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阅读笔记(二)

分类: 漫读杂记 |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7月北京第1版2010年10月北京第5次印刷)
阅读笔记(二)
1.
(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当代西方形式主义艺术的理论代言人,又译克莱夫贝尔1881-1964)克乃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
——P27
2.
远古审美演化,经历了“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人们不自觉地创造了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线比色要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劳动、生活和自然对象与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均衡、连续、间隔、重叠、单独、粗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一致、变化、统一等种种形式规律,逐渐被自觉掌握和集中表现在这里。”
——P29
3.
与青铜时代同时发达成熟的是汉字。
汉字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书法。”
“甲骨文开始了这个美的历程”,到“钟鼎金文”,“由开始的图画形体发展到后来的线的着意舒展,由开始的单个图腾符号发展到后来长篇的铭功记事”,“一直到东周春秋之际,才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对这种书法美的有意识的追求。”
“书法由接近于绘画雕刻变而为可等同于音乐和舞蹈。”“不是书法从绘画而是绘画要从书法中吸取经验、技巧和力量。”
书法“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
书法的演变,金文之后是小篆,再后是汉隶,再变而为草、行、真,创造出了各种各样多彩多姿的书法艺术。它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与书法同类的印章也如此。
——P41-46
4.
一般形式美经常是静止的、程式化、规格化和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如美术字),“有意味的形式”则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
——P45
5.
分为四期:
第一期“滥觞期”。青铜初兴,粗制草创,纹饰简陋,乏美可赏。
第二期“勃古期”(殷商后期至周成康昭穆之世)。这一时期的器物“为向来嗜古者所宝重,其器多鼎”。
第三期“开放期”。本期之器“已脱去神话传统之束缚”,“是青铜时代的解体期”。中国古代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进入第一个理性主义的新时期。
第四期“新式期”。这一时期已是战国时代。器物形式“可分为堕落式和精进式两种”,是“新旧两种体系、力量和观念的消长兴衰”期。
——P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