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非子译注》阅读笔记(五十)

(2022-12-21 22:04:26)
分类: 子集类读记

《韩非子译注》

(张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月第1200911月第3次印刷)

阅读笔记(五十)

 

读记(33):

第十七卷第五篇《说疑第四十四》,即第四十四篇解说疑难。分为十二章。

第一章P608阐述了法家一个核心的治理理念,即“太上禁心,其次禁言,其次禁事”。认为“凡治之大要,非谓其赏罚之当也。”即使赏罚得当,也只对被赏罚的人起作用,再无“生功止过”的作用。批评“尊主安国者,必以仁义智能”的主张,认为提倡这些正是“危国”之道。“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用法制来治服臣民。这样就会“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知用民之法也。”

第二章P609论述了古代六名亡国之臣亡国的机理:“言是如非,言非如是,内险以贼,其外小谨,以征其善;称道往古,使良事沮;善禅其主,以集精微,乱之其所好。”把好的说成是错的,把错的说成是好的,内心阴险而狠毒,外表却显示小心谨慎,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善良。他们称颂远古的事情,使美好的新生事物遭到遏止和破坏;他们善于把握自己的君主,以此来收集君主隐蔽的念头,通过迎合君主的喜好来扰乱君主。韩非子认为持儒家思想的君臣的所作所为即如上述,并把他们归为亡国之臣。

以下几章均为对历代各类代表人物的分析评论,反映了法家对这些人物的态度。

第三章P610论述了十二名“不令之民”,即不听君主使唤的人。皆为隐逸、避世之人。韩非子对这些人的概括十分精采到位。

第十七卷第五篇第四章P611评论了古代六名“疾争强谏以胜其君”的直臣,指出他们与君主的关系,如“言听事行,则如师徒之势”;如“一言而不听,一事而不行,则陵其主以语,待之以其身”,用强硬的语言来侵犯侮辱他们的君主,豁出自己的生命来对待君主的决断,这样腰斩车裂,身首两处就是不难发生的事了。对待这样的直臣,法家的态度是“如此臣者,先古圣王皆不能忍也,当今之时,将安用之?”连先古的圣王都不能容忍,那么现在又怎么能使用他们呢?

第五章P612评论了古代“朋党比周以事其君”的九名阴险奸诈之臣,指出只有圣王智主才能制服这些人,昏乱之君是控制不了这些人的。这些人是齐国的田恒(即田常)、宋国的子罕(指皇喜)、鲁国的季孙意如、鲁国的叔孙侨如、卫国的子南劲、郑国的太宰欣、楚国的白公胜、周国的单荼、燕国的子之。

第六章论述古代十五名可称为“霸王之佐”的贤臣。分别是后稷、皋陶、伊尹、周公旦、太公望、管仲、隰朋、百里奚、蹇叔、舅犯、赵衰、范蠡、大夫种、逄同、华登。认为这十五位霸业之佐“虽当昏乱之主尚可致功,况于显明之主乎?”

第七章P614论“谄谀之臣”,列举了古代十一个(原文说十二人,实举十一人)此类佞臣,有周滑之、郑王孙申、陈公孙宁、仪行父、荆芋尹申亥、随少师、越种干、吴王孙额、晋阳成泄、齐竖刁、易牙。指出“谄谀之臣,唯圣王知之;而乱主近之,故至身死国亡。”

第八章P615论述了圣明之君任人唯贤的做法,列举了六位因缺少才德而不被任用的王子王孙王叔,包括尧有丹朱、舜有商均、启有五观、商有太甲、武王有管蔡。

第十七卷第五篇第九章P616论述了乱主“不明于用臣”的问题,不能凭自己的明察识臣,而是听信众人的评价来决定,列举了八个“臣之弑其君者”,包括齐国的田成子、宋国的子罕、郑国的太宰欣、周国的单荼氏、卫国的易牙、分晋的韩虔、魏斯和赵籍。这些人都是杀害自己的君主而夺取了国君政权的人。

其中还谈到了“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这是法家与儒家截然不同史观的体现。

文中还认为“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贪欲足够可以压倒整个社会),天下从之。”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们。这是法家的观点。

第十章P620论述“明于臣之所言”,即“明乎所以任臣”对于君王决定存亡的意义。列举了赵国的先君赵敬侯荒淫无度而不失国,燕君子哙励精图治而身死国失的例证以证明。所引两个典故单录。这是两个十分经典的故事。

其中讲到赵敬候对不会饮酒的人“以筒灌其口”的作法,看来灌酒的作法古已有之。

第十一章P622提出了“人臣有五奸”,即五种邪恶的行为。另录。

本章中提出了君主“牧臣下”的说法。

第十二章P623提出了“四拟”,即四种造成国家发生危险的现象:“孽(庶子)有拟(匹敌)(嫡)之子,配(配偶)有拟妻之妾,廷有拟相(宰相)之臣,臣有拟主之宠(臣子中有了与君主同样尊贵的宠臣),此四者,国之所危也。”

——二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下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日上午,二十九日晚,三十、三十一日上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