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的历程》阅读笔记(五)

(2023-12-06 19:05:06)
分类: 漫读杂记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7月北京第1201010月北京第5次印刷)

阅读笔记(五)

 

1.         作者论审美

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像的成份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P27  2022/2/24

 

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中两大因素。比起来,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这是由于对色彩的感受有动物性的自然反应作为直接基础(例如对红、绿色彩的不同生理感受)。线条则不然,对它的感受、领会、掌握要间接和困难得多,它需要更多的观念、想像和理解的成份和能力。如果说,对色的审美感受在旧石器的山顶洞人便已开始;那么,对线的审美感受的充分发展则要到新石器制陶时期中。

——P28  2022/2/24

 

形式一经摆脱模拟、写实,便使自己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前进的道路,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便日益起着重要作用,而影响人们的感受和观念。后者又反过来促进前者的发展,使形式的规律更自由地展现,使线的特性更充分地发挥。

——P30  2022/2/24

 

2.         作者论中国古代审美

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从“阴阳”(以及后代的有无、形神、虚实等)、“和同”到气势、韵味,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规律和原则大都是功能性的。

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

作为反映,强调得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

作为效果,强调得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

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性的优美(“阴柔”)和壮美(“阳刚”),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

所有这些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原则和艺术特征,都无不可以追溯到先秦理性精神。

——P55  2022/3/2

 

3.         作者论儒家学说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

孔子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摄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

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它以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为核心和基础。

把传统礼制归结和建立在亲子之爱这种普遍而又日常的心理基础和原则之上。把一种本来没有多少道理可讲的礼仪制度予以实践理性的心理学的解释,从而也就把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改变而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

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以理节情的平稳,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知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礼”被解释为“仁”(孔子)、为“仁政”、为“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乐”也被重新作了一系列实践理性的规定和解释。

——P51-53  2022/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