以肯定是上品生,依据你的修行而品位再有所区分,多为上品上生。
日本净土真宗(本愿法门)是现代净土宗修学绕不开的一个话题,笔者依据其创始人亲鸾《教行信证》等著作,将其教判列简表如下。
中国净土宗的摄生三愿严格依据经文,十九愿标准最高,成就最高,十八愿标准最低,成就也最低;而日本真宗却错把十八愿判为最高,贬低十九愿和二十愿;现在国内“善导流”的“要门、弘愿门”的二门教判,就是从真宗的三门演化而来,无论二门还是三门,都不是善导大师的思想。
为了便于理解,笔者举考试为例。假设一个重点高校高考自主招生,有A、B、C三张试卷,满分都是100分。A卷90分合格。B卷75分合格。C卷60分合格,而且C卷后还附有答案,但要求你完全照着答案填。三张试卷,请问你做哪张呢?估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做B卷,因为A卷太难了,而C卷又太难以置信了,这么重要的考试,六十分通过已经很低了,怎么可能还给答案?还要完全照着答案填?所以一般人都是不信的。
A卷比喻的是第十九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六度万行),对修行者的要求相对较高。因为只有对大乘佛法有真实的信心,才会发菩提心,而既对大乘佛法有信心,就必对净土法门有信心,所以本愿无需再单独强调信心的重要性。
B卷比喻的是第二十愿,自他二力念佛、修净业三福,求弥陀感应的传统修法,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思想性格和对佛法的认知,因此为多数修行者所践行。但本愿有三个盲点要指出:一是不知道要念多少佛、修多少德、积累多少资粮才够往生,没有量化的标准,宜导致信心不足;二是如信心不足,就有不能往生或往生到边地疑城的可能;三是不可执着于求感应,否则修行易出偏差。
C卷比喻的是第十八愿,这是弥陀本愿中最不可思议的一愿,只要真信切愿(以信为本),即可往生。日本人非常重视此愿,此本无可厚非,但净土真宗却错误的将60分解释为200分,认为本愿修行,不仅超过了十九愿和二十愿,还可以不经九品而直取佛果!这一方面有教理认知的错误,另一方面也和日本人崇拜心理过重的民族性格有关。而中国人勤劳朴实的民族性格,是不太认可十八愿的,总觉得完全靠弥陀,有点当啃老族和寄生虫的感觉,自己也应该要努力才对。这就是中日两国净土思想的最大分歧所在。
中国信众的净土宗修法,是以二十愿的修法为主,像印光大师所说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善、念佛、持戒、吃素等,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你自己积累往生资粮;部分信众另将《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错解为事、理一心不乱。结果是:一心不乱基本一辈子也没达到;而佛号不知道该念多少、善业不知道该修多少或修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往生的要求,且有些善业实在难以为之;这样往生的信愿行三资粮,往往到临终时,都不知道积累的够不够,最终容易导致信心不足,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以至于不能往生或往生到边地疑城。
因此,笔者的建议是:紧抓十八愿,毕竟能往生才是首要目标,本愿也代表了净土宗的他力本愿核心思想;相对于通途法门的难行道而言,净土法门属于易行道,而十八愿则是易行道中的捷径,既然有捷径,为什么不走呢?不能因为日本人走偏了,就因噎废食。
在紧抓十八愿的同时,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性地践行净业三福,平时念佛要以自性念佛(字字清楚,句句不乱,耳听心入、自念自听)为主。这样既可提高往生后的品位,又可促进和巩固十八愿的信愿心;以专修带动圆修,又以圆修巩固专修;既有特异法门之方便,又有通途法门之内涵;笔者将这种理事双修的圆融教理,命名为“他自二力念佛法门”。
十八愿虽看似简单,但要真信,实属不易。日本人认为,只要信了,就能往生;或者说只要念佛,就能往生,这些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错误思想,结果往往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除了极少数宿世善根及其深厚的人,可以生而信之以外,其他绝大多数人的信心,都是需要培育、建立和巩固的,这就像盖房子一样,不是嘴上说盖,房子就能凭空而起了,而是要一砖一瓦的盖才行。
相信读者会有疑问,那信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是真信呢?笔者说个故事:古代的一个村庄,久旱需甘霖,现代人一般会想到人工降雨,古人却是到龙王庙去求雨。在求雨的人群中,个别人拿着祭品,其他大部分人都空着手,但有一个小孩,手里却拿把伞。大家很好奇,问他大晴天带伞干嘛?那个小孩说,既然来求雨,就肯定会下雨,既然会下雨,当然要带伞了!
像这个小孩,就属于真信!如果你以这种信心求生净土,就可以为十八愿所摄。其他的人当然也信,不信就不会去求雨了,但他们就不是真信,而是假信或是半信半疑,这种信心,是不能为十八愿所摄的。当然,小孩的这种信心,按照大乘佛法来看,属于心外求法,也就是“事持”,净业行人最好能在大乘教理的基础上,达到“理持”。
所以如果一听闻净土法门,你就能立刻生起真实的信心,那就是宿世善根及其深厚的人,但是绝大多数净业行人,都是要靠佛法的闻、思、修,才可以逐渐从不信、假信到真信;平时既要有定能往生的正面思维,又要经常检验自己的信愿心是否坚固,不断地夯实和巩固信愿心,这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六、结语
摄生三愿与三辈九品的对应关系,历代祖师大德都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文中的观点仅供参考;这种对应的目的,是启发你的思维方式,加深对净土法门的理解,切记不可以死执;净业行人应秉承释迦佛“依法不依人”的教诲,深入经论,独立思考,不偏信,不盲从,成为一位理性的佛弟子。
前一篇:净土宗持名念佛的理论与修持探析
后一篇:中观思想对净土宗修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