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阅读笔记(七)
(2023-12-24 11:31:42)分类: 漫读杂记 |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7月北京第1版2010年10月北京第5次印刷)
阅读笔记(七)
1.
要求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外在的语言形象,传达出、表现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常人不可得不能至的“圣人”的内在神情,亦即通过同于常人的五情哀乐去表达出那超乎常人的神明茂如。反过来,也可说是,要求树立一种表现为静(性、本体)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人格理想,其中蕴涵着动的(情、现象、功能)多样现实性。
——P98
2.
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
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
——P116
3.
在中国,宗教是从属于、服从于政治的,佛教愈来愈被封建帝王和官府所支配管辖,作为维护封建政治体系的自觉工具。从教义到官阶,都日益与儒家合流靠拢。“自姚秦命僧为僧正,秩同侍中,此则公给食俸之始也。”(《大宋僧史略》)
——P119
4.
汉代:工艺、赋;
六朝:雕塑、骈体;
宋元:绘画、词曲;
明清:戏曲、小说。
——P138
5.
五古从汉魏起,到唐代实已基本做完;五律则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搞定形化以来,成为终唐之世的考试体裁、正统格式;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
——P141
6.
任何逼真的摄影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它是自然界所不具有,而是经由人们长期提炼、概括、创造出来的美。
——P185
7.
我国古代山水画的“有我之境”发展到明清,形成了一股浪漫主义的巨大洪流。明清有石涛、朱耷以致扬州八怪,形似被进一步抛弃,主观的意兴心绪压倒了一切,并且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也空前地突出了。这种个性,元画只有萌芽,宋人基本没有,要到明清和近代才有了充分的分化和发展。
——P188
8.
宋代绘画是“师造化”、“理”、“法”和“传神”,讲究画面的位置经营。“有条则不紊”“有绪则不杂”“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山水纯全集》)
元代强调的则是“法心源”、“趣”、“兴”和“写意”。
——P188
9.
诗境深厚阔大,词境精工细巧。二者均重含而不露,神余言外,使人一唱三叹,玩味无穷。
曲境则以酣畅明达,直率痛快为能事。
诗多“无我之境”,词多“有我之境”,曲则大多都是非常突出的有我之境。
诗境厚重,文以载道尖新,曲境畅达,各有其美,不可替代。
——P189
诗境与词境截然不同。
所谓“词境”,也就是通过长短不齐的句型,更为具体、更为细致、更为集中地刻画抒写出某种心境意绪。
诗常一句一意或一境,整首含义阔大,形象众多;词常一首或一阙才一意或一境,形象细腻,含义微妙,它经常是通过对一般的、日常的、普通的自然景色(不是盛唐那种气象万千的景色事物)的白描来表现,从而也就使所描绘的对象、事物、情节更为具体、细致、新巧,并涂有更浓厚更细腻的主观感情色调,不同于较为笼统、浑厚、宽大的“诗境”。
——P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