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墨子今注今译》阅读笔记(八)

(2020-12-28 11:15:47)
分类: 子集类读记

《墨子今注今译》

(谭家健 孙中原注译 商务印书馆20097月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

阅读笔记(八)

 

读记(续2

[经22]论“生”。P239生为生命现象。认为人的生命现象是形体与精神的共存。

[经23]论“卧”。即睡眠。认为睡眠是“知无知也。”即人的认识能力不从事认识活动。本条无说文。

[经24]论“梦”。P240认为梦是人在睡眠中以为发生了某件事情而实际没有发生。本条无说文。

[经25]论“平”。是指人处于平静状态,[经说]认为平静就是惔然。是人“知无恶欲也。”

[经26]论“利”。墨子将利定义为“所得而喜也”,窃以为有些浮浅。

[经27]论“害”。P241与利相对,释为“所得而恶也。”

[经28]论“治”。治是以行动来求得的。并有人心向背。

[经29]论“誉”。赞誉,认为是对美好行为的赞誉,即“明美也”,并可得到督促作用。此条太过单薄,其不利之处只字未提是一大失误。

[经30]论“诽”。P242与誉相对,“明恶也。”认为批评可使人感到惭愧。此条缺陷同上条。

[经31]论“举”。标举、列举,“以名举实”,摹拟事物的实质。

[经32]论“言”。P243即言语,言辞语句,是要把语词概念(名)所标举、摹拟、反映的事物性质表达出来。言辞指语句;“谓”“意”指判断。这是很重要的概念。

[经33]论“且”。P244

本条提出了几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且:时间状态词,将、将要之意,表示事情发生之前,将要发生;

已:逻辑变项,指代某一现象、事实或事物的存在状态,指发生之后。

[经说]“自前曰且,自后曰已。”

——二年六月二十一日上午

 

[经34]论“君”。P245本篇论君十分可贵:

“君,臣民通约也。”(君是臣民共同约定的结果)

《经说》:“君,以若民者也。”(君应当以民意为归顺)

这是与西方现代政治理论相近的观念。

[经35]论“功”。“利民也”。指政治的功效,以符合人民的利益为标准。

《经说》:“功,不待时,若衣裘。”意思是做有利于人民的事不能待到不得已时才做。要像穿衣服,要预先准备好。

[经36]论“赏”。是上级对下级功劳的回报。

本条无“经说”。

[经37]论“罪”。P246本条是墨家的法制观念。认为“罪,犯禁也。”罪是违反了国家法律禁令。《经说》提出“罪,不在禁,虽害无罪,若诒。”人的行为不在禁令之内,虽然有害,也不为罪,包括欺骗,也是如此。

这个观念也是非常先进的,与现代法治的“法不禁止即可行”无二。

[经38]论“罚”。“上报下之罪也”,上级对下级罪过的处置。

本条《经说》与《经》相同。

[经39]论“同”。是说相异的事物都具有这同一属性(方面)。此条属哲学概念。

[经40]论“久”。P247为时间概念,又叫“宙”。“古往今来为之宙。”

[经41]论“宇”。空间概念。“四方上下谓之宇。”

《经说》:“宇。东南西北。”

[经42]论“穷”。P248即极、尽。论述“有穷”与“无穷”的概念。以“前不容尺”阐述,不容则有穷,可容则无穷。

[经43]论“尽”。全称量词,谓“所有的”。

[经44]论“始”。P249即开始、开端。《经说》提出了“有久”与“无久”,“久”是指绵延的时间量。

——二年六月二十二日上午

 

[经45]论“化”。化,变化,特指事物性质的变化。《墨子正名》篇有“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

本篇讲了蛙化为鹑的传说,这个传说《淮南子》《列子》《论衡》均有谈及。

[经46]论“损”。P250即亏损、减损,是事物量的减少。

出现了“偏”的概念,即部分,即体。与兼(整体)相对。

[经47]论“益”。增益,事物量的增加。

无《经说》。

[经48]论“环俱柢”,P251“轮环处处都碾地”。命题与《庄子天下》“环不碾地”相反。

[经49]论“窟”。即孔洞,是空间虚实变化的结果。故曰“易也”。

[经50]论“动”。P252“徙也”,即运动。但墨家重点强调的是部分运动,即《经说》讲“偏际徙”,部分迁徙。

[经51]论“止”。P253即静止。但这种静止是与时间(“久”)相联系的,存在“无久”与“有久”的差别:前者指无穷小的时间量,后者指经过一定时间延续。

[经52]论“必”。P254必然,论述表示必然判断的模态词。强调必然是指一种事物的状态不停止地一直如此下去。

[经53]论“平”。“同高也”,不同事物有同样高度。

[经54]论“同长”。P255即同样长度。

[经55]论“中”,谓“同长也”,是说圆心到圆的半径同长。

[经56]论“厚”。P256指空间三维长宽高上的厚度,就是“有所大”。而点“无厚”,故无所大(量为0)。

——二年六月二十三日上午

 

[经57]论“日中”。墨家认为日中就是太阳在正南的时候。本条无《经说》。

[经58]论“直”。P257“参也”。直是直线,参是参与、加入、介于其间。意为直线是三点中有一点恰好介于另两点之间。这与近代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公理体系中的顺序公理完全一致。本条无《经说》。

[经59]论“圆”。“一中同长也”(圆是由一个中心、等长半径构成的平面图形)

《经说》“圆。规写交也”(圆是用规写画的相交的封闭图形)

这些论述涉及了几何学的内容。

[经60]论“方”。“柱、隅四权也。”方是方的平面几何图形;柱是方的边;隅是方的角。权为相等。意为方是四边、四角相等的平面图形。

[经61]论倍。P258“为二也。”就是把一个数量乘以2

[经62]论“端”。即平面几何中的点,墨家用“无厚”来形容。墨家认为端是作为线段构成部分的最前的无厚。

[经63]论“有间”。间是间隙。

[经64]论“间”。主要论述了线(尺)、面(区)、点(端)的相互关系。

——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下午

 

[经65]论“离”。P261即分离、分开、有距离之意。谓两个物体分开有距离,中间形成的空虚之处。

[经66]论“盈”。即充满、渗透、涵容。是说在一定范围内某物无处不存在。

《经说》还提出了“无盈”的概念,与盈相反。

[经67]论“坚白”。阐述了墨家对于“坚白”的观点,与公孙龙派观点相左。

[经68]论“撄”。接触、交叉、重合之意。

[经69]论“比”。P263比较之意,论两个图形进行比较的方法,看其是否重合。

[经70]论“次”。按次序排比,“无间而不相撄也。”“次”即几何学所谓相切。“撄”即几何学所谓相交。

[经71]论“法”。P264指标准、方法,引申为法则、规律。《经说》提出“意(圆的定义)、规(圆规)、圆(圆形物体)三也,俱可以为法(三种方法均可以作为画圆的法则)。”

[经72]论“循”。主要讲遵循规律办事就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经73]论“说”。P265指推论。主要是讲推论是用来提示事实,阐明道理,探究根据的。

无《经说》。

[经74]论“彼”。“不可两也。”是指概念的唯一性,在辩论中不可偷换概念。

——二年六月二十六日上午

 

[经75]论“辩”。P266即辩论,就是双方争论一对矛盾命题的是非。

《经说》中出现了“彼”与“之”两个《墨经》常用逻辑变项,均指代任一事物、属性、词项或论题。

[经76]论“讹”。P267讹指错误。“穷知而悬于欲也。”人的言行之所以会犯错误,是由于没有受理智支配,而受欲望支配的结果。

[经77]论“已”。P268模态词,两种用法:成,指已经成就某件事(如“为衣,成也。”);亡,已经消除某件事(如“治病,亡也。”)

[经78]论“使”。P269命令、致使,模态词,两种用法:一种是用语言指使某人干某事(如谓,告诉、言说);一种是指某种客观原因致使某种结果必然产生(如故,原因、致使)

[经79]论“名”。为语词表达的概念。有外延最广的普遍概念(如物,即物质,“达”概念)、一般类概念(如马,“类”概念)、单独概念(如臧,人名,“私”概念)

[经80]论“谓”。(P270)称谓,有“命”(命名)、“举”(列举)和“加”(附加感情色彩)等用法。

——二年六月二十七日上午

 

[经81]论“知”。P271论述知识,主要是知识的分类。专题摘录。本条很不错。

[经82]论“闻”。P272闻知有“传(传闻)”“亲(亲闻)”的不同。

[经83]论“见”。即观察。包括“体”(部分)、“尽”(全体)

[经84]论“合”。即相合、符合。包括“正(正合:动机与效果符合)、宜(宜合:行为合宜、合适)、必(必合:思想言行符合事物的必然规律)。”

[经85]论“欲正权利,且恶正权害”。273正当的欲望可以用来权衡利益,正当的厌恶可以用来权衡害处。

——二年六月二十八日上午

 

[经86]论“为”。P274指自觉行动。包括“存(保存:如制造甲胄构筑高台)、亡(消除:如治病)、易(交易:如买卖)、荡(荡平:消除净尽)、治(治理:遵循规律使其成长)、化(鹑养殖是利用生物变化)”。

[经87]论“同”。P275即相同的种类,包括重(重同:两个名称指谓同一个实体)、体(体同:若干部分同属一个整体)、合(合同:共同处于同一空间)、类(类同:在某方面有相同性质)

[经88]论“异”。即相异的种类,包括二之异(两个个体必然相异)、不体之异、不合之异、不类之异,解释与“同”相应相反。

[经89]论“同异交得仿有无”。P276同一性与差异性互相渗透与同时把握,如有和无集于同一人之身。例如“于富家良知有无也”,一个人有富家、无良知,或无富家、有良知,有和无集于同一人之身。

[经90]论“闻”。P277“耳之聪也”。听闻是耳朵的作用。

无《经说》。

[经91]论“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根据所听到的言辞而把握其中的含义,是心智的考察分析作用。

无《经说》。

[经92]论“言,口之利也。”P278言说是健全的发音器官口的作用。

无《经说》。

[经93]论“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根据言辞而得见其中的意义,是心智的辨别分析作用。

无《经说》。

[经94]论“诺”。“应也”,是讨论科学知识时应用的问答法,“不一,利用”,不止一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应用。《经说》列举了“相从”(从已知知识跟随做出结论)“相去”(从已知的选择关系和已有的选择出发排除其他选择)“先知”(断定先前已知)“是”(确定断定个体)“可”(对所提问题做肯定回答)一种常用的问答方式。

——二年六月二十九日上午

 

[经95]论“服,执倪言,利。”服,服人;执,制止;倪言,邪言。在用言论说服人的时候,制止邪说诡辩,对世人有利。

[经96]论“巧传则求其故。”P280对代代相传的手工业技巧、技术,则探求它的原因和规律。

无《经说》。

[经97]论“法同则观其同。”如果事物的法则(规律)相同,则观察其相同的方面。

[经98]论“法异则观其异。”如果在推论中遇到法则、法式(形式、格式)不同的情况,则应该观察应用哪种法则、法式(形式、格式)适宜。

[经99]论“止,因以别道。”P281)“止”这种反驳方式是用来区别和限制一个一般性道理的。

“止”是《墨经》中一种特殊的、重要的反驳方式,意为,用反例反驳对方,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得出的不正确的一般命题,或用对对方演绎推理大前提的否定,来怀疑对方演绎出的个别结论。

[经100]论“正无非。”P283正确的科学理论应该排除其中错误的成分。

——二年六月三十日中午

 

第三十三篇《经下、经说下》。P284

本书校定《经下》为83条目。这些条目用极精练的文字,列举古代逻辑学和科学的命题,并用“说在”的字样,标举少量的关键词,点出解释、论证该命题的理由或例证。

[经101]论“止”。P284“类以行之,说在同。”止,是《墨经》一种重要的反驳方式。这种反驳方式应该按照事物的类别来进行,因为我所要反驳的与对方所要证明的是同一论题。

[经102]论“推类之难”。P285推类即类推,论述推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容易出现的谬误。

——二年七月二日上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