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回世尊座下后对净土宗修学的思考

(2022-09-12 12:24:26)
标签:

文化

分类: 历史文化
一、前言

净土宗作为大乘佛教的主流信仰,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修行者想在今生就了生脱死,不再轮回,净土法门是必然的选择;净土宗教理本就难思难解,再加上万宗同归净土的原因,所以造成了理论和修持方法有很多盲点和误区;可以说,净土宗是汉传佛教里最兴盛的宗派,但也是教理最为混乱的宗派,本文将对相关问题展开思考和探析,也算是对笔者本人净土思想的总结。

   二、净土宗教理盲点与误区的原因分析

(一)经文的翻译有所误导。

汉语佛经是由梵语和巴利语等语言翻译而来,由于不同语种的语言要素间存在重大差异,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一些重要词汇脱离了词语的原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无量寿经》十八愿里的“乃至十念”和《阿弥陀经》里的“执持名号”,在梵语经文里,都是思维意识的心念,但国人却将其解释和理解为口念,可谓是南辕北辙的错误,在此错误的基础上,发展出来诸多错误的教理。

(二)传承背离了释迦佛的“四依四不依”,尤其是背离了“依法不依人”的根本原则。

世尊在世时,以佛为师;世尊涅槃后,以法为师。但现在说起净土宗,都是以净宗十三祖为代表的祖师古德为准则,以人的观点,来等同甚至取代佛的开示。这种似是而非、个人崇拜主义的说辞,严重背离了佛教追求真理智慧的精神,违反了世尊“依法不依人”的原则。

很多净业行人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地认为:一些祖师古德是佛菩萨转世再来,其言论可以视同佛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释迦佛从未说过!在早期的佛教经典中,在印度最具代表的两位大乘论师——龙树和世亲的著作中,都看不到有佛菩萨转世再来,其言论可视同释迦佛说的观点。

佛教做为一种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后,被加以吸收和改造,结合一些伪造的大乘经典,融合国人祖先崇拜的思想,把去世的祖先予以神格化。因此,在一些高僧大德圆寂后,出于对其的尊敬和怀念,从而产生了佛菩萨转世再来的说法。例如善导大师被认为阿弥陀佛转世,印光大师被认为大势至菩萨转世,此本无可厚非,但如果真将其言论视同佛说,则背离了释迦佛“依法不依人”的教诲。

当然,从佛教史的考证是如此,但从大乘教理来说,佛菩萨可以应化身度众生,所以,如果你能正信,不迷信和个人崇拜,并且这种说法能增强你对大乘佛法的信心,那即便你认为这些祖师真是佛菩萨化身,学人也是随喜赞叹的,这点不能死执,以契机为主。

另有部分信众认为,祖师古德是开悟证果的,其言论更加可靠,这种观点也不正确。

著名的智者大师,临终前说自己证入五品,圆教的五品,还没有开悟证果,智者大师这样千年一见的高僧,尚且认为自己是凡夫,所以对于那些被认为是圣人的某些人,还是保持理性认识为好。

(三)传承没有法脉,祖师观点不尽相同。

净宗十三祖之间,并无师承和法脉传承,所以祖师们的观点有同有异,有的甚至互相矛盾;净土宗的祖师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和禅宗、天台等不是一回事,没有可比性。对天台等宗的祖师教法,我是支持和拥护的。

后人讲净土法门时,往往遵循所谓的“述而不作”原则,从A祖师的思想中挑几句,从B祖师的著作中拣几段,这样拼凑堆砌出的净土思想,就像积木搭起的房屋,根本经不起推敲和质疑。

而且十个人述而不作,会得出十个不同的结果,因为每个人的佛学基础不一样,理解能力不一样,表达方式不一样,在陈述前人的思想时,必然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所谓的“述而不作”,实际上也是个伪命题。

以往生净土为例,智顗大师把净土分为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大师认为凡夫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善导大师则把净土分为报土、化土,认为凡夫可以往生到报土。智顗和善导两位大师,都是千年一见的祖师古德,请问两种不同观点,以谁为准呢?你怎么述而不作呢?当然,一些人会用方便说、密意之类的来解释,把方说成圆,把黑说成白,把不一样说成一样,这就是个人看法不同了。

再以往生标准为例,大多数人都引用藕益大师《弥陀要解》里的一句话:“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以信愿心作为往生标准。但是不会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为什么呢?因为莲池大师是以事一心不乱作为往生标准的。

同时也有人说,“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后面还有一句“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两句是连一起的,不能分开来看,这句话的本意,是要以信愿加持名功夫作为往生标准。

但是藕益大师在《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中还说:“为度众生求生净土,非为自身独出生死。有此菩提弘愿,方是往生正因。不然,纵令念佛菩萨,与佛菩萨气分不相契合,不能生净土也。”在这里,大师指出菩提心是往生的必要条件。

所以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没有智慧地将祖师古德思想拼凑的方式,思维混乱、逻辑不清,结果就是既不契理,更不契机,实在难以利益当今众生,而这种方式,恰恰是现在净土宗修学的主流方式,这也为打着善导大师旗号的日本净土真宗留下了广阔的市场,正是由于我们自身教理的混乱,才会让一些居心叵测的人钻了空子,一块土地如果种满庄稼,野草便没有容身之处!

(四)念佛功夫论和念佛善业论,误导诸多人。

念佛功夫一直是净业行人津津乐道和顶礼膜拜的,认为持名念佛要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而一些祖师古德也支持这种念佛功夫论,这就是对经文的误解而产生的歧义。

通过梵文原本和另译本对比,《阿弥陀经》中的一心不乱,是指的往生的信愿心不改变,并非指的持名念佛的功夫,类似的成语“坐怀不乱”“方寸不乱”等,都是保持原有思想不改变的意思。所以“不乱”,指的是思想不扰乱、不改变,和持名念佛功夫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

念佛善业论也是似是而非的一个观点,认为往生必须要修善业,修善业是基础,善业修不好不能往生,某些人甚至搬出了《弟子规》来教化念佛人,认为不学好《弟子规》就不能往生,这就是混淆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缺乏般若智慧造成的。

念佛功夫论和念佛善业论,曲解了世尊的真实义,南辕北辙,误导了净土法门的修学方向;人为设置了达不到或很难达到的往生门槛,断了诸多人的法身慧命。

三、学人对净土宗教理的认识

(一)他自二力念佛法门。提出“他自二力”这种理事双修、中道圆融的修持理论,对世尊开示的净土法门进行了提炼和发挥。详见论文《净土宗他自二力念佛法门》和《净土宗摄生三愿与三辈九品之义理阐释》。

净土法门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找到自力与他力的平衡点。如果偏向他力,就会落入上帝救渡的神教范畴,本愿法门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偏向自力,就会失去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性,落入通途法门的自证之道。无论偏向哪一方,往生的概率都不高。

只有找到这个平衡点,才算抓住净土法门的核心,才能在理论上实现“万修万人去”。“他自二力念佛法门”,从学人肤浅的角度来看,算是找到了这个平衡点,并得到了以中佛协为代表的佛教界认可。

(二)对《观无量寿经》给予了“一个中心,一条主线,一个要点,一层深义”的全新解析,对念佛从“心念”到“口念”进行了论证,否定了持名念佛为《观经》重点,详见论文《净土宗持名念佛的理论和修持探析》。

(三)对《阿弥陀经》的核心经文部分,以梵文本和其他译本进行对照,经文里的往生标准是“真信切愿,以信为本”,并非多善根福德,亦非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乱,往生与否与善业无关。详见论文《净土宗阿弥陀经少善根解析与脱文考证》。

(四)往生是否需要临终正念,一直是没有定论的难题,学人用唯识学对临终正念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论证认为,真信切愿即可往生,但众生临终前的所缘境有所不同,所以临终正念亦需高度重视。详见论文《净土宗临终正念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五)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的矛盾,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的矛盾,这两个矛盾在佛教义理内,都能找到相应的依据,也是上千年悬而未决的问题。学人提出以中观思想破解上述两个矛盾;同时以缘起性空的思想来建立往生正见,反对以小乘苦谛和无常观来建立偏激的出离心,从发心上回归大乘佛法,改变净土宗“修大乘法,发小乘心”的缺陷。详见论文《中观思想对净土宗修学的研究》。

(六)对日本净土真宗(本愿法门)的错误教理进行了客观公允的评价和纠正;对会集经文的行为,用方法学和逻辑学给予了否定。

(七)指出《阿弥陀经》里的“执持名号”和《无量寿经》里十八愿的“乃至十念”,二者都是心念的意思。

《观无量寿经》里的“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里的“持”,与《阿弥陀经》里“执持名号”的“持”,均是“受持”的意思(领受行持,思想上接受并身体力行),并非持名的意思。

但此举并非否定持名念佛,而是使净业行人明白念佛之本义,不要有口无心的念佛,更不要再舍本逐末,刻意追求持名念佛的数量和功夫。同时,提倡以自性念佛(字字清楚,句句不乱,耳听心入,自念自听)作为修持方法,此方法与通途法门的“止观”修法异曲同工,可增强净业行人的心力。

以上六篇文章,加上本文,共有七篇净土宗的论文(简称“净土七论”),代表了学人的净土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四、对净土宗修学的思考

(一)、净土宗是属于大乘佛教的宗派,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所以净土宗的修学,一定要坚持世尊的“四依四不依”原则,重回世尊座下!不能把中国的祖师古德,等同甚至凌驾于释迦佛之上,把净土宗变为净土教;释迦牟尼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权威。

(二)、以净宗十三祖为代表的祖师古德思想,要认真研读其原著,而不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将祖师古德的思想,作为仅次于释迦佛开示的重要参考,去伪存真,去粗存精。

佛教是追求真理智慧,反对个人崇拜的宗教。所以,净业行人既不能崇拜释迦佛,更不能崇拜祖师古德。对于那种让信众不能质疑祖师古德的某些人,信众应有清醒的认识。这些人,往好了说,是对祖师古德个人崇拜;而实际上,多是把祖师古德作为他手中的棋子!他不让你质疑棋子,实际上,是不敢让你质疑他的棋艺而已,因为他的佛学造诣和教理体系是经不起质疑的。

 所以学人不赞成祖师崇拜情结。在《太虚大师全书》里有篇文章“研究佛学之目的及方法”,在本文中,太虚大师在诠释依法不依人时,明确指出:“中国诸师,往往多臆说,故不可依为正量。”

(三)、坚持“闻、思、修”的佛法修学体系。闻和修无需解释,重点说下“思”。从佛教信仰的层面说,你要绝对相信释迦佛的观点,释迦佛说西方十万亿佛土外,有极乐净土,即使你看不见摸不着,但也要百分百相信,这个是你不用思考的,接受和相信就可以了。

除了释迦佛之外,你对于其他人的观点,都可以大胆的质疑,所以,读者首先就要质疑笔者的观点!因为“思”,就是质疑、寻找、判断、分析和论证的过程。质疑是“思”的前提,你不质疑,怎么思考?没有思考,何来正见?没有正见,如何修行?正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当然,质疑的前提,是你要有充分的知识积累,要先学,而后质疑;同时,质疑要大胆,论证要谨慎,通过这修学方式,佛学才会真正成为你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以善导大师(613—681)为例,在大师之前,有净影慧远(523-592),智顗大师(538-597)和他师傅道绰大师(562—609)在内的诸多祖师古德,善导大师在认真学习了他们的教理后,通过质疑、分析和论证,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净土思想,并最终成为净土宗实际创立者。

正所谓: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所以我们质疑思考时,无需担心被扣上狂妄自大、欺师灭祖的帽子,一定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担当,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四)建议信众在大乘教理的基础上修学净土宗。虽然净土宗的核心思想是他力本愿思想(真信切愿,以信为本),但它作为大乘佛法的一个宗派,是不可能脱离大乘教理的,如在理观(中道实相、一心三观)基础上修学,你的信愿心会更加坚固,同时把你的信愿心建立在真如本性的基础上,这样就很难被外境所转,往生的机率会相当高;如因个人原因,无法钻研或理解大乘教理,那建议多在事修(自性念佛)上下功夫,通过自性念佛(止观),来增强你的心力;如能做到理事双修,当然更加圆满。

(五)相信一些信众会有疑问,难道你比祖师古德还强吗?我想如果真要比较,李白以后的人,不用写诗了;柳永以后的人,不用填词了;王羲之以后的人,不用再写书法了……所以比较的出发点,本身就是错误的;出发点既然错误,也无需再讨论和争辩了。祖师古德,也不是生下来就是祖师古德的,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力,大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六)高度重视梵语本经文的原义。自十九世纪以来,净土经文梵文本的发掘和整理,是净土宗的一件大事,净土三经中,《观无量寿经》的梵文本至今尚未发现,《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的梵文本均已重现,经文名均是Sukhvatvyha(《极乐庄严经》),小本是《阿弥陀经》,大本是《无量寿经》。

这种梵语经文重现后,一般不能直接引用,因为以前都是手抄本,再加上年代久远,多少都会有文字错误、遗漏和变异,需要有精通梵语的专业人士来进行校对和刊定。目前在国际学术界,《阿弥陀经》的梵文本主要有马克思•缪勒(F.Max Müller)和南条文雄(B.Nanjio)在1883年出版的版本,印度学者维迪耶(P.L.Vaidya)1961年出版的版本。

《无量寿经》梵文本除了上述两个外,还有日本学者足利惇氏(Atsuuji Ashikaga)1965年出版的版本。从出版年份就能看出来,这不是新的研究成果,是我们太后知后觉了。

前段时间我听一个法师讲解康译本《无量寿经》,说到十八愿时,还言之凿凿的将“乃至十念”解释为口念,还举出了一些祖师古德的话作为佐证,这让我感觉,就像说太阳绕着地球转一样。

我们诵经时都念“愿解如来真实义”,可现在梵文本在这摆着的时候,很多人却视而不见,梵语的语言障碍不是主要原因,有翻译的译本啊!而且阅读梵语也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有词典啊!最大的障碍,就是得少为足和祖师崇拜的心理。

得少为足是不少学佛者的通病,曾经有人讽刺我说:你有研究的时间,还不如老实念佛呢,一句佛号念到底,就行了!就算学习,还用的着自己研究?看看祖师古德的著作不就行了?对于这种低层次的问题,最好的答案就是保持沉默。

按照梵文本,《阿弥陀经》里的“执持名号”和《无量寿经》十八愿里的“乃至十念”都是心念的意思,在梵文本里,凡是说到“念佛”,“念”用的词都是“思维”“忆念”,完全没有“口念”的词语。

这样矛盾就凸显出来了,梵文本里是“心念”,祖师解释成“口念”,怎么办?在很多人心中,祖师可是比释迦佛还厉害的,让他们接受祖师有错,那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我曾经和一个朋友说过,我的文章,主要是写给五十年以后的人看的,希望那时,净业行人的佛学素养能普遍提高,正信和智信的,能占到一定的比例。

从个人的角度,我是接受梵本原义的,因为这是世尊的本意;但对于持名念佛的方法,我也予以肯定,因为其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而且是心念的一种工具和方便;自性念佛也和“止观”的理念是一致的。只不过,建议不要再执着于念佛的数量和功夫;不要有口无心;不要把念佛功夫,作为往生标准;念佛功夫的深浅与往生品位高下也并无关系。

通过梵本,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往生的方向。以摄生三愿为例,康译的摄生三愿,梵本里只有两愿,但这两愿不仅包含了康译三愿的内容,还有一个康译所没有的亮点。

翻译是一种人为的再创造过程,康译本和现存梵本,有不少出入和差异,但虽有出入,两者的整体框架结构是一致的,主要内容也一致,所以差异并不影响对经文整体意思的理解。

最重要的“十念往生”愿在梵本里,是一个递减标准,这个梵本摄生愿的意思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系念我国,积累善根(修功德、植德本)求往生,乃至发起十次往生的心愿,都可以往生,除了犯五逆和诽谤正法,否则,不取正觉。从这就可以看出:乃至十念,是一个递减标准和底线标准,前面还是提倡和鼓励你修功德、植德本的。

梵本里的另一个摄生愿,可以作如下翻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闻我名号,欣喜忆念,临寿终时,我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令其心不散乱,否则,不取正觉。

这个摄生愿,就有康译所没有的亮点——“令其心不散乱”,这和玄奘大师《阿弥陀经》里的“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完全一致,是佛先出现在你面前,加持你,令你心不散乱,然后往生。

此外,康译的三辈往生,均要发菩提心,但在梵本中,只有上辈说到发菩提心,中下辈均未提到菩提心。这也从经文上,否定了“菩提心正因说”(把发菩提心作为往生的必要条件)。

其实梵本里并无“上中下辈”这样的词语,只是往生条件几层递减的意思表达,康僧铠译时将其分为“上中下”三辈,逻辑清晰,很有创意。

最后说下“胎生”和“化生”的问题,康译本看着有点复杂,梵本里说的很清楚:毫无疑惑、毫不怀疑的,化生;有所疑惑,有所怀疑的,胎生。

五、结语

世亲菩萨在《阿毗达磨俱舍论》中说:“迦湿弥罗议理成,我多依彼释对法,少有贬量为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佛法是圆满的,众生是不圆满的,连世亲菩萨都不敢说自己的思想一定无误,学人作为一个无修无证的凡夫,当然更是如此。

世尊涅槃后,诸阿罗汉在集结经文时,同样对佛的某些教理理解不同,阿罗汉尚且如此,凡夫的认知,又岂能百分百圆满和正确?所以希望净业行人能够客观理性地修学佛法,做到真信、正信和智信,而不是假信、偏信和迷信,最终实现“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的人生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