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阅读笔记(十五)
(2024-03-14 12:26:50)分类: 漫读杂记 |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7月北京第1版2010年10月北京第5次印刷)
阅读笔记(十五)
后记:(续6)
作者认为,两汉与魏晋的区别在于“两汉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动的行为)让位于魏晋的五彩缤纷的人格(静的玄想)。”(P97)
作者指出,魏晋时代提出“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P97)形成了“追求人的‘气韵’和‘风神’的美学趣味和标准。”(P98)
“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属于造型艺术,“言不尽意”属于语言艺术,两者具有同等意义。“言不尽意”“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是当时确立而影响久远的中国艺术-美学原则。”其出现是“人的主题”的具体审美表现。(P98-99)
作者指出,“文的自觉(形式)和人的主题(内容)同是魏晋的产物。”“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辞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义,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纂,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P100)
——二〇二二年三月十二日上午
作者认为,“从《诗经》的‘四言’,到魏晋的‘五言’”,是“前进一大步”。(P102)
“曹植当时之所以具有那么高的地位,钟嵘比之为‘譬人伦之有周孔’。”从曹植开始,“讲究诗的选词炼句。”出现所谓“起调多工”“精心炼字”“对句工整”“单调谐协”“结语深远”的讲究,这在美学上是具有巨大意义的。(P102-103)
作者指出所谓“文的自觉”,就是追求“华丽好看”这一特征。“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而已。”(P103)
作者指出,“书法是把这种‘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为中国所独有。这也是由魏晋开始自觉的。”(P104)
——二〇二二年三月十五日中午
魏晋时代,政治斗争动荡激烈,“门阀士族的头面人物总是被卷入上层政治旋涡,名士们一批又一批地被送上刑场。”“经常生活在”“既富贵安乐而又满怀忧祸的境地中,处在身不由己的政治争夺之中。”“外表尽管装饰的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这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在的深刻的一面。”(P105)作者将阮籍确定为代表人物。
作者将“原似指一较短时期”的“魏晋风度”,在“本书则将其扩至晋宋”,从而囊括了陶潜作为魏晋风度“另一人格化的理想代表。”“陶潜的超脱尘世与阮籍的沉湎酒中(曾大醉60日不联姻P106)一样,只是一种外在现象。”(P107)
作者认为陶潜“把自《十九首》以来的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过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从而,自然景色在他笔下,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成为诗人生活、兴趣的一部分。”
作者总结,“陶潜和阮籍在魏晋时代分别创造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一超然事外,平淡冲和;一忧愤无端,慷慨任气。它们以深刻的形象表现了魏晋风度。”“他们两个人,才真正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P109)
作者用“人的主题”“文的自觉”和“阮籍与陶潜”概括了“魏晋风度”。
——二〇二二年三月十六日上午
作者指出,佛教艺术在中国留传下来的主要是石窟艺术。云冈、敦煌、麦积山的石窟艺术最早可推到北魏洞窟。这些石窟的壁画中的佛教故事均为印度题材,主要的故事有“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拏好善乐施”“五百强盗剜目”等。(P111)
——二〇二二年三月十七日上午
作者认为,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实力和军威虽胜过南朝,却一直认南朝文化为中国正统。(P117)
作者还指出了,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P118)
——二〇二二年三月十八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