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净土七论》
(2022-09-12 12:08:37)
标签:
文化 |
分类: 历史文化 |
一、由困惑引发思考。当初学习净土宗时,被市面上各种矛盾不同的说法所困扰,中国的、日本的,凡是稍微有点名气的人,其净土著作我大多研究过,我觉得净土法门就像一个大迷宫,上千年来吸引了无数人进入,但真正走出来达到彼岸的,应该不多。进而由这种困惑引发思考,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浅薄观点,想写出来与净业行人共享。
不少作者,都追求著作等身,写的文章越多越好,但我对此则持保留意见,因为这种追求,背离了写作的本来目的,为了写作而写作,或是为了名利而写作,没有意义。
以净土法门而言,从古至今,关于此的著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了,这么多的著作,有几个全都看过?又有几个人又从中得到真正的利益,这恐怕是要打个很大的问号。
所以我觉得,文章不在乎多少,只要把自己独立思考的观点阐述清楚,就可以了。这样的文章,才多少有点阅读价值,才不会浪费读者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当然独立思考也是相对而言的,必然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因此,我对净土宗的主要论述,就体现在七篇文章里,每篇都是学术论文,所以称为《净土七论》;平均每篇的字数就几千字,相对那些动辄就几十万字的大作而言,七篇文章,不会浪费读者太多时间阅读,也便于读者抓住重点。
学人认为,净土法门之所以难,难就难在,如何找到自力与他力的平衡点。如果偏向他力,就会落入上帝救渡的神教范畴,本愿法门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偏向自力,就会失去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性,落入通途法门的自证之道。无论偏向哪一边,成功的概率都不高。
只有找到这个平衡点,才算真正把握住净土法门的核心,才能大幅提高往生的概率。这也就是学人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他自二力念佛法门,从我自己“当局者迷”的角度看,算是找到了这个平衡点。
而且所谓的“述而不作”,不还是根据其个人的分别念,从A的著作中挑几句,再从B的著作里捡几段,这样东拼西凑出来的教理,思维混乱,逻辑不清,既不契理,也难契机。
“敢于质疑,独立思考”是入门的关键,但是很多人,根本就是在迷信,所以学了几十年,门都没入的大有人在。
越是蛊惑信众的人,就越不敢让你质疑,因为他们的理论,经不起推敲和质疑,他们只会说一些神迹感应,来不断的给你洗脑,让你不敢质疑他,不能质疑他。一旦质疑,你就会受到严重的果报。但是佛法的闻思,本来就是思考质疑的过程,你不质疑,怎么思考呢?
叔本华说过: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这话用在学佛上,也非常适合,你学了再多的佛法,如果没经过你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深思熟虑,是不可能成为你自己的思想的,如果不成为你自己的思想,你很难真正得到出世间的利益。
三、我无法保证自己的观点百分百正确,因为自己才疏学浅,无修无证,而且有些教理方面,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同时,我也不希望任何人以我的观点为准,一定要质疑我的观点,做到依法不依人;既不依今人,也不依古人(包括那些被捧上神坛的祖师古德)。
古人今人,都是相对而言的。今日的今人,就是日后的古人,而今日的古人,也必是历史的今人。一旦依人,这种依赖,就会阻碍你的灵性,束缚你的思想,对你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敢于质疑,独立思考”,这也是我最衷心的劝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