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子》阅读笔记(八)
(2025-04-20 12:12:12)分类: 子集类读记 |
《尸子》(微信读书)
([战国]尸佼著 张景 张松辉译注 中华书局二〇二一年四月一日出版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授权微信读书进行制作与发行)
阅读笔记(八)
九 仁意(P702)
仁意,仁爱。本文的主旨是赞美舜帝的美德。作者认为,舜帝一切政务都交给臣下,自己拱手无为,然而却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拥戴,其原因就是舜帝衷心地爱护百姓。正是由于舜帝的爱民,才使得贤人辐辏,四季和顺,国家安定,百姓的生活美满祥和。
尸子曰:“治水潦者,禹也;播五种者,后稷也;听狱折衷者,皋陶也。舜无为也,而天下以为父母,爱天下莫甚焉。天下之善者,惟仁也。夫丧其子者,苟可以得之,无择人也,仁者之于善也亦然。”(P703)
(治理洪水的人,是大禹;播种五谷的人,是后稷;判决案件使刑罚适中的人,是皋陶。舜帝清静无为,而天下百姓却把他视为自己的父母,因为没有谁能够比舜帝更爱护天下百姓的了。天下最善良的品质,就是仁爱。丢失了自己的孩子,如果能够找到,那就无论是谁找到的都可以。仁爱的人对于善良品质的态度也是如此。)
十 广泽(P707)
广泽,博施恩泽。本文主张在治国的时候,要出于公心地博爱天下百姓,不可为私心所蒙蔽,以至于颠倒了是非;对待各种学术观点,也要出于公心,不可囿于一己之见而相互排斥,应该看到诸子百家殊途同归的思想本质。
尸子曰:“因井中视星,所视不过数星;自丘上以视,则见其始出,又见其入。非明益也,势使然也。夫私心,井中也;公心,丘上也。故智载于私,则所知少;载于公,则所知多矣。”(P708)
(坐在井里看星星,能够看到的不过只有几颗星星;如果站在高山上看星星,不仅能够看到星星刚刚出现的情况,还能够看到星星消失时的景象。这并不是因为视力提高了,而是地势使他能够这样。有了私心,就像坐在井里看星星一样;有了公心,就像站在山上看星星一般。因此出于私心的智慧,所知道的事情就很少;出于公心的智慧,所知道的事情就很多。)
曰:“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其学之相非也,数世矣而已,皆弇于私也。”(P710)
(墨子重视兼爱,孔子重视大公无私,皇子重视真诚,田子重视均平,列子重视虚静,料子重视区别善恶而宽容别人。他们各立学派而互相非难,已经持续了几代人还未停止,他们都是因为被私心私见所蒙蔽了。)
十一 绰子(P712)
绰子,宽厚仁慈。绰,宽缓,宽厚。子,仁爱,仁慈。本文主要讨论圣王的爱民之心。作者认为,圣王之所以能够安危怀远,就在于他们能够置个人于度外,一心爱护百姓。
尸子曰:“尧养无告,禹爱辜人,汤、武及禽兽,此先王之所以安危而怀远也。”
(尧养育孤苦无告的人,大禹同情有罪的人,商汤、周武王的恩泽施于飞禽走兽。这就是先王们能够拯救危难、怀柔远方的原因。)
汤曰:“朕身有罪,无及万方;万方有罪,朕身受之。”(P713)
曰:“文王不私其亲,而私万国。先王非无私也,所私者与人不同也。”
(周文王不偏爱自己的亲人,而爱护各国百姓。先王们不是没有私心,只是他们私心的内容与一般人不同罢了。)
十二 处道(P714)
处道,处世之道,治国之道。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是要求人们好好学习,努力劳作,以获取知识、美德、衣食;二是阐述“上有所好,下必甚之”的道理,要求君主以身作则以治理好国家;三是提醒人们,在治国方面,不可急于求成。
尸子曰:“国乱,则择其邪人而去之,则国治矣;胸中乱,则择其邪欲而去之,则德正矣。天下非无盲者也,美人之贵,明目者众也;天下非无聋者也,辨士之贵,聪耳者众也;天下非无乱人也,尧、舜之贵,可教者众也。”(P715)
(国家动乱了,就把那些奸邪的人找出来清除掉,那么国家就安定了;心中烦乱了,就把那些邪恶的欲望找出来清除掉,那么品德就端正了。天下不是没有盲人,而美女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那是因为眼睛明亮的人占了多数;天下也不是没有聋人,善辩之人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推崇,那是因为听力正常的人占了多数;天下不是没有胡作非为的人,尧、舜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敬,那是因为能够接受教化的好人占了多数。)
十三 神明(P721)
神明,圣明。此指圣明的君主。本文认为,圣王的作用可以与天地相媲美。只要圣王能够以身作则,百姓自然就会品行端正,国家自然就会安定祥和。作者特别强调,如今天下大乱,正是圣王推行仁政的大好时机。
尸子曰:“政也者,正人者也,身不正则人不从。是故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不施而仁。有诸心而彼正,谓之至政。”(P722)
(所谓的政治,就是使人们的品行端正,君主自身不正而百姓就不会服从。因此圣王能够做到不用讲话就能取信于民,不用发怒就能显示威严,不用布施衣食就能做到仁爱。圣王内心具有仁爱而百姓品德自然端正,这可以称之为最美好的政治。)
——二〇二四年八月七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