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非子译注》阅读笔记(十九)

(2022-04-30 15:31:03)
分类: 子集类读记

《韩非子译注》

(张觉等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月第1200911月第3次印刷)

阅读笔记(十九)

 

读记(2):

卷一第三篇《难言第三》,P212章。是韩非子论述向君主进言之难。

2章列举了24人,均为典故,以说明“至智说至圣”,“未必见受”,P23伊尹说汤,凡“七十说而不受”,最后做了汤的庖宰,“昵近习亲”,汤才知其“贤而用之”。而对于“愚者”,则“难说”,“君子难言也。”

——二年九月二十七日上午

 

第四篇《爱臣第四》。P272章。是韩非子向君主论述如何有效控制臣下的方略。

1章中讲到“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将相之管主而隆家(大将和宰相控制了君主而使私门兴隆),此君人者所外(排除)也。”还说:“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君主的威势极端重要),主势之隆(权力至高无上)。此四美者,不求诸外,不请于人,(不从自身之外寻觅,不必向别人求取)议之(合理地使用)而得之矣。故曰:人主不能用其富,则终于外(被排斥在外)也。此君人者之所识(记)也。”这些驭人之术是法家的专利,此之为万之一也。P28

2章继续讲驭臣之术:“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用法律规范其一切),质之以备(用各种措施来督责他们)。故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谓威淫(威势的失散),社稷将危,国家偏威(威势偏置,大臣得势)。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凭借城市取得威势);党与虽众,不得臣士卒。故人臣处国无私朝,宰军无私交,其府库不得私贷于家(借于私家)。”P29

——二年九月二十九日上午

 

卷一第五篇《主道第五》。(P31)分3章。主要讲君主的统治术。

1章中谈到“道”,韩非所说的道有广狭两种意义。广义的道指天地万物的普遍法则,也就是整个宇宙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狭义的道是指君主的统治术,即君主控制和使用群臣的策略、手段。

有“虚静”与“无为”两个名词,与道家的相同名词有不同涵义。虚是空虚,指心里没有成见。静是安静,指行动不急躁,一切都按法办事。这是韩非借用了道家的“虚静”而赋予了新的意义。道家的虚静是指空虚寂静,没有形声,无思无欲。韩非提出“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使名称根据它所反映的内容自已来给自已命名,使事情按照它所具有的性质自已来确定自已的内容)

“无为”也是韩非借用了道家的术语。道家的“无为”是一种完全放任不加治理的消极主张。而韩非的“无为”则是一种治理臣民的方法。P32提出“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sng惧乎下。”(君主在上无所作为,群臣在下提心吊胆)

——二年九月三十日上午

 

卷一第五篇第2P34继续论述君主统治术,指出君主要“函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包藏掩盖起自己的行迹,隐藏起自己的念头,臣下就无法推测了)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排除自己的智慧,抛弃自己的才能,臣下就不能揣测了)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不显露自己的意向来考核臣下是否和自己一致),谨执其柄而固握之(谨慎地抓住自己的权柄而牢固地掌握它)。”提出君主“不谨其闭,不固其门,虎乃将存。”(不谨慎地搞好自己的防守,不加固自己的大门,弑君篡权的老虎就将存在)“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不谨慎地处理自己的政事,不掩盖隐藏自己的真情,乱贼就将产生)“弑其主,代其所,人莫不与,故谓之虎。”杀掉自己的君主,取代君主的地位,而人们没有一个不顺从的,所以韩非子把他们叫做老虎。还讲到君主的统治术“大不可量,深不可测。”

——二年十月二日下午

 

卷一第五篇第3章提倡人主要“静退以为宝”。就是要安静退让,不亲自操劳事务,但并不是不管事,而是静退在后,让臣下去操劳,君主只是用形名参同的方法加以检验,以知道臣下办事效果如何。P36

 

第二卷共四篇。P39

第一篇《有度第六》。论述奉行法度。共5章。

1章列举了楚庄王、齐桓公称霸与衰亡,燕襄王、魏安王强盛与衰落等实例以说明奉法对于国家强弱兴衰的决定性作用。

——二年十月三日上午

 

2章主要论述了人主的用人之道。P41反对“以誉进能”,即以名声选拔人,如果这样就会使“臣离上而下比周”,疏离君上,在下面相互吹捧。反对“以党举官”,即重用乡党,那样就会“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要避免“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那样忠臣就会潜伏退隐,奸臣就会钻进来了。提出“亡国之廷无人焉”的观点,说丧失了国家政权的朝廷上没有臣子,并非真的朝廷无人,指的是“家务相益”,臣下致力于相互帮忙发家致富,“不备厚国”,却不努力使国家富裕;“大臣务相尊,而不备尊君”,致力于互相推崇,不努力使君主尊贵;“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小臣拿了奉禄去供养私下结交的党徒,而不把公职当回事。

——二年十月四日上午

 

3章论述为臣之道。P44提出贤者为臣,“背面委质(把身体托付给君主,即效死),无有二心”,要达到“朝廷不敢辞贱(推辞卑贱的官职),军旅不敢辞难;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的地步。其中“无是非”是指完全听从君主的命令而自己放弃是非的判断,这是法家思想绝对服从的要求,此与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儒家思想明显不同。但法家这一思想长远观之尚属落后。还要求贤臣要“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耳目均为君主所制。

本章还提到“无私”的观念,意为不偏袒,公道行事,不徇私枉法。这是予无私以新的含义。

韩非在本章提出了“治之至”的愿景,就是政治的最高境界,“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故民不越乡而交,无百里之,贵贱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君主要不偏袒贤能聪明的臣子,不偏爱使用才能为君主卖力的人士,所以臣民不到他乡结私交,没有百里以外的亲戚。官职高低者各守职责不越界,愚智者都依法受赏受罚平等并立。这个最高境界有些匪夷所思,近乎荒谬。

本章中还提出“倍主强谏,臣不谓忠”的观点,反对违背君主的意图而强行劝谏,这是与儒家观念完全相对,但明显低于儒家思想水平的。

——二年十月五日上午

 

卷二第一篇第4章主要论述人主驾驭百官要靠“因法数,审赏罚”。不然的话,君主若亲自去考察百官,就会“日不足,力不给”,时间不足,精力不济,而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动脑筋思索),则下繁辞(话说得头绪纷繁,无法确认)”。这些论述很精辟。P46

5章仍论述“以法治国”的重要意义。P48提出“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像地形迷惑走路的人那样),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迷失方向),东西易面(方向掉了头)而不自知。”提出“动无非法”,一举一动没有不合法的。提出“威不贰措,制不共门”,威势不能由君臣两方面来施行,权力不能出自君臣两个门户,必须由君主独揽。还提出“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缭,纠纷),绌羡齐非(消减过分,整治错误),一民之轨,莫如法。”这里提到了法对于君主的矫正作用,值得注意。

——二年十月六日下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