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阅读笔记(八)
(2024-01-06 11:40:32)分类: 漫读杂记 |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7月北京第1版2010年10月北京第5次印刷)
阅读笔记(八)
1.
一条是从讲究事功的陈亮、叶适到提出“工商皆本”的黄梨洲和反对“以理杀人”的戴震,其中包括从李贽到唐甄许多进步的思想家,这是一股作为儒学异端出现,具有近代解放因素的。
另一条线则是从张载到罗钦顺到王夫之、颜元,这是以儒家正宗面目出现,具有更多哲理思辨性质的进步学派。
这两条线有某种差异甚至矛盾,但客观上却不谋而合地或毁坏、或批判封建统治传统,它们在明清之际共同构成了巨大启蒙思潮。以王夫之为代表的后者大抵以地主阶级反对派为背景,具有某种总结历史的深刻意味;以李贽为代表的前者具有市民——资本主义的性质,它的破坏封建旧制度的作用和力量也更为巨大。
——P192
2.
在文艺领域真正作为这个封建末世的总结的,要算中国文学无上珍品《红楼梦》了。
人们评价《红楼梦》,“无论是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似乎没有很好地把握住……具有深刻感伤主义思潮在《红楼梦》里的升华。”
《红楼梦》显示了“严峻的批判现实主义不过是成熟了。”“但它的美学价值却已不在感伤,而在对社会生活具体地描述、揭发和批判。《红楼梦》终于成了百读不厌的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P209-211
3.
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也不能是官能满足的兽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像和理解,也可以说,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像、理解的感情和知觉,也就是积淀了内容的形式,它在审美心理上是某种待发现的数学结构方程,它的对象化的成果是……“有意识的形式”,这也就是积淀的自由形式、美的形式。
——P217结语2022/4/19录
4.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
——P217结语2022/4/19录
5.
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战争就是这种最野蛮的手段之一。
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
——P39
人的现实地位愈渺小,膜拜的佛的身躯便会愈高大。
——P54
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
——P121
观舞姿而进书法。
——P141
哲学是时代的灵魂。
——P192
6.
是普列汉诺夫提出来的:“可以给宗教下一个这样的定义:宗教是观念、情绪和活动的相当严整的体系。观念是宗教的神话因素,情绪属于宗教感情领域,而活动则属于宗教礼拜方面,换句话说,属于宗教仪式方面。(《论俄国的宗教探索》)
——P53
7.
“所谓乐者,乐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但它以音乐为其代表,是毫无问题的。”(《青铜时代》)
——P116
8.
康德曾说,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性质。
——P104
9.
黑格尔论欧洲中世纪宗教艺术时曾说,这是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它们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感受到这种考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美学》第二卷)
——P113
10.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人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何邵:《王弼传》引王语)
李泽厚评说:“这不正是上面讲的那种魏晋风度的哲理思辨化吗?”
——P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