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阅读笔记(十六)
(2024-03-16 20:21:42)分类: 漫读杂记 |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7月北京第1版2010年10月北京第5次印刷)
阅读笔记(十六)
后记:(续7)
作者这样定义隋唐美的类型:从北周、隋开始,经初唐发展,到盛唐确立而成熟,形成了与北魏的悲惨世界对映的另一种美的类型。
从雕塑说,隋塑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是过渡特征;到唐代,便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出现了。唐代雕塑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佛像变得更加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唐窟不再有草庐、洞穴的残迹,而是舒适的房间。(P118)
作者谈到“龙门、敦煌、天龙山”都有唐代雕塑。(P120)
关于壁画的转变,北魏的壁画是用对悲惨现实和苦痛牺牲的描述,来求得心灵的喘息和精神的慰安,那么,在隋唐则刚好相反,是以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来取得心灵的满足和神的恩宠。精神统治不再需要用吓人的残酷苦难,而以表面诱人的天堂幸福生活,更为适宜。于是,在石窟雕塑与壁画不是以强烈的对比的矛盾(崇高),而是以相互补充的和谐(优美)为特征了。(P120-122)
——二〇二二年三月十九日上午
作者认为,中唐之后中国古代专门的人物画家、山水花鸟画家陆续出现,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山水画开始写实,具有了可独立观赏的意义。宋代洞窟的《五台山图》便是例子。(P123、124)
作者指出,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了所有其他佛教宗派。(P124)要求信仰和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不要那一切烦琐宗教教义和仪式;不必出家,也可成佛;不必那样自我牺牲、苦修苦炼,也可成佛。成佛也就是不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P125)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与艺术并行的表现,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P124-125)
作者评价宋代的理学,既失去迷狂的宗教激情,又不作纯粹的名理思辨,重视的只是学问议论和伦常规范。艺术与哲学问题是这样的近似。(P126)
作者指出,宋代雕塑的代表大足石刻、晋祠宋塑及麦积山宋塑,创造了有异于魏唐的另一种雕塑美的典范,它不是思辨的神(魏)或主宰的神(唐),而完全是世俗的神,即人的形象。
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P126)
作者归纳了在宗教艺术中,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异,有几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大体可概括为三种类型(雕塑的三种类型——P189):即魏、唐、宋,一以理想胜(魏),一以现实胜(宋),一以二者结合胜(唐)。(P127)
作者以“悲惨世界”“虚幻颂歌”和“走向世俗”三章,论述了“佛陀世容”,即佛教在中国的演变过程。
——二〇二二年三月二十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